為什麼現在哪哪都是「豆瓣評分」,評分高的就一定是自己喜歡的影視作品嗎?現在的觀眾還有自己的判斷嗎?是否跟著大眾審美就是真正的審美了?

現階段對於「豆瓣評分」的反感,就像當年對各種流量明星的反感,請問大家怎麼看?


我從來不玩豆瓣,註冊過賬號只為了給流浪地球打個五星評價。

但我還是想說,那麼多反感豆瓣的還要找認同感,是不是太矯情了啊。不喜歡沒人逼著你看,有人喜歡參考貓眼,有人參考豆瓣,有人看爛番茄、IMDB,你不認同豆瓣評分就去看別的,別那麼大優越感行嗎。

很多人說什麼沒看電影就可以打分很噁心,豆瓣、IMDB這些評分網站不是一直如此嗎?看不慣這個現象早幹嘛去了,豆瓣都火了這麼多年了現在拿出來說事?有人按著你頭讓你按豆瓣評分選片看嗎?

要我說就是現在知乎大部分人獨立思考能力都太欠缺了,什麼都喜歡跟風。現在知乎的政治正確已經嚴重到一定地步了,之前美國大選的時候天天罵白左政治正確,最後回頭來知乎不也是這樣?因為豆瓣里有無腦一星反對流浪地球的就把所有發出批評流浪地球聲音的人一棒子打死,甚至要把一整個社區一棒子打死,你們真是好厲害。說白了,你們到底是討厭無腦反對某片的人,還是討厭所有反對某片的人?自己先想想清楚,別光嘴裡說著大義凜然的話。

我希望知乎眾在習慣上發表觀點和言論之前先學會一點基本的批判性思維,最近話題的質量真是越來越差了。

關評,不匿。


越來越多人「反感豆瓣評分」最主要的原因是越來越多人不滿足於僅僅當一個觀眾,並且有越來越多的(網路)途徑去表達意見,包括相當一部分支持和抵制豆瓣的人——覺得評分高了,「打一星平衡一下」;覺得評分低了,「打五星平衡一下」;喜歡某人,「五星預定一下」;厭惡某人,「沒看打個一星」……還覺得不夠,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就給評分平台差評。

因此,我不認為中國以前能獨立思考的人更少,也不認為現在會獨立思考人更多了。只不過網路往往放大一些片面的東西。

一部院線電影在豆瓣上動輒有十幾萬乃至數十萬人評分。在一個人均每年讀書不到5本的國家,一個評分平台上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合理的打分邏輯,可能嗎?

主流更不代表正確,權威更不代表正確。豆瓣也好,IMDb也好,Metascore、爛番茄也好,評分只是個參考,如果因為「不正確」會被反感,那麼從豆瓣創立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有那麼多人反感,而不是現在。

不因主流和權威而迷信,也不因品味不同而否定,允許多元價值的存在……道理大家都懂,但為什麼輪到自己做的時候就抬起杠了呢?

為什麼到處有人「言必稱豆瓣評分」,而很少有人提某眼、某票的評分?

換而言之也可以這樣問:為什麼當豆瓣評分「不正確」的時候會有人群起而攻之,而某眼、某票評分上肉眼可見的爛片能得8、9分卻很少引起爭議?

因為前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後者已經幾乎喪失了參考價值。

至於還有IMDb、Metascore、爛番茄等等,國內知道的人少罷了。

但是,「言必稱××」是很容易引起大家反感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以「小眾」標榜自己,大眾的東西滿足不了他們的「高級感」(非貶義)。微博爛大街了就有人覺得用Instagram高級,陌陌爛大街了就有人覺得用Soul高級,豆瓣爛大街了就有人覺得用IMDb高級……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天天給你上哲學課,天天給你講真理,你會不會反感?

又何況豆瓣評分不代表真理。


附:個人對電影的評分和豆瓣打星參考

滿分10分,各方面一般起步6分

結構嚴密,敘事出彩+0.5~2分

詳略不當,故事矛盾-0.5~2分

具有現實或啟示意義+0.5~2分

政治宣鼓、種族歧視、性別偏見較重或推崇危害社會和諧、進步的價值觀等-0.5~2分

劇情、情緒、演員、台詞、攝影、剪輯、配樂、美術、視效、音效等某個或多個方面有亮點或出彩+0.5~2分

劇情、情緒、演員、台詞、攝影、剪輯、配樂、美術、視效、音效等某個或多個方面粗製濫造或影響到觀影體驗-0.5~2分

對於影史/中國影史有重要意義或在某方面有突出貢獻+0.5~1分

五星檔 8.5~10分

四星檔 7.0~8.0分

三星檔 5.5~6.5分

二星檔 2.5~5.0分

一星檔 0~2.0分


很多人容不下豆瓣,其實是容不另一種觀點,容不下不同的聲音。

有人會覺得明明這部電影很好,為什麼只有一分,明明這部電影不知道講什麼,為什麼還要8分。這樣的網站定是在瞎評,或者是受資本操縱,又或者怎樣怎樣。凡事不符合他們觀點的評價就是不客觀他們會找一切理由去反駁,攻擊這些評價,或者至少在心中暗暗不爽。但是,別忘了,評分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其實評分只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喜好,對於豆瓣來說,則是一小部分的喜好,但是這與有些人的看法不一致,自然會討厭。

不管是哪個評分網站,都有人討厭。

假裝有分割線。。。。

在這裡回答一下評論區,我回答的是為什麼有人討厭看到豆瓣評分,不是如何評價豆瓣評分遭人厭惡。豆瓣不是流浪地球吧,豆瓣上那麼多電影,流浪地球只是其中一部,只能算九牛一毛。我只是說有很多觀眾因為某些電影在他們心中被「不公正」評價而討厭豆瓣的。

我並沒有站在道德的角度評價這種做法,我只是說出自己認為的原因。這種做法合不合理由你們自己判斷,我沒有資格判斷。

順道說一句,電影還是要看自己內心的評價,別人的評判只能參考。


因為有些人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太想做意見領袖了。09年註冊的豆瓣,很多電影我的觀感跟豆瓣評分也有很大差異,比如【侏羅紀世界2】我只給打一星,去年被豆瓣瘋狂嘲諷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我就給了四星,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而這次爭議的【流浪地球】我更是看的1月28日的點映場,並且春節又帶家人二刷,豆瓣給了4星。

防扣帽四連圖~

豆瓣本來就只是一個找同好的網站而不是一個權威的影評、書評或者樂評的網站。只是因為用戶群的屬性,讓電影的豆瓣評分具有了某種程度上的指標性。如果豆瓣真那麼不堪,為什麼一邊詆毀它的公正性,一邊又時時刻刻關注它的評分結果?

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你的意見對你自己和朋友或許很重要,但是在互聯網社區上一點都不重要。找到同好固然興奮可喜,遇到異議者也不必面紅耳赤爭個高下。

至於所謂的惡意一星或者無腦五星,這樣的人現在會有,以後也會一直存在。

作為用戶,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作為產品,他們需要做的是優化評分制度和演算法,讓這樣的評分在演算法優化下儘可能小的影響最終作品的分數。

世界和平~


你都到了一看豆瓣都反感的地步了,也不知你哪來的臉去批評豆瓣的不看就打一星,你們二者有何本質的區別?

關於流浪地球,關於反豆瓣,已經到了讓人噁心的地步,就別再提這種弱智問題了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