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郵報》4月15日的報道,澳大利亞各地的工廠工人擔心,隨着尿布生產公司哈吉斯決定將生產線轉移到亞洲,他們的工作地區也會受到影響。

  哈吉斯的母公司金百利克拉克上週宣佈,將於7月底關閉其在悉尼英格本的工廠,預計此舉將會導致220個工作崗位的消失。此舉是該公司“全球重組計劃”的一部分。四個月前,該公司宣佈,未來三年內將在全球裁掉5500個崗位。

  該公司在南澳大利亞也設有工廠,並透露公司正將該工廠向亞洲地區轉移,從而“更迅速地獲取有關生產尿布和褲子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工程學上的進步”。

  目前哈吉斯是最近一家將其業務轉移到海外的澳大利亞廠商。爲降低生產成本,效仿哈吉斯的公司似乎在不斷增加。

  43歲的電氣工程師馬丁科迪納在新南威爾士州工作時告訴記者,該行業的海外遷徙已經影響到了工人和學徒的工作保障,甚至影響了商品品質。

  “哈吉斯表面上用‘研究和開發’當藉口來轉移工廠,但其實它只不過是一個尿布公司。”馬丁說。“生產尿布的地點並不重要,因爲用的都是相同的技術。哈吉斯只是覺得這兒的勞動力成本太高了,想利用更便宜的勞動力賺取更多的利潤。”

  同時,這位悉尼商人還擔心,澳大利亞的下一代年輕人不但難找工作,而且也無法繼承和掌握高度專業化的技能。

  他說:“我們不但放棄了產品的生產,還放棄了相關的知識和專業技術。這的確令人擔憂,因爲我們不但要爲我們的朋友和同事考慮,也必須爲我們的孩子做打算。他們是否有能力找到工作?的確,他們可以接受大學教育,但他們會用什麼呢?除了IT和倉庫管理,他們無法或者只能學到少數有關製造業的知識技能。”

  “我認爲國內公司需要承擔一定責任,因爲它們希望以犧牲員工爲代價獲得相同或更高的利潤。政府對這種做法的放任同樣難辭其咎。

  哈吉斯搬遷工廠的舉動讓人聯想到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太平洋品牌內衣集團,該集團於2009年將生產線轉移至中國,從而導致在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的工作崗位減少了1,850個。 一位悉尼的機器操作員卡爾·德里曼在該公司工作了18年,但因工廠轉移的決定而突然被解僱。

  這一趨勢似乎也滲透到澳大利亞西部的工業區,將生產線外包給馬來西亞企業後,澳洲鋼鐵製造業的工作崗位急劇減少。 曾經澳大利亞有24,000噸的鋼鐵產量,而目前據稱只有860噸。

  即使是那些自豪地吹噓“澳大利亞製造”標籤的品牌也不得不在過去幾年中使用海外產品。

  自1969年以來,拖船製造商Dunbier一直在當地生產和供應海運產品。該公司十分依賴於鋼鐵和鍍鋅材料。在過去幾年中,這些材料變得越來越昂貴,導致該公司提高其消費產品的價格。公司負責人斯科特·埃裏森表示,由於墨爾本生產的鍍鋅設施數量稀少,大約八年前,他們在小型系列產品中開始使用中國材料。

  “在澳大利亞,鋼鐵價格上漲了26%至28%,鍍鋅價格上漲了52%。”他說道。 “雖然澳大利亞生產的拖船框架更好用,但就價格而言,我們與中國經銷商的差價達到了200美元。”

  過去幾十年來,在製造業方面,澳大利亞經歷了紡織品、汽車、大型家電等產品生產能力的大幅下滑,且製造業GDP佔該國GDP不到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