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毫无疑问,这是一份跟无数中国人密切相关的重磅文件。其中,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的部分。

  按照国家的规划,要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在以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超大和特大城市分别指城区常住人口500-1000万和1000万以上的城市)。

  这意味着城乡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快,许多大城市将迎来“落户潮”,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1、户籍放开对中小城市影响几何?

  由于原有城市人口膨胀,超大、特大城市在对落户的限制会越来越严格。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相反在户籍管理上会趋向放松,届时人口流动将会加速,这时候就可能出现部分城市人口流失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官方给出的态度和建议是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官方首次提到收缩型城市的概念。显然,这是对未来大概率发生的客观结果进行预见,确实有一部分中小城市会因为人口流失而面临收缩,这是难以避免的。

  收缩型城市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最早来源于国外的概念,一般国际研究以人口流失作为衡量收缩型城市的具体指标。简单地理解,收缩型城市就是“人口在变少的城市”。

  2、有哪些地方面临收缩?

  事实上,收缩型城市现象在我国早已发生,而且发生的越来越普遍,国内也已经有学者和机构进行相关的研究。

  近年来,东三省人口流出呈现加速态势,人口主要流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根据各地统计局给出的数字,2017年常住人口负增长的地区主要包括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等这几个省份。众所周知,东北地区很多城市都是走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路线,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很大,这导致当地不少人口流出。

  另外,根据中国“五普”、“六普”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了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 337 个地级/副省级行政区中,约26.71%的城市发生了人口流失,也就是正处于收缩状态。

  具体来说,26.71%的收缩型城市集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和长江经济带地区,主要包括甘肃、贵州、重庆、湖北、安徽、福建、江苏、辽宁,以及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北部和中部、四川东部。总体来看,人口流失明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为一般或者落后。

  根据《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并结合公开资料,目前我国有13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或1000万,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成都、南京、郑州、杭州、沈阳、长沙。也就是说,除了这些城市外,中国其他城市都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可以预料,继13个超大、特大城市之后,“松绑”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下大城市将成为吸引人口流入的新主力城市,其他中小城市都有收缩的压力。

  3、日本几乎所有城市面临收缩

  现实中,城市收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如果要论城市收缩的典型国家,恐怕还得把日本算上。

  在早期发展城市化过程中,日本人口曾随着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从而形成了包括东京都市圈、大阪圈、名古屋圈在内的3大都市圈。尽管日本存在3个都市圈,但都市圈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极不均衡,人口大量集中在东京都市圈、以及关西的近畿地区包含大阪圈)。

  资料显示,东京都市圈、关西的近畿地区分别约有3700、2000万人,这意味着两个都市圈集中了日本将近一半的人口,而两大都市圈的面积仅占日本的国土不到10%,可想而知日本的其他城市收缩现象有多严重。

  从20世纪70年初开始,日本人口开始从三大都市圈集聚改为只向东京都市圈“一极”集聚。而且,这样的聚集现象还在发生,最后直接演变成“人口向首都地区集中、地方人口不断流失”的情况。

  据日本总务省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东京都市圈净迁入人口2018年逼近14万,多数都道府县(日本的行政区划)在与东京圈抢夺人才的大战中处于下风。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39个县处于人口流失的状态不难看到,经常有媒体报道日本有不少城市只剩老年人口,有些城市甚至连车站都被迫取消。

  4、美国:有经济活力、有就业机会才会吸引人口

  历史上,美国也曾发生严重的城市收缩现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五大湖附近的多个州以发展重工业著称,其中包括威斯康辛、密歇根、宾夕法尼亚、俄亥俄、伊利诺伊等州,这些州连成的地带曾被誉为美国的“工业心脏”,一度占据美国45%以上的经济总量,当时约有50%以上的产业工人在这带工作。

  然而,随着新的全球市场竞争体系形成、以及美国步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美国工业彻底丧失了竞争优势,五大湖附近的工业带逐渐进入衰退期,工厂大量倒闭,曾经的汽车城底特律、钢铁城匹兹堡等工业城市失去了全美、乃至全球的至尊产业宝座,工业地带大量人口外迁,去到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美国西海岸和南海岸。

  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为什么衰落》中曾统计道,1950年美国最大的16座城市中,有6座城市的人口此后下降了一半以上,它们分别是底特律、新奥尔良、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和圣路易斯。

  从世界的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人口会持续地流入有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的大城市,均衡发展每一个城市的想法是不可能存在的,城镇化的发展结局注定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吸引力不足的中小城市迟早要面临人口流失的城市收缩情形。可以预期,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后期,人口会主要流向以经济发达的二线、强三线城市的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

  5、未来会有什么大变化

  从这次放开落户门槛和提出收缩城市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会有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落户不再是少数城市特有的“专利”,95%的城市都处于同一起跑线,都可以光明正大利用落户进行“抢人”,“抢人”大战会进行到白热化的竞争阶段。

  第二、这也意味着有一部分城市所谓的户籍优势不复存在。各个城市的户籍都放开,但能抢到人的只属于那些有经济实力、就业机会多的二线、强三线城市,“抢人”大战的结果会出现明显的分化。

  第三、城市化的大方向是向核心城市、大城市迈向,大城市会持续进行人口扩张,中小城市则要面对人口流失的收缩现实,留给小城市的出路是走“小而美”的发展路线,依靠人口增量、大笔投入开发的规划发展思维只能摒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