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文字的起源都是從遠古人的巖畫開始,這個遠在3萬年前就有了。這個時期的巖畫都是人或物的肖像畫,並不一定是為了傳遞某種信息,可能只是繪畫者隨便畫畫。

之後的巖畫就明顯不是隨便畫畫了,因為出現了很多抽象畫(簡筆畫)。一旦某些抽象畫被大家頻繁使用,然後被大家接受可以代表某一個物品時,這些抽象畫就成了最初的文字。

最早的可考的文字出現在6000年前(4000 BC)的蘇美爾文明(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現伊拉克)。蘇美爾人創造了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經過不斷簡化和定型,慢慢演變成了書寫的符號。蘇美人把符號寫在黏土板上(黏土曬乾後永久保存下來),就是最早的蘇美人的楔形文字。

光看上面這些楔形文字已經很難聯想到原來對應的物品了。人們開始逐漸把這些符號和發音聯繫起來,並用這套發音系統表達更多的新詞。比如「國家」這個詞,如果發音是matu,就可以用這幾個符號來表示:

這樣就可以用一套符號系統來表達很多詞。

同一時期古埃及也出現了象形文字。到了公元1500年前(1500 BC),地中海區域的腓尼基人在蘇美爾人和古埃及人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套符號系統,有22個符號。古希臘人又借用這個系統發展了自己的符號系統,包含母音和輔音。古希臘字母又被羅馬人演變成了拉丁文,這就是西方文字的起源。

而古代中國的文字似乎只走到了文字發展的第二步,產生了象形文字(符號代表物品),而沒有走「符號代表發音——發音系統組成新的文字」,所謂的「表音文字」這一步。原因沒人清楚。而事實上,用符號代表物品比較容易想到。而把符號抽象為一組音節,用來組合成任何單詞的發音,本身就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真正創造這個的是神祕的蘇美爾人,其他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臘人、羅馬人都是借用了這個系統。中國可能是離這個系統太遠了,等接觸到這個文字系統的時候,自己的文字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改了。其實中文也有形聲字,不知道是不是後來借鑒了表音文字的系統而產生的。

表音文字的簡便性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很方便地把口語轉化為文字,你只要懂音標,就能把口語轉錄為文字,如上文的例子matu,你只要知道那套符號系統,知道ma,a,tu分別對應的符號,就能把matu寫下來。學習表音文字也相對容易,只要知道符號系統,看到文字即使不知道意思也能念出來。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包括很後來才形成自己文字的地區,都借用了表音文字的系統。

事實上,中國人在民國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西方拼音文字只要會說就會寫,故國民識字率很高,而漢字不是會說就會寫,所以一般人學習漢字很難。中國的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要求對漢字進行改革,甚至要廢除方塊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聲在五四時期達到高潮,魯迅甚至一度發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

漢語拼音出現後,大大方便和加快了中國人的識字速度。1930年代拼音在解放區廣泛推行,許多當地農民學會了這套拼音文字後,都能用它寫信、讀拼音報。一般農民15
到20 個小時就能掌握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識字,100
個小時就能識字1500 個。而一般人只要認識5000個漢字就足以應付大部分閱讀了。

但是如果中文也改成表音文字會有很多問題。中國存在很多方言,如果也用表音文字,那麼各個方言裏同樣的物品對應的發音和符號都會不一樣,就會無法交流。事實上,中國的簡體字有點類似於阿拉伯字母的符號。比如阿拉伯字母5,全世界的發音都不一樣,但是全世界都知道它代表的意思。中文也是如此,「米」這個字的發音方言有很多種,但寫法只有一種,大家還能通過寫或者說普通話來交流。

日語受中文影響很深,日語中的很多名詞是借用了中文,因此這部分是類似中文象形文字的系統。但是日語的動詞是類似西方有各種形態的(第三人稱、時態等等),而且日語有很多外來詞,因此這部分借用了西方表音文字的系統。

韓語其實是一種表音文字。創造朝鮮文之前,朝鮮人是用漢字記錄的。直到公元1446年,朝鮮王才用表音系統創造了朝鮮文,現在發展為有14個輔音和10個母音。輔音用比較大的方塊組合,母音用各種長短線組合。母音和輔音共同組成單詞。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英語發展到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現在的英文拼寫還停留在15世紀時期的英文(印刷術出現後拼寫很少變化),而口語發音已經變了很多,導致很多單詞的發音和拼寫對應不上(比如debt這個單詞,中間的b是不發音的,這就很容易引起寫錯或者讀錯),學者們抱怨這個導致孩子學拼寫變得困難,呼籲一場「拼寫改革」。而漢字由於字數眾多,反而相對字母文字具有更高的輸入和閱讀效率。

瞭解這段歷史,對我們學習語言還是有幫助的。比如學習英文不能光看,一定要注意聽和說,因為英文發音和拼寫是對應的。而中文識字一定要先學拼音,這樣學習效率就高很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