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1857-1928),福建同安人

出生成長都在海外的辜鴻銘,回國後任張之洞幕僚20年,以致讓他成為了堅定的保皇派。

這個受過西方系統教育、精通多國語言的怪才,後來在北大做教授,講授英國文學和拉丁語等課程,卻保留著象徵遺老的辮子,形象滑稽,在課堂上鼓吹春秋大義、倫理綱常,逆當時潮流而為。

在他看來,蔡元培點了翰林後不肯做官,從始至終都是革命,而他做了前清的官,從始至終都保皇,都做到了從一而終,所以,他們倆是「現在中國」僅有的「兩個好人」。

1924年和1925年間,辜鴻銘兩次受邀赴日講學,1927年秋,辜鴻銘由日本返回中國,一路顛簸回到北京,因身體虛弱感染風寒,加上抽煙,肺部功能受損嚴重,感冒並發肺炎。

1928年初,山東大軍閥張宗昌委任他為山東大學校長,辜鴻銘推辭之。同年4月30日,因肺炎引起的呼吸功能衰竭,辜鴻銘病逝於北京寓所。

在辜去世前數日,他曾口述奏摺,力陳「東西政教不同」,欲進呈溥儀。溥儀拿到奏摺時,辜已不在人世。溥儀大受感動,親手書寫「含謨吐衷」四字以示嘉獎,並賞銀給辜的家人,命他們隆重舉行喪禮。

章太炎(1869-1936),浙江餘杭人

章太炎早期和孫中山一起鬧革命,晚年被視作「保守」,實則愛國之心不曾改變。

60歲的章太炎以詩言退隱之意,然一生狷狂的他面對日本侵略,怎能無視?他極力促使軍閥聯合抗日,收效甚微,轉而將他最擅長的國學傳播於廣大青年學子,以此激發他們的愛國思想。

1932年,章太炎到蘇州講學,一再重申以國學挽救民族於危亡的主張,在推倒傳統提倡西學的大潮中或許不合時宜,而在今天看來,保留民族固有文化,確是國性不失的根本。

1934年秋,章太炎舉家從上海遷往蘇州,在錦帆路五十號掛起了「章氏國學講習會」的招牌。同時創辦《制言》雜誌,親自擔任主編。

1936年,章的身體每況愈下,氣喘病時常發作,同年6月14日,章太炎終因鼻咽癌、膽囊炎、瘧疾、氣喘病並發,溘然長辭,享年68歲。

王國維(1877-1927),浙江海寧人

辛亥革命後,王國維跟著羅振玉跑到日本,以遺老自居,回國依然忠於清廢帝溥儀,欣然在清宮內做事,拒絕在民國政府及學校任職,只是因為溥儀的意思,才答應在清華執教。

晚年的王國維就是在北京清華園度過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簡樸。他結過兩次婚,育有九個子女,家庭負擔很重。除了看書,幾乎沒有其他嗜好。

王國維交友不廣,來往密切的,大多是清華的同仁和清朝遺老。溥儀對他很尊重,他也感恩戴德。對覆滅了的王朝的情結,正是最後釀成他自殺悲劇的主要原因。

1924年,馮玉祥部隊進北京,溥儀被驅逐出宮,王國維大為憤怒,幾次想尋短見。之後時局動蕩,讓他所期待的復辟帝制的夢想破滅,內心極度失望。

加之此時:南方兩個清朝遺老被殺;他的名字被列在報紙刊發的待捕名單中;長子潛明病逝;和他的恩人/好友/親家羅振玉斷絕來往。內心苦悶,無人能解,無人可告,萬念俱灰。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買票進入頤和園,在亭中若有所思,抽了一根煙後,縱身躍入昆明湖。投湖不過兩分鐘便有園丁聽到響聲去救,因其頭朝下栽入泥中,救起後已經窒息。

王死後,學校準備棺木,將其遺骸接回,埋於清華園外村頭,並於園內立一石碑,作為紀念。

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

1949年,胡適離開大陸,到了美國。由於國內局勢問題,這位曾經的駐美大使精神壓力很大,幾次心臟不適。在「替國家保留一些尊嚴」的思想下,他取消所有約會,避居紐約,不再言政。他也想還清欠下的學術債——將幾本只出了上半部分的學術著作寫完。

1950年,胡適出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一職,以他在國際學術上的影響,擔任這個職務多少有些「屈尊」。他是出於在這裡能方便查閱中文書籍的考量,當然經濟上的拮据也是一個原因。

在這期間,胡適曾到台灣進行學術演講,受到空前歡迎,讓他備受感動。1957年初,一場重病使他被割去了十分之六的胃,遺囑寫好的他死裡逃生,這讓他萌生回台灣居住的想法。

1958年4月,胡適回到台灣定居,被任命為「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胡適不顧心臟病複發需要療養的身體,決定出院,修養期間,總是按耐不住要提筆寫東西。

1962年2月24日,第五次院士會議在「中研院」舉行,下午的酒會快結束時,剛講完話的胡適和一些告辭的人握手,正要轉身和誰說話,忽然面色蒼白,晃了一晃便仰身向後倒下,經搶救無效,與世長辭。

梁實秋(1903-1987),浙江杭縣人

1937年,上了日軍黑名單的梁實秋孤身一人逃離北京,與大家閨秀出身、大他兩歲的妻子程季淑分開,沒想到這一別便是六年,自此,兩人始終相偕同行。

1949年到台灣後,梁實秋接受胡適的建議重新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工作。每譯完一劇,就將手稿交給妻子裝訂,她用納鞋底的錐子在稿紙邊打洞,然後用線縫成線裝書的樣子。梁實秋說「漫長途中伴我體貼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1966年,梁實秋退休後,攜妻游美,在美台兩地輪流居住,兩人感情深厚,常攜手出門散步。

1974年4月,程季淑在市場門口被一架倒下的梯子擊中,上手術台後再也沒有醒來,妻子的死,讓梁實秋痛不欲生,之後出版了思念專集《槐園夢憶》。

回到台灣,梁為聯繫出版《槐園夢憶》前往遠東圖書公司,邂逅20世紀40年代的影星、歌星韓菁清,對她一見鍾情,之後,梁對這位比自己小30歲的女子展開熱烈攻勢。

這場轟動台灣、被群起而攻的戀愛,在梁「愛的力量超過一切」的堅持下,融化了對方。1975年5月,他們舉行了婚禮,被愛點燃的新郎梁實秋比新娘子還光彩照人。兩人婚後美滿,讓一些看熱鬧的人大失所望。

之後幾年,梁實秋打聽到在大陸生活的兒女的消息,並在香港相見,還和大陸的老友取得聯繫,圓了自己的夢。

1984年,梁實秋立下遺囑。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病逝於台北。

內容源自《一片雲彩 民國文人歸宿》,圖自網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