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一個令人傷心的新聞,看完我眼淚就流下來了。

  9歲小男孩撞碎玻璃後,自覺無法承受隨之而來的後果和懲罰,留下一紙遺書,隨後跳樓自殺。

  許多網友接受不了一個稚嫩的生命,纔剛剛萌芽,就這樣夭折,發出許多令人動容的留言:

  “孩子,玻璃叔叔幫你賠,不要爬那麼高。”

  “小朋友,一塊玻璃算啥,阿姨幫你解決,不光幫你解決,阿姨還要好好安慰你,讓你明白,什麼事情都沒有你的生命重要。”

  “孩子,一塊玻璃就能促使你跳樓,願你在天堂擁有愛和支持,再也不懼怕任何懲罰。”

  看到最後一條留言,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一個嶄新的生命,來到這世上剛剛九年,他應該像花兒一樣,在愛的包圍下,無憂無慮,每天吸收知識,如花兒吸收陽光雨露一樣;他應該有明亮的未來,有豐富的人生,認識各種各樣有趣的人和物,無論在自己的世界或是別人的世界,留下一抹色彩。

  而現在,這個生命戛然而止,原因僅僅是撞碎一塊無足輕重的玻璃,害怕“懲罰”。

  小男孩是真的害怕懲罰嗎?是他缺少挫折,心理素質不行?

  不,孩子不是挫折太少,是被給予的愛和支持太少。

  請正視孩子平時的犯錯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世上只有兩種人不會犯錯,一種是剛出生的嬰兒,一種是已經死去的人。

  很多孩子犯錯,總得到大人的一番訓斥,好像罪不可恕,所犯的錯應該壓根就不存在。

  但是仔細想想,小孩子剛來到這個世上,一張白紙,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行爲的時候,犯錯不是太正常了嗎?犯錯並從中學習和改正,不再犯錯不是目的,從錯誤中學習是目的。

  小孩子犯錯正常,不犯錯才叫不正常。

  正因爲成長過程中各種試錯、犯錯,從中學會正確和可行的,然後保證了今後的路走得順暢。

  很多時候,對於孩子,我們缺少一種容錯機制,一種犯錯是被允許的氣氛。

  孩子提心吊膽地害怕犯錯,或者緊張擔心地等待犯錯後的懲罰,不敢心無旁騖地去探索、去學習。

  讓孩子勇敢面對這個世界,明白自己每天都比昨天進步一點點,進步在哪裏,比今天又犯了什麼錯,犯了幾個錯,以後得長記性等等,要重要的多。

  當孩子犯錯,他最需要什麼

  當孩子犯錯,他最需要的是什麼?

  劈頭蓋臉的批評?懲罰?或者身體上挨一頓打長長記性?

  我一個發小說,小時候他犯一點錯都會換來一頓打,見了父母就跟老鼠見了貓一樣,沒犯錯也戰戰兢兢的。長大後,他捱打的原因一個沒記住,只記得自己的花式捱打了。

  在孩子小小的身軀面前,家長山一樣的體格已經對孩子形成威懾了,在懲罰來臨之際,小孩子的大腦由於發育不完全,無法理性思考自己究竟如何認識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只會高度緊張,全身心投入如何生存這個問題上。

  是的,對於孩子大腦來說,生存纔是第一要務,什麼對啊錯啊,大腦想不了那麼多。

  將心比心,我們成人,也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當我們犯錯時,我們需要什麼?

  是安慰!鼓勵!以及支持!

  微博上有一個小視頻,看完真是要被暖融化了。

  妹妹犯錯後被媽媽批評,難過委屈的她去哥哥尋求安慰。

  正在書桌前寫作業的哥哥看到妹妹的可憐樣,立刻從書桌前站起來,蹲下來擁抱了妹妹,用手輕輕拍妹妹的背安慰她。

  妹妹的心得到了撫慰,委屈得到了釋放。

  沒有人去故意犯錯,沒有人願意在已經知道錯了以後,還被批評。

  請給犯錯的孩子一個擁抱吧!犯錯的孩子最脆弱。

  我們讓他認識錯誤的目的不是爲了懲罰,懲罰也不是手段。

  父母的目的是讓孩子學好,是愛之深而責之切,但是如果方式不對,結果就本末倒置了。

  接納孩子犯錯,給予孩子愛和支持

  當媒體發佈這個新聞以後,我聽到這樣一種聲音:

  “現在的孩子真是脆弱,受不了一點點挫折。”

  “就是平時父母太慣了,一點小事兒就跳樓。”

  且不說旁觀者對別人家的情況是否瞭解,但就單憑孩子懼怕懲罰結束生命,就直接斷定是孩子受的挫折少,父母過於溺愛我是不同意的。

  當一個孩子,赤手空拳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最需要的是什麼?是父母給他依靠,給他安慰,讓他感覺安全,讓他不會害怕。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灣,孩子在這裏提取源源不斷的愛和安全感。

  當孩子會走了,不必囿於嬰兒牀這個方寸狹小之地,大腦會驅使他去探索這個世界,可是隻有父母這個安全港灣在身邊,他纔會放心大膽的去探索外部世界。

  因爲他知道,不論外部世界是否安全,是否會給他造成威脅,他有爸爸媽媽呀!有這個安全港灣在,遇到危險和不安全,大不了回去,回去就意味着受到保護,回去就有安全。

  而如果沒有父母這個安全港灣,孩子就是孤零零的獨自面對世界,遭遇挫折或者困難時,孤軍奮戰。

  讓孩子在沒有退路的戰場上戰鬥,獨自面對千軍萬馬,是每個愛孩子的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

  愛孩子,就讓他知道,犯錯不可怕,爸爸媽媽會永遠愛你,給你支持,做你的堅實後盾,一起去面對外部世界;讓孩子明白,他永遠不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

  要讓這個觀念,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從親子關係建立的伊始就讓孩子知道。

  01

  尊重孩子意見,給予話語權

  平日裏,認真聽孩子說話,採納孩子意見,支持孩子的想法,讓他知道他不是可有可無的,他是家中重要的一員,這點非常重要。

  我的一位朋友是幼教老師,她說,班裏有個孩子叫宥宥,特別會提要求,每次都讓她哭笑不得。

  比如放學時,老師會給孩子發個小貼畫或者棒棒糖。有的孩子想要什麼不敢說,老師發什麼就拿什麼,那這個孩子呢——

  “老師我想要棒棒糖,不要小貼畫。”

  “老師我要紫色的棒棒糖,不要這個紅的。”

  “老師今天這個貼畫我不喜歡,我要恐龍。”

  “老師,我想要奧特曼貼畫,下次準備奧特曼的貼畫好嗎?”

  後來她跟孩子家長一交流,瞭解到孩子在家就特別有話語權,週末去哪玩都是孩子說了算。父母非常尊重孩子,但是不溺愛孩子,在一定範圍內給足孩子自由和選擇權。

  孩子很自信,膽子大,課上發言多,課下朋友多。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愛是平時就讓孩子感覺到尊重,從一點一滴中給予孩子力量,這就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愛和支持。”

  愛是傾聽,是尊重,是潛移默化中,孩子與父母的互動中傳遞的。

  02

  在孩子面前犯錯,並做出正確的處理方式

  人無完人,誰能不犯錯呢。有的父母爲了維護家長權威,在孩子面前犯錯也不承認,遮遮掩掩,或者打哈哈,殊不知,孩子的眼睛跟明鏡一樣,都看在眼裏了。

  胡可家兩個孩子,有一次因爲帶弟弟體檢,沒有安排好時間,讓哥哥在興趣班足足等了兩個小時。

  安吉從不耐煩等到大哭,但是見了媽媽,得到媽媽胡可真誠的道歉以後,小安吉立刻原諒接受了媽媽,還畫了一隻“蝸牛”送媽媽,讓胡可哭笑不得。

  父母跟孩子道歉,不但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失去了權威,反而教會孩子:犯錯是正常的,人人都可能會犯錯。

  父母不但要口頭道歉,也要在行動上有所體現。犯錯後的行動,對錯誤的處理方法,對孩子來說都是學習實踐的方式。

  慢慢孩子知道犯錯後該如何處理,也明白只要處理得當犯錯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父母積極的採取措施改進,也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使親子關係更加融洽,同時也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犯錯後,改正纔是目的。

  天下無不愛子女的父母,也沒有故意犯錯的孩子。

  只有愛和支持,讓孩子探索這個世界時,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和勇氣。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愛和支持這身“鎧甲”,勇敢地面對這個世界。

  如果覺得說得有道理!

  發給朋友看看吧~

  本文作者

  蘇青荷

  四歲男寶媽,實用主義學習型媽咪,堅信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不但要成爲父母,還要成爲做父母的人。

  投稿、轉載| Contact U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