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注:本文根據百度風投CEO劉維在「42章經創投理想國」線下分享《AI與產業的結合——探索路上的一些感受》上的部分發言整理而來。劉維,百度風投CEO,主要關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醫療、工業、教育、智能硬件領域的投資。投資項目包括Face++、思必馳、雲丁科技、作業盒子、合刃科技、馭光科技等。文章來源:42章經(ID:myfortytwo),作者:劉維。

  以前大家都在科普AI如何改造各行各業,而今天我更多想講的是對AI終局的預測。從前幾年的預熱到現在的極熱,這說明AI已經到了轉型的關口。

  百度風投把AI作爲投資主題,我們在這個新舊動能轉換的階段也很困惑,但同時也有了一些思考,接下來分享給大家。

  (一)AI 技術及其簡單的商業化,並不是好的投資主題

  我們第一個感悟是,AI技術及其簡單的商業化並不是好的投資主題。

  比如頭像識別、AI芯片技術等,放在十年前,這些可能是好的投資主題,因爲當時AI還不熱,大家對AI的認知都很淺。但問題是,這個時間節點已經過去了。

  而且,這些年做技術投資,很多創業者以“有訂單”作爲產品需求的唯一衡量點。但有時候出現了一個創新技術,但其實用戶的痛點並沒有那麼深。

  以火花塞爲例,它對於上一代汽車來說,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技術,但從歷史節點上看,卻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主題,因爲火花塞只是一個單點技術。

  首先,一個創業公司要把這項技術做得比大公司好很多,非常難。原因在於,工業化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要革新這一單點技術,你必須要讓整個產業鏈協同推動,同時還要考慮如何量產和成本問題。而且,就算創業公司真的做起來了,等大公司輕鬆入場後,最後也只是淪爲先烈。

  其次,優化後的火花塞無外乎兩種結果。

  它能很好地在原有發動機上使用,確實提升了效率,有一定競爭力,但也很有可能原來的技術已經基本滿足工業化流程了。這個時候你就要問一問,這小小的改進是否是關鍵性的?能否讓甲方付更多的錢?

  它的確帶來了大改變,但不符合原有設備的條件,這意味着整個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都要跟着改,這個時候你也要問問,它值不值得讓整個產業鏈冒這麼大的風險?

  最後就算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但在整個汽車行業裏,火花塞這樣的單點技術是一個客單價很低的生意,你的競爭對手推出的產品客單價在500-4000美金,而你的只有3美金。同時,能跑多快、給多少補貼,怎麼獲客等都是問題。

  所以,如果不是從0到1徹底顛覆一個產業,而做的是從1到100的事,只是對原有業務進行效率上的提升,這將很難創造大的價值。

  機器視覺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直到今天,市場上還大量存在着一類機器視覺創業公司,只是單純地圍繞某一領域或者產品做視覺識別。大家可以想想,它們能革新上一代的技術,提高門檻去打敗大公司或者中型的視覺公司嗎?

  我認爲不太可能,因爲未來總有一天,它們會選擇將業務橫向拓展到各個領域,甚至實現端到端的系統變革,自己做芯片和傳感器,優化所有工程效率。所以如果“藏身”的點不夠深,就很容易被大公司所淹沒。

  所以說,AI技術及其簡單的商業化並不是好的投資主題。

  (二)AI 的核心能力,是以更小的代價去支撐更復雜的系統

  那爲什麼我們還在積極投資AI領域呢?

  因爲我們堅信AI的核心能力。上面的案例我們聊的是單點技術,把AI當成一個已有業務中的小補丁,去提升單點效率,但AI真正的核心能力是:

  以更小的代價去支撐更復雜的系統。

  拿人臉識別來說,如果從單點看,appletoapple技術的準確率遠沒有RFID或者NFC高,而且成本也相差很大,那人臉識別的優勢到底在哪裏?

  從系統設計的角度,它的優勢是付出一些“識別不準確”的代價,進而大大提高系統效率,提供便利,並節約成本。也就是說,它在識別你的臉的同時,做Re-ID,理解你的動作、意圖,這有助於我們設計出更復雜多元的系統。

  我們在美國投了一些廣義上的AR技術(中國這方面的技術很少),就是在物理世界上疊加虛擬和邏輯世界,或者工業軟件信息,最後再投射回物理世界。

  舉個具體的場景,建築工人原來需要自己劃上1.6米高度的標記,利用AR技術後,只需要打一個1.6米的激光,在加工過程中,也會有系統進行實時糾正。其實手術等場景也一樣。

  這看上去簡單,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假設AI系統感知位置或者投射激光是通過工人的頭盔,但每位工人身高都不同,也就意味着每個人的位置不固定,這就需要AI有快速理解環境,並進行快速補償的能力。

  所以綜合來看,我認爲,過去幾年AI在技術上實現了進步,但應用層面還沒有奏效,但或許未來5到10年,我們能看到有相應的應用。

  (三)我們的投資主題只有一個,發明新業務系統,實現 0 - 1

  作爲AI基金,我們的投資主題只有一個,就是發明新業務系統。

  如果你的團隊中有很多技術牛人,能最早感知到前沿技術的邊界,並且有信心提前大公司三到五年把產品做出來,這當然很厲害,但也只是一個入口,出口還是要落到新業務的效率模型。

  就像只發明一個火花塞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發明一輛汽車,或者一種新的交通工具。

  那該怎麼做呢?如果我們選擇一些細分領域,去重新梳理業務系統之間的邏輯,就會發現大量從0到1的機會。

  來看看集裝箱的例子。

  集裝箱其實是在1940年左右,才被正式標準化並投入使用。它最大的成功在於其產品的標準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運輸體系,這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運輸效率。

  回到那個時間點,我們會發現當時每一個物流鏈上的節點,都有大量的人在卸貨、包裝、裝貨,非常複雜。而當有了集裝箱,裝貨、卸貨,包括整個商品包裝行業的上下游,都發生了改變。

  所以,當我們重新發明一個“容器”,整個行業的很多節點和鏈條其實都改變了,它代替了很多原有節點,又誕生了新的節點。

  發明新業務系統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的。你去改變一件人類基本可以做到、但稍微有些困難的事,並不是終局。但是你能讓它實現從0到1的改變,就要比大多數人類高一個量級。

  我想人類的歷程其實就是不斷地利用前沿技術和對行業的理解,去發明一些新的工具,去重塑節點和業務流程。人類的組織進化,就是先標準化,再個性化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看,AI技術還有很大空間。

  以醫療技術爲例,有大量潛在的數據軸需要AI去挖掘,比如掃描、成像技術,因爲圖像獲取上存在很大誤差,沒辦法達到通過認證的標準,必須要經過更復雜和個性化的調試才能得出一個更好的參數,或者通過其他數據軸的情況進行實時調整,做多輪次的感知技術,比如體內傳感器。

  這在原來完全不可解,但在AI時代,就是一個有着發明新業務系統機會的垂直領域。

  (四)如何抓住AI投資機會:不可避免要做加法,有機會的是垂直領域的新效率模型公司

  但是要抓住這樣的變革機會,就不可避免地要做加法。

  做加法,就要做大乙方。該過程不需要讓技術100%落地,理解了技術邊界就可以去找場景,往系統變革的方向去躍升。

  所謂大乙方,就是不滿足於對單點的替代,而是和客戶一起去重新定義端到端的模型,利用AI技術定義一個全新的業態。

  比如零售,如果我選擇融入傳感器技術,做一個貨架,加人臉識別的探頭,其實你會發現,最終的客戶營銷漏斗還是沒變。但如果用AI技術賦能會怎麼樣?我這裏做個猜想:零售可不可以不是一家店,而是一塊靠近通道,能夠快速捕捉客戶興趣的互動屏幕,再加上一個後端的前置倉?

  一定會出現這樣的可能性,就像超市也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發明的新系統。

  我認爲,對於創業者來說,最驚險愉悅的機會,永遠是在技術尚未成熟時,比如提前3-5年去打造一個冒險的業態。在當時可能無法理解,但幾年後,就是業態上的優勢。

  不過對很多行業來說,大乙方可能還不夠。我們現在非常鼓勵創業者去嘗試做新甲方,或者用新甲方的心態去考慮自己能不能做乙方和技術供應商。

  用蘋果舉例。

  三、五年前,我們在美國投了很多農業AI項目,現在他們普遍轉型,自己當甲方。在美國,農業領域的傳統甲方是一些分散的中型農場,光賦能補上了其中一環,甲方在別的環節水平跟不上,也沒有辦法快速地把優勢發揮出來——這和中國的SaaS發展不起來邏輯上是一樣的。

  所以美國的農業項目,通常是先拿這些甲方練手,站在大乙方的角度,去設計一個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根據下游供應鏈的訂單來決定提前幾天、去哪個區域摘蘋果,以及怎麼調控灌溉的時間——對蘋果的整個生產環節進行數字化配置,搭建提升農場運營效率的模型。

  這實際上相當於樹立了一個新的蘋果品牌。這其實就是AI非常大的系統優勢,因爲AI能夠讓每一個蘋果的每一個生產環節,都實現數字化配置。

  假設全果園有6657423個蘋果,我到底要摘哪一個?如果是人工,肯定會根據“看上去很紅”的標準,但如果使用AI技術,藉助冒泡算法,我可以很確定地摘第50個紅蘋果,來保證交期。不僅如此,還可以減少農藥的噴灑量和水的使用量。

  這樣,甲乙方的關係慢慢就會發生轉變,原來的甲方變成大乙方的加盟商。爲什麼呢?因爲如果讓傳統甲方賦能AI系統,因其滯後的供銷渠道,就不能把價值發揮到最大。

  所以現在的模式主要是,新甲方承諾給傳統甲方會提供什麼樣的水果質量,並且負責統購統銷,傳統甲方只要按照規定的流程,就能實現雙贏。我們今天知道的品牌商,比如Dule,其實就是這個定位。

  但新甲方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要素得充分開放,否則打不過原來擁有要素的老甲方。就像上一輪的房地產,老甲方只要把房子囤着就好,並不需要把它造得更好。

  目前很多行業其實都存在這樣的機會,尤其是今天的中國,因爲中國擁有經濟週期上的優勢,大量的行業要素都已經充分開放、充分競爭、可交易,且需求還在快速變化且增多。

  那SaaS爲什麼不算一個好機會?做SaaS是利用了別人已經做過的計算機服務器,所以滲透的機會有一些是屬於創業者的,但也有很多屬於大公司。相反,一些大家不願意碰的垂直領域,如果你從0開始佈局傳感器和硬件技術,圍繞該品類算法做大量的開發和優化,機會就來了。

  所以我認爲,10年後,中國並不會出現一批AI平臺公司類機會,真正有機會的是那些垂直領域的新效率模型公司。

  (五)加法的本質,是減法減法是洞察、定力、取捨

  但回過頭來,加法的本質其實還是減法。這裏的減法指的是什麼?

  首先,我認爲,是對未來的洞察力。我們內部有個詞叫“雙跳躍”,指的是,只考慮技術或者行業都不行。因爲AI技術的影響已經是一種顯學了,大公司一定會比我們瞭解得更透徹,而行業研究的話,PE們肯定比你懂。只有"雙跳躍"(技術和行業加持)纔會帶來一些機會。

  那什麼纔是“雙跳躍”式的機會?在諸多種技術和極多細分行業的網格中,可能有1%的機會是兩邊人都不相信的,所以如果我們能提前三至五年入場,然後通過一個更長的週期去佈局,就會有大量機會。

  比如動態生成的全個性化引導視頻,會應用到什麼水準?以後也許商品包裝上就是一個動態屏幕,如果成本能夠實現量產,那麼每個人看到的商品,都是個性化生成的。如果你賭這個技術5年後能實現,那就完全可以開一家不一樣品類和業態的店。像這類應用場景,兩邊人都不太會相信。

  所以會有很多“雙跳躍”的機會,但背後需要你的洞察力。不過這很難,我們預測未來一年或者二十年,可能相對容易,但是未來五年或六年會怎麼樣,就需要精細化預測了。

  這種洞察不是通過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在過程中不斷去迭代和摸索,同時,想清楚一個方向之後還要有定力,要拒絕很多誘惑。

  像人臉識別,前兩年賣人臉抓拍機的公司今天基本都死了。雖然他們一開始賣得很好,但是過兩年,甲方發現這解決不了問題,就不買了,偶爾還買的也都找大公司了。而那些在幾年前以人臉識別作爲技術切入,做城市級的、視頻矩陣內的全局可視化、結構化的公司才活了下來。

  做這樣的事其實需要大量的軟硬件投入,要自己做芯片、傳感器、系統,甚至是運營,把別人不相信的東西落地。

  這就需要大量的洞察、定力和取捨,所以這是一個先做減法,再做加法的一個過程。

  (六)未來,會誕生一批全新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最後,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我認爲會誕生一批全新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按照過去AI1.0的觀點,如果有一個教授,有很牛的技術背景,我們會先投了,再催着他去找人找項目,因爲教授總是稀缺的;在商業化方面,我們也會找一些傳統行業的高管,因爲這些能帶團隊的人也稀缺。這兩類人具有非常大的價值,但按照效率模型,他們只是其中的元素,並不是最理想的投資主題。

  我們認爲,未來創業者和互聯網時代的產品經理很類似,創業者是效率模型的戰略產品經理,需要基於對技術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提出新的效率模型。行業裏有很多人只對模型的某一個點執行能力強,而且多少會陷入對原有路徑的依賴。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剛纔說的教授和高管都是很好的VP,可以爲最優秀的創業者所用。而最優秀的創業者,應該是年輕、充滿洞察力和野心。他們是全新的,很可能是年輕的博士,或者是在一線互聯網公司做過多年數據分析的產品經理,甚至是投資人。投資人在這個時代做創業者的機會也變得越來越大,因爲未來創業者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模型的打造。

  同時,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關係也將發生改變。我們過去總說,VC要成爲創業者的co-founder,但事實上,執行者主要還是創業者,VC只是提供資金和資源。但將來會有所變化,百度風投現在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家創業公司,我們會先做一些工作,用分析出的結論去和優秀的創業者碰撞。投資人的優勢是視角,因爲我們看過很多橫軸和縱軸上的領域,可以請一些優秀的創業者分析一些課題,併爲課題匹配一定的資源。

  出現這樣的轉變後,我們內部也開玩笑說,我們現在已經沒有投資人了,看技術的人改叫技術BP,看行業的人改叫行業BP了。我們把投資人都定義爲創業者的businesspartner,利用他們的研究來幫助創業者,一起去尋找更好的雙跳躍機會。

  所以,我認爲,VC也存在着新的機會。一個好的VC永遠會跟隨大的趨勢和人羣的變化,而AI時代帶來的好處就是,創業者和投資人所涉及的業務邊界會發生巨大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