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是中國橋樑走出去的亮麗名片,讓我們感到驕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原局長,同濟大學傑出校友朱永靈日前回到同濟,爲全校師生作港珠澳大橋建設情況的主題報告,上了一堂特別、生動、令人振奮的思政課,近3千座的同濟大學大禮堂內響起一陣陣熱烈掌聲。

  朱永靈1982年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路橋系道路專業,工作3年後又考回母校攻讀道路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1988年畢業後在廣東省交通系統工作。他曾任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

  15年間,他積極協調溝通粵港澳三方,持續緊抓工程建設管理,提出並貫徹了一系列科學、先進的建設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和重大設備、裝備的研發,全力推進工程建設。

  隨着一張張PPT幻燈片展開,朱永靈述說着港珠澳大橋的一項項建設成果。

  港珠澳大橋創下了多個“首次”“之最”,它是世界上首座跨三個行政司法管轄區、三個關稅區的橋樑,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最大規模鋼橋面鋪裝工程、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創大圓筒快速成島技術、世界首次採用半剛性沉管隧道結構體系、世界首次完成沉管隧道曲線管節預製、世界首創主動式壓接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技術等。

  回望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在朱永靈看來,首先是發揮了“一國兩制”的優勢:項目的前期階段,由香港牽頭,借鑑他們在國際化視野、環保和維養措施等方面的優勢,共審重大方案、共同評標;建設期,由廣東牽頭,提高決策效率,發揮勞動競賽、黨組織和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其次,創新了組織模式,實現了公開透明、建立了互信機制等。

  說到“人”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作用,朱永靈動情講述着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他認爲,管理團隊敢於擔當,建設團隊有責任感、使命感,“港珠澳大橋變成了全體建設者的精神載體和情感依附的載體,每個人都有自豪感、榮譽感和使命感,‘精品工程’意識深入人心。”掌聲再一次響起。

  他還特別提到同濟人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港珠澳大橋技術專家組41名中外專家中,有同濟大學校友11人;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建設期94名員工中,有同濟大學校友10人。90多歲高齡的孫鈞院士,30多次深入大橋建設現場,爲大橋建設排憂解難。

  同濟大學一批知名教授承擔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課題,在大橋建設的關鍵時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帶給我們哪些啓示呢?朱永靈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健的身體;要有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包容精神和團隊精神、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敬畏生命、敬畏環境、敬畏大自然,時刻保持風險意識;要懂得感恩。

  聽完報告,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2018級博士班班長王賢林顯得特別激動,他說:“作爲一名在同濟求學的廣東學子,爲家鄉建成的這一世界奇蹟倍感驕傲自豪;作爲一名橋樑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對自己從事的橋樑事業倍感責任重大!”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希望同學們能夠以朱永靈學長爲榜樣,熱愛偉大的祖國,堅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國的需要、把自己的人生和民族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