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話的特色,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正言若反”,老子善於正話反說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比如《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知天下,見天道(資料圖)

  此章是《道德經》中最難理解的章節之一,因爲這與我們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

  從生活經驗來說,多接觸、多觀察外部事物,才能認識他們,以及發現背後的客觀規律。但老子偏偏說,不出門,就能知道天下事,不看窗外,就能瞭解天時。

  我們認爲要長見識,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老子偏偏說,出門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有道的聖人不必經歷就能知道,不必親見就能明白,不事作爲而能成就。

  老子在此表達的觀點與我們常有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完全相反,所以曾經遭到批判,認爲其是十足的唯心主義,害人不淺。

  其實,老子對自然世界之觀察非常細緻,對事物細微發展之變化毫不陌生。

  比如,他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又說:“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些,全是建立在他對客觀事物細緻觀察的基礎之上。然而爲什麼此章表達的觀點如此“唯心”呢?

  我們看看《道德經》接下來的第四十八章:“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於下。”以此章再來回看四十七章,也許可以霍然開朗。

  對自然的認識(資料圖)

  “爲學日益”,是指對現象界之認識,對現象界之認識是越學越多的。比如人之始生,必從認識父母、兄弟開始,之後認識花鳥蟲魚,山川草木;及至長,漸漸認識人倫關係、社會規則、科學規律……這是一步步深入和增多的過程。

  “爲道日損”,學道的話就不一樣了,是一天一天減損的,減損什麼?減損我見、我執。

  因爲道是一個絕對的無限的永恆的存在,你用現象界的任何東西來比擬它、理解它,都不會是道本身。任何人生存於世界,無不以自我的感官與後天的觀念來認識世界,這有多少偏執與我見啊。

  爲道,就是減損這些東西,減損到毫無偏見,就達無爲之境。可見這個無爲,非不爲也,而是放棄我見、我執之後的作爲。道既然是絕對的,人不能絕對的認識道,只能從道的運作特色來勉強認識它。

  道的特色是生育、養育萬物,但不佔有、不把執、不主宰。聖人效仿道,就是效仿道的這種虛、靜的功夫,越矯揉造作,反而離道越遠。

  所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指的是修養的功夫,你能不爲我執所縛,不爲外境所轉,就能入道。

  所以,“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就是說,對道的體悟,不能向外追逐,只能迴歸內在,這個內在,根本而言,就是致虛守靜的功夫。

  “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可以對應四十八章所說:“無爲而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不行、不見、不爲,就是無爲。有道之聖君明王讓萬民各得其生,各得其養,不以政令騷擾之,足以致天下太平。

  萬物的自我成長髮展(資料圖)

  莊子形容理想的政治,就是“上如標枝,民如野鹿”。上位的君主像大樹上的枝條,高高在上不干涉萬民,萬民如野鹿一般,自我成長,自我發展。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說的道理就是,不必向外求道,“致虛極,守靜篤”,自然見道。君王之治國,不在於多發號令,在於以道心觀照自身、家、邦、天下。

  儒、道兩家都講修身治國,其修養都強調無私,其根本目的都是養育生命,讓生命幸福安樂。但區別在於,儒家的德是仁德,它重有爲。我有仁心仁德,必發之於外,纔是真的仁德,所謂“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但道家講道德,這個德是來自於道的某種賦予,它重無爲。因爲人人都從道中獲得了某種天賦,他就有條件自正、自富、自樸,並不需要太多的幹擾。

  儒家仁德濫殤之處,可能造成上位者從施惠民衆的善意出發,有意作爲,卻搞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道家之道德主張萬民自爲自養,自富自正,反而與今日尊重個性、尊重自由的價值觀更爲切合。

  看來,欲有爲之政治,需無爲而實現之。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資料圖)

  觀老子五千言,字字處處是愛民、重民、惜民的情懷。老子的思想本來就是爲了治世之用,漢代立國之初採用黃老之術治國,就是道家思想在政治上的某種應用。

  另一方面,老子的道論對個人身心的安寧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後學也開啓了道家的另一條路徑,即由修身悟道而至靜美人生。

  最後,發揮一下對“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的理解。“不行”非不行也,不自行也;“不見”非不見也,不自見也;“不爲”非不爲也,不自爲也。

  道家最高的智慧,就是把個人的思、爲完全融合於大化之中。

  陶淵明有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是何等光明磊落至靜至美的人生境界。

  (編輯:西銘)

  聲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