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是這樣:童貫的統帥力大概是30——這也很正常,一個宦官,也不需要統兵打仗的能力。但問題在於,宋徽宗覺得童貫的統帥力有90……這樣一來,宋徽宗就把大量的錢糧人丁交給童貫。這樣就完蛋了。

可是宋徽宗為什麼會覺得童貫統帥力高呢?

一開始,童貫也就是頭子活絡,字寫得好,得到宋徽宗的寵幸,然後又和蔡京沆瀣一氣。然而他又是個不安分的人,喜歡搞事情,去西北監個軍也就算了,出使個遼國還想搞小陰謀,當然這是後話了。

童貫在監軍的時候,戰績竟然越來越好。後來,索性由他指揮宋軍,和西夏人打一打,竟然打贏了。西夏人吃敗仗,就向宋稱臣,表示自己再也不敢強頭倔腦了。宋徽宗和當時朝野很多人,當然很高興。我們知道,宋朝的軍隊在西夏面前吃過不少苦頭,現在童貫上了,一下就打贏了,大家自然覺得童貫這個人打仗很有一套。

實際是不是這樣呢?當然不是。

首先這個時候的西夏軍已經不大行了。1098年平夏城之戰以後,戰略要地都已經掌握在宋軍手中了,宋軍處於全面的戰略主動的地位。其次,剛才說了,童貫是個宦官,深得宋徽宗寵幸。這樣一來,宋徽宗撥給他的權力就大,資源就多。換句話說,當時童貫帶著宋朝最好的軍隊、最好的裝備,皇帝放手讓他上,敵人剛好比較弱。這樣一來,打贏一陣西夏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原因並不是童貫打仗有一套,而是北宋的西北軍長期和西夏接戰,戰力強、經驗豐富,再加上地理上、戰略上處於主動。童貫其實不需要做什麼,只需要讓他們自己上就可以了。

等到真的去經略幽燕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河北的宋軍首先和西北的宋軍不同,河北長期不打仗,哪些部隊能打、哪些不能打,誰也不知道。出師北伐,本來就是宋軍仰攻幽州,遼軍則以逸待勞。這樣的情況下,需要主帥有完整、周密的計劃。而童貫只有在西北戰場上誤打誤撞獲得的蜜汁自信,以為打仗和流氓打群架一樣,圈一隊人上去就好了。這樣一來,自然被遼軍教做人了。


童貫這個當朝媼相簡直弱爆了!他手下重用的兩個人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是大跌眼鏡!

童貫的能力在聯金伐遼的過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金國取得攻遼的絕對優勢,在遼國內憂外患即將滅亡的情況下,童貫依然能大敗而歸,這種指揮也沒誰了,這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夠了!

第一次北伐,發生在童貫滅方臘之後,童貫因此比較膨脹,信心滿滿卻鎩羽而歸。童派种師道進軍,但是种師道認為此時攻遼乃乘人之危,這種見解在現在看來簡直是迂腐,但是又證明他的「遠見」,因為其他將領果真也抵遼軍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則更加搞笑,宋將劉延慶因前車之鑒,在前線躊躇不前,遼軍守將郭藥師因知道遼國早晚不保,因此獻城而降,對宋朝算是好事。童貫派劉和郭伐燕地,郭請命願意突襲敵軍,並要求劉派其子進行支援,郭是出擊了,可是劉子卻不知所蹤,導致郭軍大敗。後來宋軍糧道被斷,而且對方放出狠話,把劉嚇得屁滾尿流,惶惶如喪家之犬,見到敵人火光就自焚大營,只顧南逃,導致宋軍潰不成軍,輜重遍地遺落。再次經歷失敗。

這敗仗不僅是軍事上的,也是人心上,這叫宋軍對遼更加恐懼,金對宋更加小瞧。

童貫本身就沒什麼軍事才能,全靠一手推諉責任保全其位,宋軍的潰敗與他的指揮不無關係。

宋朝抑武尊文,導致軍隊始終達不到某種高度,內憂外患之時,更是凸顯其弊。


題主所說「北宋太監童貫率領15萬宋軍打不過4萬遼軍」,數據並不是很可靠,這場戰役應該是北宋採取「聯金滅遼」的戰略決策以後,由童貫所領導的以收復燕云為目的的北伐遼國的戰爭。

在軍事部署相對完整、具備明顯的兵力優勢的情況下,童貫為什麼會敗給遼軍?

一、童貫實無軍事領導能力

將秦、晉銳師深入河、隴,薄於蕭關古骨龍,謂可制夏人死命。遣大將劉法取朔方,法不可,貫逼之曰:「君在京師時,親授命於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難之,何也?」法不得已出塞,遇伏而死。

使者勸貫速割兩河以謝,貫氣褫不能應,謀遁歸。太原守張孝純誚之曰:"金人渝盟,王當令天下兵悉力枝梧,今委之而去,是棄河東與敵也。河東入敵手,奈河北乎?"貫怒叱之曰:"貫受命宣撫,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貫,置帥何為?"

我說童貫並沒有軍事領導能力,也許有人會說童貫既然能復四州、平方臘,怎麼可能會沒有軍事領導能力?不可否認復四州和平方臘的功績為童貫添了不少光彩,童貫也是因此更受徽宗看重,時人尊稱「媼相」,可是復四州和平方臘真是童貫的功勞?「師竟出,復四州」,童貫收復四州更多是運氣使然,當然運氣也算是他的實力;「諸將劉延慶、王稟、王渙、楊惟忠、辛興宗相繼至,盡復所失城」,平定方臘為首的農民起義,一是方臘所領導的農民軍發展太快,並且當時方臘顧著劫掠,沒有經過消化的農民軍根本是烏合之眾,二是劉延慶諸將及時趕到。

在攻打西夏時,劉法已經說明童貫的戰略並不可行,可是童貫仍強使劉法出兵,致使劉法遭遇西夏伏兵而亡命,在兵敗的情況下,童貫卻謊報說戰爭取得勝利。在金國毀棄宋金盟約並威脅童貫說要發兵攻打宋朝時,當時手握重兵的童貫首先想的並不是「令天下兵悉力枝梧」去抵禦金國,而是想要偷偷逃跑,面對張孝純的質疑,他卻仍在狡辯「貫受命宣撫,非守土也」。如此童貫,你要說他軍事才華如何如何,反正我是不信的。

二、宋軍軍事作戰能力不強的根源——崇文抑武

趙匡胤以武將身份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篡後周皇位以後,確立了趙家江山的基本國策——崇文抑武,這也是最為後人所詬病的地方。在更戍法的政策下,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隊的作戰協調能力肯定不行。而且因為武將身份地址過低,也沒有掌兵權,極有可能無法發揮他們的軍事才能,諸如劉法在明知童貫戰略有誤的情況下,仍然無法更正錯誤而不得不出兵。而且當時的北宋,與遼國也差不了多少了,已經走向了末路。

三、錯誤低估遼軍的軍事實力

童貫所率領的雖然是宋朝的精銳部隊,但是經過急行軍抵達戰線的時候,宋軍基本已經是疲憊之師,在沒有修整過來的情況下,猝然加入到戰爭當中,即使是精銳部隊,也難免會有「打盹」的時候吧。同時作為統帥的童貫也錯誤地低估了遼軍的軍事實力,雖然說遼國在宋金的夾攻下已經呈現出強弩之末的狀態了,當然所謂夾攻其實宋朝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並不是很大,主要還是崛起的女真人太強悍了,但是即將倒塌的遼國作為曾經的軍事強國,軍隊戰鬥力仍然不可小覷。

而且兩軍戰鬥意志也完全不在同等水平,宋軍自以為在宋軍與金軍夾攻下的遼國必敗,同時軍隊數量又佔據絕對的優勢,是故多有懈怠之心。然而遼軍所面臨的情況卻是敗則國破家亡,所以遼軍是上下同心、同仇敵愾的,那種視死如歸的戰鬥意志更非宋軍所能相比。

北宋聯金滅遼,最後又為金所滅,徽欽二帝更是被擄至金國,最後死在金國,真是可悲啊。


很多人可能覺得,那是因為太監童貫無能,才打不過4萬遼軍,其實真實的歷史事實並不是如此。童貫這個人,並不是如《水滸傳》裡面所描寫的那麼不堪。

童貫當時率領的軍隊,主要是曾經和方臘農民起義軍交過手的軍隊,雖然這支軍隊打敗了方臘起義軍,但是也是損傷慘重。他們剛剛回到首都,就被宋徽宗下令前去滅遼軍,可以說是疲於奔命。後來,朝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派河西軍,也就是北方軍隊前往協助。可是地方軍隊作戰能力非常一般,再加上在此之前,宋遼已經一百多年沒有打過仗了,將不知兵並不知將,所以素質顯然很差。

而當時的遼軍4萬人呢,可都是全國精銳的人。當時,遼國的幾個首都都被金國人,也就是女真人佔領,遼國只剩下幽州,也就是北京這個地方的首都沒有被攻佔。遼國皇帝將全國能打仗的部隊都調了過來,拱衛首都。宋朝軍隊向來和戰鬥力不行,所以一碰到遼國最後強悍的軍隊,焉有不敗之理?

當然,這裡面也有童貫的問題。童貫這個人,雖然懂得兵法,也曾在與西夏作戰的過程中,打過勝仗。但是童貫比較貪生怕死,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他從一個太監,最後做了樞密使,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討好皇帝。面對宋徽宗急於想看到收復北方的消息,徽宗甚至說,誰要是能打下北方,我就封他為王。童貫就非常想搶功。當他發現自己打不過遼軍的時候,就主動讓金國軍隊打下,然後自己贖買的方式進行。所以,童貫其實也是一個誤國的將軍,他還大肆為自己表功,童貫因此獲封了廣陽郡王。


題主說的是攻打燕軍京嗎?如果是

童貫失敗的原因大致有:

一,將士普遍輕敵,認為燕地的漢人必定歡迎宋軍,開門投誠的,根本就不要用打什麼仗,而遼國精銳常勝軍又投降宋朝了。遼人必定望風而逃。結果被遼用人用巷戰方式關門打狗擊敗。

有些將軍在卞京時誇下海口,到地了又不肯打,還把戰敗責任推給童貫,毫無責任心。

二,北宋各路軍將領之間不合作內鬥,也是戰敗的重要原因。

三,北宋當時軍隊里將領以老弱病殘充名額吃軍餉,導致往往十萬軍隊里真正有戰鬥力的不到三萬。


「三百里必蹶上將軍」,童貫這十五萬西軍精銳,一個月嫉奔兩千里,怪誰?明顯被皇帝和儒家大頭巾們逼的,反正歷史是儒家大頭巾寫,肯做點事又不和儒狗同流合污的,都被儒狗各種污。再加上儒狗擔心北宋西軍精銳軍閥化,會搶奪儒狗們的利益,把好好的精銳軍團拆的支離破碎,最後導致金國滅宋時,沒有任何一支精銳肯拚命。最後解釋下「儒狗」,滿嘴仁義道德,實則男盜女娼,就是儒狗。每個朝代都死於財政,每個朝代的財政基礎都是被儒狗和它們的家族挖空的。異族入侵民族危亡什麼的,根本不在這些儒狗和它們家族考慮範圍之內。「民族可以亡,文明可以滅,就是挖牆腳不能停」!!!


我認為北伐燕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內鬥。就從目前史料看:主帥童貫能力是有的,宋軍主力西軍也是有戰鬥力的。問題是東路軍統領种師道跟童貫有矛盾出工不出力,一有小挫直接跑路。跑路就算了,還偏偏跑到西路軍面前被遼軍追上,潰軍再衝散了西路軍陣勢。最後遼軍大殺一通退走(遼軍人少,童貫沒開城門,城外東路軍和部分西路軍悲劇了),宋敗的一地雞毛。


遼軍是生死之戰,宋軍是配合金軍作戰,戰鬥意志不同,再者宋朝軍隊是募兵制度,大量招收流離失所的流民,還有發配的囚犯充軍,素質低下,當然戰鬥力弱了,其實遼宋軍隊半斤八兩,能相持百年就可以證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