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紐約,世人並不陌生。

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曼哈頓、時代廣場、聯合國總部等諸多名字,都來自紐約。

紐約時代廣場

它是美國的重要城市,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對於許多企業來說,能夠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是其奮鬥的目標;

拼多多紐約敲鐘上市

對於美國政客來說,這裡是他們競選時資金的重要來源;

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這裡彙集了全世界的信息,地球上所發生的一切,都和這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各路政客已經紛紛訪問紐約,開始了2020年的籌款競選之旅

紐約在世人的眼中如此輝煌,地位如此重要,但是紐約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紐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確立。

一、「紐約」的誕生

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來到了北美這片富饒的土地。

荷蘭商人偶然發現了哈德遜河裡生活著許多海狸,海狸皮在歐洲,堪比黃金,是貴族的特享,但在哈德遜,如同麻雀般尋常。

把海狸畫在地圖上,可見歐洲人有多看重

於是一場關於皮毛的貿易在這片土地開展起來。

隨著貿易的開展,荷蘭人商人逐漸在曼哈頓、哈德遜河谷附近建立起了貿易據點,並發展成為居民點。

荷蘭人還用自己國家首都的名字,為這片土地和島嶼命名——「新阿姆斯特丹」。

荷蘭人治下的新阿姆斯特丹

到了1664年,由於英國與荷蘭爭奪北美殖民地,英國人以絕對兵力打垮了荷蘭人,因此新阿姆斯特丹江山易主。

英國人將這片土地改名為:「新約克城」(New York City),英文音譯過來,便是「紐約」。

1756年,英法兩國爆發七年戰爭,紐約作為英軍的軍事基地,發揮了重要作用,紐約於是越來越受到重視,逐漸發展為貿易港口和區域金融中心。

二、優良的港口條件

美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化特徵很明顯,先後出現過許多區域金融中心。

19世紀以前,紐約在規模和金融經驗方面,與費城、波士頓、巴爾的摩等金融城市相比,都有相當差距。但紐約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最終脫穎而出。

紐約擁有優良的海港條件,它處於哈德遜河的入海口,來往新英格蘭非常便利。

紐約港港闊水深,即使在退潮時,最小水深也達到23英尺(9.75米),便於一些巨型貨船停泊。

同時,紐約港風力資源豐富,這在帆船時代是決定一個港口優劣的重要條件。

紐約灣四周全被陸地環繞,幾乎完全隔絕了海洋颶風對紐約的侵擾,對港口的安全起到了重大保護作用。

另外,紐約港歷史上極少結冰,而其他區域中心,例如費城,由於是河港,每年寒冷的冬季,都要結冰幾個星期。

三、伊利運河的修建

真正使紐約貿易量絕對超越費城、波士頓、巴爾的摩等區域金融中心的原因,是伊利運河的修建。

19世紀的美國,國土面積只有現在的二分之一,阿巴拉契亞山脈將當時的美國分成兩個部分。

西高東低的美國

東部是以紐約為代表的商業重鎮,西部是美國的傳統農業地域,是美國重要的糧倉,和重要物資生產地。

但因為東西交通不便,美國中西部的產品要麼向南經密西西比河運到新奧爾良,要麼沿聖勞倫斯河運到蒙特利爾,要麼就是經過坎伯蘭公路或特拉華河,運到費城和巴爾的摩,極少運到紐約。

從西部運輸一噸麵粉到東部,當時需要20多天時間,麵粉每噸成本40美元,運輸成本卻高達120美元,其中一段,還要經過英國殖民地。

伊利運河

1825年竣工的伊利運河,大大降低了中西部和紐約之間的運輸費用,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湧向紐約市場,使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口岸。

到了1840年,紐約的貿易量佔美國全國總貿易量的18%,幾乎相當於新奧爾良、波士頓、費城和巴爾的摩4個城市貿易量的總和。

擔任東西部重要運輸的伊利運河

到了1860年,全美進口貿易額的2/3,出口貿易的1/3均由紐約完成。伊利運河的修建,使紐約成為美國第一大港口,同時也成就了華爾街。

貿易的發展,推動了19世紀末紐約工業的發達,工業的發達,為金融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原動力。

紐約市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龐大的證券投資前景,在伊利運河開通之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資金流向紐約。

至今通航的伊利運河

美國中西部和南部的銀行家,都願意把他們的銀行餘額,放在紐約的銀行,因為紐約的銀行,更加安全,而且利息高,收益更大。

到1850年,美國大約有700家股份有限銀行,其中近600家經常性地在紐約存放它們的餘額,總量達到1700萬美元。

四、運河籌款,推動資本狂潮

伊利運河的修建,來自於1817年紐約州州長德威·柯林頓的大膽的構想。

但是修建運河預計要耗資700萬美元,當時聯邦政府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多萬美元,聯邦政府根本無力支付這筆鉅款。

柯林頓於是有了更加大膽的想法,既然政府沒有錢,那就以紐約州的名義,發行運河債券。

美國人把德威·柯林頓印在了鈔票上

當時,美國普通債券的利率在1%左右,但是運河債券的最大利率高達6%,巨額的回報讓華爾街不少銀行異常感興趣。

運河於1617年7月4日開工,僅其中一段運河修通之後,當年閘口的通關收益,就達到了25萬美元,而當時的初期投入不到100萬美元。

柯林頓將運河的水和大西洋的水混合在一起,宣佈運河開通

這一下子激起了華爾街的熱情,運河券開始在紐約金融市場上受到追捧,運河項目擁有了充裕的資金,最終原計劃10年的工程,提前2年修通。

運河債券的運作,使紐約的華爾街一戰成名。

在接下來的鐵路修建熱潮和南北戰爭中,華爾街如法炮製,發行大量鐵路債券和戰爭債券,不僅支持了國家建設,而且從中獲利頗豐。

南北戰爭,南方被紐約打敗

以至於在戰爭結束後,南方的將軍如是說:「我們不是被北方的軍隊打敗的,是被北方的金融打敗的。」

華爾街通過發行債券等金融手段,為林肯政府籌到了5000萬美元的戰爭鉅款。

北方的資金彷彿源源不斷,而南方只能通過消耗農場主的資金來維持戰爭。

南方政權最終被拖到了破產的邊緣。

此後,華爾街人在此後的歲月裏,又經歷了鐵路修建、電器熱、互聯網熱、生物科技熱、新能源時代……

在紐約華爾街,資本永遠不缺最新的追逐對象,資本總是時刻準備著投入到新生事物中去。

五、金融不斷創新

紐約金融業的成功,與其金融制度的創新密不可分。

安全基金制度

紐約在1829年,創立了安全基金制度。

要求每一個擁有州特許狀的銀行,都要撥出總資本的3%,存放在一個由政府專門管理的基金機構,當銀行破產倒閉時,由該機構支付債權人的損失。

自由銀行制度

紐約1838年,創設了「自由銀行制」,為了避免行政審批阻礙銀行的發展,「自由銀行制」規定:

任何個人和團體,只要達到10萬美元的資本,都可以開設銀行。

這一制度,促使了紐約的銀行以絕對優勢超過了當時的金融中心費城。

摩根大通,曾經發揮了美國央行的角色

當日清算、結算

在美國金融史上,紐約最早建立了方便、快捷、安全的清算制度。

1853年10月1日,紐約清算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每天對成員銀行的票據進行結算、軋平和對沖,不是像以往每週結算一次。

這樣就能防止某一銀行積累過多的差額,造成貨幣儲備率低,而在貨幣市場航爭奪資金。

解決了銀行的現金流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商人到紐約設立銀行。

六、世界大戰,成就紐約

紐約作為美國國內金融中心已有一、二百年歷史,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卻是最近五、六十年的事情。

一戰之後,美國由戰前的債務國變為債權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同一時期,倫敦因為戰亂,相對衰落。

被炸得一塌糊塗的倫敦

英鎊地位開始下降,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向紐約轉移。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更加慘烈,對參戰各國的削弱更加嚴重。

美國本土因為遠離戰場,其安全可靠的金融環境,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投靠。

列強為成就美國,打了兩次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資本市場都不斷運轉,為參戰的協約國和盟國籌集資金,供應物資。紐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斷凸顯。

而另一方面,英國在二戰中,得到了進一步削弱。

1945年,英國工業生產縮減,出口額下降到不戰前水平的1/3,外債高達120億美元。倫敦的金融地位岌岌可危。

美軍二戰出盡風頭

與之相比,在這場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浩劫面前,美國不僅沒有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反而為盟國提供了大量軍需物資,通過二戰,積累了大量財富。

二戰結束時,美國工業製成品佔世界的一半,對外貿易佔世界的1/3以上,黃金儲備增至200.8億美元,佔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59%。

二戰後,美國在經濟和國家實力方面,都壓倒性地超過英國、法、德國,美元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和國際清算貨幣。

1944年,二戰後期,在美國召開的佈雷頓森林會議,最終確立了美元的地位:

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根據含金量,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兌美元匯率。

美元地位的確立,也就進一步確立了紐約作為世界第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戰後的五六十年代,紐約逐步進入去工業化,一度陷入經濟衰落和人口流失的雙重困境。但是轉型後的紐約,提前世界許多城市,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

在70年代後期,紐約重新崛起,並因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從互聯網概念股到房地產投資,再到新能源投資,都能找到華爾街券商的身影,紐約始終引領著世界金融潮流。

如今,紐約依然是世界上信息最活躍,商業服務、證券交易品類最全面、最專業的地方。

其國際金融中心老大的地位,難以撼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