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55120.jpg

 

(原文刊载于放映周报551期: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028 

 

导演  蔡明亮(导演、策展)
演员  李康生、德尼·拉旺(《西游》)、安藤政信(《无无眠》)、野上照代(《秋日》)
出品  台湾/2014(《西游》、2015(《无无眠》《秋日》)
发行  MoNTUE北师美术馆

蔡明亮在完成《郊游》便宣告不再拍摄电影长片,并且早已厌恶许多观众买票进戏院常常预设电影就是要能取悦观众的心态,因此打算将他的作品从电影院转进驻美术馆,并在因缘际会下广受各方邀约,开始他的一系列慢走计划。

笔者由于早在当年的金马开幕时就已观赏过《郊游》,因此前年的第一次蔡明亮美术馆展览未能莅临;但这次在开幕时才发现不只是尚未观赏过的《西游》在美术馆播出时竟然可以带给人如此始料未及的震撼,即便是早已在优酷网上观赏过的《无无眠》(而前述所谓的因缘际会就是:该片在放上优酷网后虽然遭到许多批评,但也因此受到各国的注目,也才发展成现在这一连串的计划),在不同的场域里观赏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感受。

蔡明亮这样的创举,有些是他一开始就意图达到的,有些或许则超乎他的意料之外。如前所述,一开始他便打算透过最具体的场域亦即展演空间的改变,来影响观众在观影时所预设的心态;但笔者没有想到这样的改变比当初预想要来得巨大,大抵不只是因为美术馆的展演空间一方面就让人预设了和电影院截然不同的严肃心态,但另一方面却又没人强迫你非得要看完不可,如此一来一往,使得虽然让观众在心态上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都有所调整,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调整又不会被逼迫要在短时间内正襟危坐地看完,不然就有得再买一次票的问题。且观看展演空间的方式也因为是采随意坐卧并提供枕头和座椅任选,如此舒服而罕见的方式也让观众跟著放松,因而能够和蔡导作品中的步调更为合拍。

如此观影的姿态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只于此。不只是步调合拍而已,而是睡眠在蔡明亮的片中便是一个常常出现的主题(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就是《黑眼圈》的最后一个场景),如此一来观众采取的姿态也和影片中的主题契合。无论是《无无眠》中的胶囊旅馆、还是《西游》中Denis Lavant躺卧著的脸部特写注视著镜头,当观众也同样躺卧著凝视著屏幕中的脸庞时,戏里戏外仿佛没有分别,因为在片中的时间也是真实时间的流逝,而非常见戏剧性时间的浓缩1。更让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当一群无论相识与否的观众一同在美术馆里躺卧著欣赏蔡明亮的作品时,这样的景象岂不就是一再在他作品中出现的主题,正如《黑眼圈》中最后那张在湖面上漂泊的床垫上熟睡的三人一般?


1. ‭ ‬关于蔡明亮作品中等同于真实时间而非戏剧时间的处理手法,请见拙文〈《只有你》:其实从来就不是只有蔡明亮而已〉。

当然,既然作品在美术馆中展出,也就免不了当代艺术在美术馆的典型操作手法:除了展演空间中的三楼是采传统式单屏幕放映《西游》外,二楼是采用两种质地不同的屏幕并列播放《无无眠》,以试图做出两种不同的画面质感;地下一楼则是在四面除了出口的墙上,三面墙都投射影片轮流播放《秋日》和《西游》,而在不透外而近乎全黑的地下室里欣赏其作品,更能感受到透过如前所述所建构的环境营造出的氛围。

其中最令笔者叹为观止的莫过于《西游》。当然这一系列的短片已经走上了影像实验的道路,但当画面中前景剪影般的人影穿梭,因而和美术馆中陆陆续续三三两两进出的观众所形成的人影难以分辨时,这样的景象又一再地呼应前述的戏里戏外界线难分。或许这不是蔡导一开始所意料中发生的事,但当前述一系列的精心缜密设计都如此到位,会有如此惊人的火花其实只是水到渠成。毕竟这些穿梭人影所构成的前景看似随意,因为真的就是拍摄中真正的路人熙熙攘攘所造成的景象,但其实在一些全景中蔡导为了呼应不同分镜的构图,因而刻意用了柱子或旗杆构成前景。此外最让笔者叹为观止的,莫过于乍看之下看不到李康生行走的那个镜头: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路人不知在看著什么,当然我们可以猜想到一定又是在好奇看著极慢步行走的李康生,但我们却是透过川流不息的车潮中汽车玻璃的反射,才能依稀找到他的身影。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个人最爱的片尾之一,莫过于杨德昌在《青梅竹马》中大楼玻璃里反射因而扭曲的车潮;两者原理和手法虽然相近,但却又各自呈现出各自的独特风格,实在让人大呼过瘾。

唯一让笔者感到有些许疑虑的,大概是《秋日》的处理手法。该片一开始采对话及其字幕配上黑画面,并维持了好一段时间,但蔡导最精华之处就在于他对影像细腻又准确的极致风格,而如此风格是建立在非日常语言的意象上的;因而当他用日常语言传递讯息时,这样的风格其实会被稀释;即便是他最爱的老歌,除了《天边一朵云》和《洞》因为是歌舞片所以算是例外(而且这些歌舞都是发生在梦境中而独立于主剧情的发展之外而有所呼应),其余在片中的效用都有点像《不散》中播放的《龙门客栈》那样,剧情细节和歌词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重点在于怀旧气氛的勾勒(当然《龙门客栈》这部片和《不散》片中某些角色的关系更为紧密而特殊,因为他们正是剧中人)。这也是为何蔡导提到当当今的主流电影几乎只注重甚至偏废于剧情时,其实就造成了电影艺术的僵化。然而回到问题本身,当初笔者在观赏《只有你》时便已有这样的疑虑,但在这次的展览中却似乎未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更进一步的解答或处理方式,似乎是比较可惜的地方。

但整体而言,这次看展/观影的震撼实在大大超过这一点点疑虑了。就如蔡导在二楼留言板所写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睡就睡/想走就走」,当他一边唱著老歌一边轻描淡写地提到他的街头卖票历程,并且笑笑地说他不想讲太多,因为再讲下去他会哭时,笔者看到了一种对艺术的投入,而这种投入是建立在对自己风格充分而确切的掌握,进而知悉了自己的境界与其大异其趣的命运(只是这玩笑也太残酷)。面对如此特异独行的艺术家,只有推荐再推荐,因为只要能体会,必定能同意这境界实在值得一个艺术家的坚持和无怨无悔的投入,好让他为观众开一扇窗,一同窥见其中之精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