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木聊房旗下公众号:一粒金)

  文/ 金镶玉

  出品人/ 子木

  2019年的苏宁,在媒体界上演了一出《四重奏》。

  先是挥掷千金,收购了万达旗下37家百货。接着被央视点赞,称其为“智慧零售推动企业转型的典型”。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以2/3的版面,剖析了苏宁的新零售模式。

  之后,苏宁官网祭出了“全民焕新节”活动,在无人敢应战的寒冬末尾,一举拔得头魁。最近掌门人张近东,更是借着今年两会履职契机,让苏宁模式风光了一把。

  四重奏愈演愈烈,丝毫没有偃旗息鼓之势。频频曝光的苏宁,似乎正在迎来其事业的第二春。

  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禁想起2012。那时的张近东远没有这样风光。相反,7年前的苏宁云商,由于提出了“沃尔玛+亚马逊”的转型之路,一度被外界唱衰。

  “模式云里雾里,没有电商基因”,连张近东本人也被指不懂电子商务。那场互联网风口上的大跃进,让张近东和他的电器王国,陷入了战略危机。

  如今七年之痒。新零售一把火,又重燃了苏宁线下的辽阔草原。张近东说,“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苏宁从未离开过战场。

  从始至终,苏宁都是一只特立独行的大象。

  01__少数派的奇幻漂流

  张近东这个人,特立独行又低调踏实,这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同时代封神的这撮人中,诸如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王健林等人,都是从部队大院走出来的军人或军二代,张近东则是个少数派。他从小就是孤儿,凭借一己之力,成为恢复高考后的头几批学生。

  按照一些媒体的说法,大学时代的张近东,早已是出口成章的儒雅才子。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学生,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却没有去对口的学校教书,而是主动去了一家国企上班。

  要知道“互联网教父”马云,也是先做了几年教书匠,才决定下海搞翻译公司的。张近东却先是放弃了教师的文明职业,又在工作几年后,放弃了稳定的国企生活。在南京经海路60号,开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苏宁店。

  早年的一无所有,让张近东做起事来不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折腾,是这个穷小子最热衷的事。

  就是凭着这股劲,1996年的苏宁革了自己的命,全面放弃批发业务,改做起了空调连锁零售。98年又扩大销售品类规模,发展到2003年,苏宁开出了他的“亚洲第一电器专卖店”,3C模式正式形成。此后苏宁便围绕“内生模式”,开始了他的商业帝国扩张之路。

  在这两次的转型中,张近东极少犹豫不决。还为市场贡献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创举。诸如,初期自建专业自营服务队伍,负责空调安装维修等业务;首创“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的新模式,促进了厂家良性生产等。

  到2009年,苏宁已经超越国美,成为国内实至名归的电器之王。《福布斯》排行榜上,张近东超过任正非、柳传志,将苏宁推上了中国第一民企的的宝座。

  彼时风口无二的苏宁,正应了李白的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成功的背后,是张近东的特立独行,甚至不惜推翻过去,才使得少数派苏宁,变成了特立独行的大象。

  02__干掉这个时代

  在为苏宁的发迹史作序时,吴晓波曾说,“要勇敢的做一个少数派,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干掉这个时代”。

  2011年的苏宁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里呢?

  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超过6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1%,其中网络购物规模同比增长67.8%,而此时,营收利润基本符合预期的苏宁,可比门店收入增长却只有3.39%。

  一贯奉行连锁规模发展的张近东,对三四线城市的坪效没了信心。

  紧迫感弥漫在这只大象的五脏六腑,此时的互联网新星们,风声水起。雷布斯神采奕奕的说,“互联网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和雷布斯的空手套白狼不同,张近东和他的高管们面对的,是一只拥有18万员工,1600多家门店的大象。猪能起飞,大象则没那么容易,何况张近东的苏宁,是一只特立独行的大象。

  这次互联网的转型,张近东提出了“沃尔玛+亚马逊”的战略模式,他说服务应该是线下和线上的融合。超越沃尔玛,是当年温总理对苏宁的寄语,而搭上亚马逊的技术,则是苏宁的一次“明治维新”。

  这次维新,在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前行。实际上苏宁的互联网之变,在张近东脑海里谋划了很久。久到1999年,他就去过中关村8848、新浪,考察了互联网的影子。

  回到南京,就开始着手开发ERP、SAP系统,还小试牛刀,做了一个B2C模式的中国电器网。并在此后的十年,对于互联网一直处于跟踪了解态势。

  到2012年苏宁的IT团队亮相时,已经是拥有4000多名信息技术人员,拥有“四网合一”模式的数据团队。在扩张十年里,后台先行,是苏宁极为重要又低调的屠龙秘籍。

  所谓上兵伐谋,这些积累的力量,让张近东面对互联网转型时,显得特立独行又极为神秘。

  03__枪林弹雨中器前进

  张近东这个人,善于提前布局。面对时代趋势,勇于打革命仗,却从不打无准备的仗。每次看似危机四伏,实则毫无悬念。

  熟悉苏宁发家史的人都知道,苏宁的第一场硬仗,就是1993年,八家国有商场围剿战。这次大战并没有伤害苏宁的一根汗毛,反而使其名声大噪。张近东营销战的关键就在于,提前订购了大量的空调,既备足了粮草,又取悦了厂商。

  后来“美苏争霸”,黄光裕把店开到了张近东的老家南京,眼看下一步就是收购苏宁了。

  张近东仍然不急不躁,硬气的和黄光裕说,“干不过你,我送给你”,后来高调的黄光裕锒铛入狱,苏宁弯道超车。

  我们说,苏宁能打败国美,登上中国电器之王的宝座,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苏宁坚持自营连锁模式,远比国美一昧的收购加盟,更有控制权,也更具有远见卓识。

  到后来与京东对抗,虽然没占得便宜,也始终没有败下阵来。

  京东苏宁的口水战伊始,张近东宣称,如果京东增速比苏宁快,就把苏宁送给他。此后每年的大促节,双方的军备竞赛从不缺席,价格战更是硬碰硬。

  虽然在“去门店化”的风头上,苏宁这头低调的大象,显得比京东淘宝要笨重。譬如2015年提出的次日达,这距离京东首先提出这一配送概念已经隔了3年。

  但苏宁这只大鹏,即使风向变了,也能扬起江海里的水。就像李白在《上李邕》中第二句写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何况到15年的苏宁,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流、渠道、技术体系。苏宁差的,是流量之争的运气。

  就在刘强东沉浸在娶得美娇娘的“风光美梦”中,苏宁与阿里展开联姻。苏宁旗舰店入驻天猫平台,苏宁看中阿里的大数据和流量,阿里被苏宁的线下门店、物流体系所吸引,可谓是“郎有情,妾有意”。

  入局稍晚的苏宁,正在谋划他的二次弯道超车。

  一个全新的零售时代即将开始,这次的带头人是苏宁和阿里。

  04__后革命时代的潮落又起

  如果说2015年是O2O的吧爆发年,2018年,则是O2O的集体寒冬。

  房产界的爱屋吉屋,死了;出行界的小黄车,黄了;滴滴安全事故不断,餐饮界的美团大量裁员。老对手刘强东的风流事故,让京东在消费者面前,声誉受损,一时不再高调。

  江湖死的死,乱的乱。

  而苏宁的2018年,可以说是又一次“大跃进”。

  以七十迈的速度狂奔的苏宁,已进入“万店时代”,在“两大(苏宁广场、苏宁易购生活广场)、两小(苏宁小店、零售云店)、多专(苏宁易购云店、苏宁极物、苏鲜生、苏宁红孩子、苏宁影城、苏宁体育、苏宁汽车超市等)”布局中多维发展。

  从前被人诟病的两条腿走路,如今成了对手们羡慕的“全面开花”。这全凭2017年刮起的新零售之风,彻底解开了苏宁转型危机。

  但随着张近东口中的,“八大产业加速协同智慧零售”的发布,外界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苏宁这次的步子稳不稳。

  苏宁小店的净亏损与门店投资,是苏宁财务状况的一个重大危机。截至去年7月底,自营模式的苏宁小店,全国实现营收1.4亿,净亏损2.96亿,债务高达6.53亿。

  在布局上,摊大饼的苏宁,涉足行业方面方面。这些大多是通过“苏宁投资”,抛售阿里股票赚来的奶粉钱。盈利能力却不尽人意。

  苏宁环球在南京的老山森林公园内,十余栋“烂尾”别墅无人接盘。新零售下百货也是苏宁的一块空白,目前靠收购万达百汇得以补缺,但能否形成协同联动的新模式,仍是一个未知数。

  强调渗透到社区,渗透到三四线城市和县镇的苏宁,正用“地段时代”的打法,再次跑马圈地。但正如总理说的,“要像孙悟空一样,既能腾“云”驾雾,又可“钻”进消费者心里”

  覆盖地域上的“最后一公里”,容易;走进消费者心里的“最后一公里”,难。

  苏宁的售后服务能力,风评仍然不好。商品出了问题,没有完善快速的处理机制,对于“渗透率”大行其事的当下,苏宁的天平似乎有些失衡。

  05__结语

  一段苏宁往事,一场场后革命时代的潮落又起。二十九岁的苏宁,正在以老骥伏枥之态,构建他的全场景营销模式。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英雄不问出处,但观其末路。

  赢得门店时代,挨过电商时代的苏宁,能否在新零售时代笑到最后,还要看苏宁小店,能否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并发挥其毛细血管作用,使苏宁在全渠道联动方面,真正实现智能零售。

  商界风起云涌,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这盘棋,还远远没有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