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幕君

  說起古代文豪,必言李杜,但內幕君更愛東坡先生。

  “嘴欠”屢次被貶的他,比李白活得真實,而“嘴饞”研發東坡肉,提筆就寫《豬肉頌》的他又是十分有趣。

  有一回,他患紅眼病,醫生叮囑他不要吃肉。貪吃的他沒忍住,還在日記裏坦白:餘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餘欲聽之,而口不可。

  說他自己腦子想聽話,但嘴不答應。

  李白,詩文造詣之高毋庸置疑,但人不如詩那般“輕王侯、蔑權貴”。事實上,他半生奔走於權貴之間,甚至兩次入贅權貴家。

  爲得荊州長史韓朝宗的賞識,李白揮毫就寫《與韓荊州書》,開頭便是一陣溜鬚拍馬:“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讀得人面紅耳赤。

  說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李隆基一通電話召喚,不也拔腿就去。信手拈來“雲想衣裳花想容”,把貴妃寫得顧盼生輝,全然忘了不事權貴的flag。

  不過,話說回來,取這兩大文豪各半句詩,便可道破一千年後的商業邏輯。

  春江水暖鴨先知,乘風破浪會有時。一個個商業帝國的崛起,萬變不離其宗。

  拿「泛海」來說,一個山東起家的地產公司,發展爲控股、參股45個上市公司的“泛海系”;掌門人盧志強從一個技術員,逆襲爲“比肩”李嘉誠的資本大佬,一切只因身在“春江”。

  先知水暖,盧志強才能屢屢踩對時代節奏。

  三十多年來,泛海至少準確把握了5個大節點——計劃經濟轉軌、住房改革、地產上升週期、證券市場改革、國企改革等,從而實現“政策套利”。

  乘着政策之風,旱鴨子照樣破浪前行。

  1

  泛舟出海

  1984年,騷動又荒唐。

  《中國青年報》做了一次調查,1984年最受歡迎的職業前三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廚師,墊底的是科學家、醫生、老師。

  那時候,人們信奉的真理是,修大腦不如剃頭,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明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市場之手不再小心翼翼藏於兜內。

  從這時起,整個社會,被從背後一把推入商業化大潮。

  這一年,被稱爲“中國現代公司的元年”,海爾、聯想、萬科、四通、健力寶等紛紛創立。

  站在岸上的盧志強也蠢蠢欲動。

  1984年,盧志強不再是動力廠的技術員,升遷爲濰坊市技術開發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官雖不大,也算人在“春江”,身處“前線”。

  看見沉寂的大海突然捲起高浪,他知道世界要變了,起身躍躍欲試。

  一年之後,終於泛舟出海。

  他創辦山東通達經濟技術集團公司,先進入教育和培訓行業,不久後轉戰房地產,創辦山東泛海集團。

  1987年,深圳進行了國內首樁土拍,地產行業利潤初沸。此時的盧志強投建了19層高的濰坊科技大廈,這距他辭官下海僅僅兩年。

  35歲的盧志強“基層”一躍登高臺。

  濰坊又稱鳶都,在那兒他見多了風箏,知道扶搖直上憑藉力。

  1988年,他循着風來的方向,斷然北上。在北京創立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註冊資本40億元人民幣。

  從基層官員到40億元註冊資本,盧志強只用了三年時間,但泛海如何取得“第一桶金”,外界始終不解其詳。

  北上一年,盧志強便遠去美國,創立泛海國際有限責任公司,開始泛舟海外。

  改革開放後,爲吸引外資,國家出臺了不少稅收等優惠政策,在國內的民營企業享受不了。

  1985年到1991年,外商投資額209.54億美元,是改革開放最初六年的5倍。1979年到1984年,外商直接投資額僅40.1億美元。

  不少“泛海系”這樣的企業,先出口再轉內銷,藉以搭上政策便車。這是盧志強的一次高明借力,像李白說的,乘“風”破浪會有時。

  2

  資本首秀

  在危機重生的商海,大魚吃小魚是自然法則。成爲鱷魚,站上食物鏈頂端,是每一個商人的天然夢想。

  盧志強也想着做大做強,但他選擇的路徑不是重倉地產,而是資本運作。

  當別人還沉浸在炒地皮的時候,泛海已經上市,盤起金融。

  1995年,成立三年的證監會得到國家認可,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並加入證監會國際組織。同時,中國股市廢除T+0交易制度,再次實行T+1,加上深度清理期貨市場,聰明人意識到,股市即將風起雲涌。

  又是一次風向的敏銳捕捉,盧志強抓住了這次來自資本市場的政策轉向。

  已在北京嶄露頭角的他,召集聯想、四通等9家知名企業,在北京成立“光彩事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其中,“泛海系”旗下兩家公司佔到總股本的91.7%。

  三年後,“光彩”便成功借殼“深圳南油物業”上市,也就是現在的「泛海控股」。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南油物業,創造了10個月從每股3元漲到23元的驚天走勢。這一幕發生在盧志強借殼之前的1997年。

  通過熟稔的運作,盧志強和他的“泛海系”完成了資本首秀。

  與此同時,盧志強開始打造金融平臺。

  1996年,大陸首家由民營企業入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生銀行成立,創始股東多達59家,盧志強是重要的發起人之一。

  創立之初的民生銀行,更像是民不聊生銀行,各大派系明爭暗鬥,一幕幕合縱連橫的大戲摩肩接踵。

  1999年到2000年,經歷一年的股權大挪移,民生銀行內部終於江山劃定,五十九路諸侯廝殺之後,留下劉永好的「新希望系」,張偉宏的「東方系」,盧志強的「泛海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0年12月,民生銀行上市,盧志強通過「泛海控股」持股9.42%,成爲民生銀行第二大股東。

  有聚寶盆的地方,就有爭奪,何況是資本大佬雲集的金融業。

  所以,民生銀行的故事總有“下回分解”。

  後來,復星系、明天系、巨人系、中國人壽、安邦系不斷入局。

  龍盤虎踞的山頭,桃花依舊在,只是朱顏改。明天系資產易了主,安邦系頭目換了人。在不斷的撕咬決鬥中,盧志強長成了一頭巨鱷。

  2007年,在“中國資本市場控制榜”上,盧志強以控制2609億元的總市值,成爲國內“市值第一人”。盧家也被業內稱爲“八大民營金融家族”之一,有人開始拿盧志強比擬李嘉誠。

  短短十餘年,盧志強由水手變成了船家,“泛海”之舟富麗堂皇。

  這一切,除了借風趁勢,還有一半要歸功於“朋友圈”。

  3

  盧柳二人轉

  2013年,“泰山會”16名會員,在柳傳志帶領下,到臺灣慶祝泰山會成立二十週年。

  深挖這個神祕組織後,臺灣媒體目瞪口呆:泰山會會員掌握的財富超過2萬億人民幣。當時臺灣GDP也不過三萬億。

  泰山會成立於1993年,會長爲柳傳志,會員有盧志強、李彥宏、郭廣昌、史玉柱、馮侖、段永基、王中軍等,事業版圖橫跨高科技、地產、金融、娛樂各產業。

  此外,孫宏斌和王健林雖非會中人,但和柳傳志、盧志強來往甚密。王盧柳的長白山小分隊就曾一起追求“詩和遠方”,一起掏了200億搞旅遊。

  各行寡頭抱團,“泰山會”這個超級富豪俱樂部,有着對中國經濟呼風喚雨的能力。

  盧志強加入泰山會是在1995年,從那時起,通訊錄時不時添加豪友。有次記者會,盧志強說他和柳傳志是一見鍾情,柳傳志擺擺手忙說,“這也太肉麻了,是一拍即合。”

  眉來眼去沒多久,盧志強便拉着柳傳志,創辦了上文提到的“光彩投資公司”。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除了借勢政策東風,盧志強還擅於“團結”兄弟。

  2005年,泛海因拿地過多,在"8 31”大限時壓力重重。

  彼時,國土資源部、監察部聯合發文,要求從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經營性的土地一律公開競價出讓。盧志強囤地過多難以消化,這時柳傳志挺身而出。

  此後,盧柳的二人轉,一次比一次精彩。

  這廂唱來,那廂和。

  2009年,聯想股權改造,盧志強二話不說,披了褂便登上臺去。

  最終,泛海以27.55億元的價格,從中科院的國科控股手中,買入聯想控股29%的股份。以這個價格換算,相當於聯想控股作價不到92億元。

  然而,以當時的最新股價計,聯想控股擁有的聯想集團權益就已超過92億元人民幣。況且聯想集團還只是聯想控股旗下五大公司之一。

  用一隻雞仔,換到了一隻母雞,連同五個蛋。這番資本運作,盧志強被認爲是“空手套白狼”。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過,人類一切賺錢的職業與生意中都有罪惡的蹤跡。也許吧,乖乖。

  在中科院公佈“受讓條件”時,泛海入局就已註定。

  “受讓方實繳註冊資本不低於40億元,2008年度資產總額不低於人民幣350億元,淨資產不低於100億元,近三年平均淨利潤要超過8億元,主營業務範圍應包括金融、能源和房地產三個領域。

  在上述三個領域的直接投資額不低於20億元,且至少在一個領域須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柳傳志拋出的繡球,飛進了如意郎君的懷裏。那一夜,柳樹抽出新芽,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4

  董家渡往事

  如果不是泛海和中民投接連退出董家渡,外界都快忘了這塊紛爭之地。

  這裏的故事開始得很早。

  2002年,在浦東開放12年之後,上海意在重塑形象,提出“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規劃”。

  根據規劃,用5-10年,投資1000億,讓浦江兩岸煥發金融貿易、旅遊文化、生態居住新功能,取代原來的交通運輸和倉儲碼頭。

  位於浦西老城廂和南外灘之間的董家渡,就在這輪規劃之中。當時的董家渡,棚戶區綿延數公里,新規劃欲將其打造成上海市最大的濱水聚居區。

  當時的“出讓”條件,看起來寬鬆,卻又苛刻。

  一方面,董家渡毛地出讓,相當於開發商只要掏出拆遷費。另一方面,政府對拿地的開發商,有着難以明說的“標準”。

  郭家三兄弟輪番遊說,也沒能把新鴻基送進董家渡,按照資金實力和開發理念,這家港企不落下風。

  當時,主政的大佬說了句:除了資金實力,還得看開發速度。厲害的是,17年來,泛海的地竟能在糧倉持續捂着。

  在這次奪食戰中,泛海、浙江華浙和華潤各有斬獲。其中,泛海以幾乎零出讓金,拿下12萬平米的毛地。

  到了2014年,董家渡風雲又起。中民投以248.5億元的價格,拿下董家渡13號和15號地塊,創造了國內新的總價地王。

  有趣的是,當時和中民投角逐到最後的是泛海。更有趣的是,這家中字頭民營投資集團,彼時“泛海系”佔股頗多,盧志強任副董事長。盧志強和他的“泛海系”之猛不言而喻。

  曾經,在中國的地產圈,沒人會質疑「泛海」的資金實力。而它的拿地能力,更是讓同行膽戰心驚。

  即使是招拍掛,房企們也談之色變。連中字頭央企都退避三舍:拿泛海和xx這對搭檔毫無辦法。

  同樣是在2002年,湖北省計劃打造“武漢經濟圈”,王家墩的武漢CBD項目被列爲10個重點項目之一,諸多房企覬覦這塊肥肉。香港大鱷新世界、國字號金地都無功而返,神通廣大的泛海再次成功入局。

  2004年8月,泛海在北京獲得東風鄉4宗地塊,總面積29.1萬平,建築規模87萬平,總價僅約2.25億元,綜合樓面價每平方262元。

  和董家渡一樣,依然是舊改項目,依然遲遲不動,以致捲入囤地風波。

  2010年8月《國際金融報》的一篇報道稱:泛海建設因遲遲未能開發東風鄉土地,僅僅依靠捂地就淨賺超過200億元,是近3年利潤總和的十倍,同時公司還面臨土地回收的風險。

  故事的結局是,15年後,老孫踏着七彩雲來接盤了。

  盧志強從倉庫拿出一個盒子,甩了甩那層厚厚的灰,遞給孫宏斌。老孫兩眼放光,如獲月光寶盒。

  5

  債務壓頂

  表面上看,泛海在攻城略地上指哪打哪,威面八風。事實上,拿規模來說,泛海從未躋身一線房企。

  泛海的地產開發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杭州、青島、濟南,區域性特徵明顯。

  如果內幕君沒記錯,泛海連銷售50強榜單都沒進過。即便地產肉身並不豐滿,盧志強還是在2014年提出“去地產化”。

  截至2018年6月底,泛海控股在國內未開發的土儲項目僅剩三個,分別是武漢中央商務區項目、北京泛海國際居住區二期、瀋陽泛海國際居住區,國外尚有5個,皆分佈於美國。

  戰略調整後,盧志強通過一系列併購和投資,從地產抽身,浩浩蕩蕩向金融業邁進。

  2015年,「泛海控股」投資20億元,發起設立亞太保險公司;斥資41億元投資民金所、泛海融資擔保、泛海基金、泛海資管等四家公司;持股鄭州銀行、廣西北部灣銀行、大連銀行。2016年,“泛海系”斥資27億美元收購美國大型綜合金融保險集團Genworth;2017年,“泛海系”將港股主板上市公司華富國際(0952.HK)收入囊中。同年,收購美國IDG集團主要資產,這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出版、研究、發展與風險投資公司。

  高歌猛進之下,“泛海系”拿下了所有金融行業最爲值錢的牌照,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期貨、租賃……

  盧志強構建起了一個龐大的金融帝國。

  巔峯時,“泛海系”一度佈局45家上市公司,包括9家新三板公司。

  然而,看起來龐大的帝國,未必未堅不可摧。

  過去,除了發債和信託通道外,盧志強高度依賴質押股權融資。“泛海系”控股的上市公司,幾無例外都進行了股權質押,有些甚至頻繁融資。

  2000年12月26日,民生銀行上市僅七後,“泛海系”就將所持股份進行質押,到期後再循環。

  盧志強對金融、資本運作高度依賴,一旦融資環境持續嚴峻,斷臂也就在所難免。長此以往,無異於作繭自縛。

  造血能力匱乏下的快速擴張,必然導致負債大舉攀升。

  截至2017年底,「泛海控股」負債總額達到1602.79億元,較2013年增加了1291.92億元,資產負債率爲85.36%,淨負債率爲337.34%。而2017年,泛海控股的營業收入僅爲168.76億元。

  盧志強打造的金融艦艇,正在負重泛海。在2019年6月前,「泛海控股」尚有300億債務要還。

  如今割讓項目給孫宏斌,換取百億現金,盧志強之意在“減負”。

  唯有如此,他才能像泛海集團司歌唱的那樣:泛海踏浪履平川,笑看潮起又潮落。

  只是,浪潮洶涌,有幾人可以全身而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