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内幕君

  说起古代文豪,必言李杜,但内幕君更爱东坡先生。

  “嘴欠”屡次被贬的他,比李白活得真实,而“嘴馋”研发东坡肉,提笔就写《猪肉颂》的他又是十分有趣。

  有一回,他患红眼病,医生叮嘱他不要吃肉。贪吃的他没忍住,还在日记里坦白: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

  说他自己脑子想听话,但嘴不答应。

  李白,诗文造诣之高毋庸置疑,但人不如诗那般“轻王侯、蔑权贵”。事实上,他半生奔走于权贵之间,甚至两次入赘权贵家。

  为得荆州长史韩朝宗的赏识,李白挥毫就写《与韩荆州书》,开头便是一阵溜须拍马:“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读得人面红耳赤。

  说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李隆基一通电话召唤,不也拔腿就去。信手拈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把贵妃写得顾盼生辉,全然忘了不事权贵的flag。

  不过,话说回来,取这两大文豪各半句诗,便可道破一千年后的商业逻辑。

  春江水暖鸭先知,乘风破浪会有时。一个个商业帝国的崛起,万变不离其宗。

  拿「泛海」来说,一个山东起家的地产公司,发展为控股、参股45个上市公司的“泛海系”;掌门人卢志强从一个技术员,逆袭为“比肩”李嘉诚的资本大佬,一切只因身在“春江”。

  先知水暖,卢志强才能屡屡踩对时代节奏。

  三十多年来,泛海至少准确把握了5个大节点——计划经济转轨、住房改革、地产上升周期、证券市场改革、国企改革等,从而实现“政策套利”。

  乘着政策之风,旱鸭子照样破浪前行。

  1

  泛舟出海

  1984年,骚动又荒唐。

  《中国青年报》做了一次调查,1984年最受欢迎的职业前三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垫底的是科学家、医生、老师。

  那时候,人们信奉的真理是,修大脑不如剃头,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之手不再小心翼翼藏于兜内。

  从这时起,整个社会,被从背后一把推入商业化大潮。

  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海尔、联想、万科、四通、健力宝等纷纷创立。

  站在岸上的卢志强也蠢蠢欲动。

  1984年,卢志强不再是动力厂的技术员,升迁为潍坊市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官虽不大,也算人在“春江”,身处“前线”。

  看见沉寂的大海突然卷起高浪,他知道世界要变了,起身跃跃欲试。

  一年之后,终于泛舟出海。

  他创办山东通达经济技术集团公司,先进入教育和培训行业,不久后转战房地产,创办山东泛海集团。

  1987年,深圳进行了国内首桩土拍,地产行业利润初沸。此时的卢志强投建了19层高的潍坊科技大厦,这距他辞官下海仅仅两年。

  35岁的卢志强“基层”一跃登高台。

  潍坊又称鸢都,在那儿他见多了风筝,知道扶摇直上凭借力。

  1988年,他循着风来的方向,断然北上。在北京创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

  从基层官员到40亿元注册资本,卢志强只用了三年时间,但泛海如何取得“第一桶金”,外界始终不解其详。

  北上一年,卢志强便远去美国,创立泛海国际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泛舟海外。

  改革开放后,为吸引外资,国家出台了不少税收等优惠政策,在国内的民营企业享受不了。

  1985年到1991年,外商投资额209.54亿美元,是改革开放最初六年的5倍。1979年到1984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仅40.1亿美元。

  不少“泛海系”这样的企业,先出口再转内销,借以搭上政策便车。这是卢志强的一次高明借力,像李白说的,乘“风”破浪会有时。

  2

  资本首秀

  在危机重生的商海,大鱼吃小鱼是自然法则。成为鳄鱼,站上食物链顶端,是每一个商人的天然梦想。

  卢志强也想着做大做强,但他选择的路径不是重仓地产,而是资本运作。

  当别人还沉浸在炒地皮的时候,泛海已经上市,盘起金融。

  1995年,成立三年的证监会得到国家认可,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同时,中国股市废除T+0交易制度,再次实行T+1,加上深度清理期货市场,聪明人意识到,股市即将风起云涌。

  又是一次风向的敏锐捕捉,卢志强抓住了这次来自资本市场的政策转向。

  已在北京崭露头角的他,召集联想、四通等9家知名企业,在北京成立“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泛海系”旗下两家公司占到总股本的91.7%。

  三年后,“光彩”便成功借壳“深圳南油物业”上市,也就是现在的「泛海控股」。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南油物业,创造了10个月从每股3元涨到23元的惊天走势。这一幕发生在卢志强借壳之前的1997年。

  通过熟稔的运作,卢志强和他的“泛海系”完成了资本首秀。

  与此同时,卢志强开始打造金融平台。

  1996年,大陆首家由民营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成立,创始股东多达59家,卢志强是重要的发起人之一。

  创立之初的民生银行,更像是民不聊生银行,各大派系明争暗斗,一幕幕合纵连横的大戏摩肩接踵。

  1999年到2000年,经历一年的股权大挪移,民生银行内部终于江山划定,五十九路诸侯厮杀之后,留下刘永好的「新希望系」,张伟宏的「东方系」,卢志强的「泛海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0年12月,民生银行上市,卢志强通过「泛海控股」持股9.42%,成为民生银行第二大股东。

  有聚宝盆的地方,就有争夺,何况是资本大佬云集的金融业。

  所以,民生银行的故事总有“下回分解”。

  后来,复星系、明天系、巨人系、中国人寿、安邦系不断入局。

  龙盘虎踞的山头,桃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明天系资产易了主,安邦系头目换了人。在不断的撕咬决斗中,卢志强长成了一头巨鳄。

  2007年,在“中国资本市场控制榜”上,卢志强以控制2609亿元的总市值,成为国内“市值第一人”。卢家也被业内称为“八大民营金融家族”之一,有人开始拿卢志强比拟李嘉诚。

  短短十余年,卢志强由水手变成了船家,“泛海”之舟富丽堂皇。

  这一切,除了借风趁势,还有一半要归功于“朋友圈”。

  3

  卢柳二人转

  2013年,“泰山会”16名会员,在柳传志带领下,到台湾庆祝泰山会成立二十周年。

  深挖这个神秘组织后,台湾媒体目瞪口呆:泰山会会员掌握的财富超过2万亿人民币。当时台湾GDP也不过三万亿。

  泰山会成立于1993年,会长为柳传志,会员有卢志强、李彦宏、郭广昌、史玉柱、冯仑、段永基、王中军等,事业版图横跨高科技、地产、金融、娱乐各产业。

  此外,孙宏斌和王健林虽非会中人,但和柳传志、卢志强来往甚密。王卢柳的长白山小分队就曾一起追求“诗和远方”,一起掏了200亿搞旅游。

  各行寡头抱团,“泰山会”这个超级富豪俱乐部,有着对中国经济呼风唤雨的能力。

  卢志强加入泰山会是在1995年,从那时起,通讯录时不时添加豪友。有次记者会,卢志强说他和柳传志是一见钟情,柳传志摆摆手忙说,“这也太肉麻了,是一拍即合。”

  眉来眼去没多久,卢志强便拉着柳传志,创办了上文提到的“光彩投资公司”。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了借势政策东风,卢志强还擅于“团结”兄弟。

  2005年,泛海因拿地过多,在"8 31”大限时压力重重。

  彼时,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发文,要求从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经营性的土地一律公开竞价出让。卢志强囤地过多难以消化,这时柳传志挺身而出。

  此后,卢柳的二人转,一次比一次精彩。

  这厢唱来,那厢和。

  2009年,联想股权改造,卢志强二话不说,披了褂便登上台去。

  最终,泛海以27.55亿元的价格,从中科院的国科控股手中,买入联想控股29%的股份。以这个价格换算,相当于联想控股作价不到92亿元。

  然而,以当时的最新股价计,联想控股拥有的联想集团权益就已超过92亿元人民币。况且联想集团还只是联想控股旗下五大公司之一。

  用一只鸡仔,换到了一只母鸡,连同五个蛋。这番资本运作,卢志强被认为是“空手套白狼”。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人类一切赚钱的职业与生意中都有罪恶的踪迹。也许吧,乖乖。

  在中科院公布“受让条件”时,泛海入局就已注定。

  “受让方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40亿元,2008年度资产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50亿元,净资产不低于100亿元,近三年平均净利润要超过8亿元,主营业务范围应包括金融、能源和房地产三个领域。

  在上述三个领域的直接投资额不低于20亿元,且至少在一个领域须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柳传志抛出的绣球,飞进了如意郎君的怀里。那一夜,柳树抽出新芽,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4

  董家渡往事

  如果不是泛海和中民投接连退出董家渡,外界都快忘了这块纷争之地。

  这里的故事开始得很早。

  2002年,在浦东开放12年之后,上海意在重塑形象,提出“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

  根据规划,用5-10年,投资1000亿,让浦江两岸焕发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生态居住新功能,取代原来的交通运输和仓储码头。

  位于浦西老城厢和南外滩之间的董家渡,就在这轮规划之中。当时的董家渡,棚户区绵延数公里,新规划欲将其打造成上海市最大的滨水聚居区。

  当时的“出让”条件,看起来宽松,却又苛刻。

  一方面,董家渡毛地出让,相当于开发商只要掏出拆迁费。另一方面,政府对拿地的开发商,有着难以明说的“标准”。

  郭家三兄弟轮番游说,也没能把新鸿基送进董家渡,按照资金实力和开发理念,这家港企不落下风。

  当时,主政的大佬说了句:除了资金实力,还得看开发速度。厉害的是,17年来,泛海的地竟能在粮仓持续捂着。

  在这次夺食战中,泛海、浙江华浙和华润各有斩获。其中,泛海以几乎零出让金,拿下12万平米的毛地。

  到了2014年,董家渡风云又起。中民投以248.5亿元的价格,拿下董家渡13号和15号地块,创造了国内新的总价地王。

  有趣的是,当时和中民投角逐到最后的是泛海。更有趣的是,这家中字头民营投资集团,彼时“泛海系”占股颇多,卢志强任副董事长。卢志强和他的“泛海系”之猛不言而喻。

  曾经,在中国的地产圈,没人会质疑「泛海」的资金实力。而它的拿地能力,更是让同行胆战心惊。

  即使是招拍挂,房企们也谈之色变。连中字头央企都退避三舍:拿泛海和xx这对搭档毫无办法。

  同样是在2002年,湖北省计划打造“武汉经济圈”,王家墩的武汉CBD项目被列为10个重点项目之一,诸多房企觊觎这块肥肉。香港大鳄新世界、国字号金地都无功而返,神通广大的泛海再次成功入局。

  2004年8月,泛海在北京获得东风乡4宗地块,总面积29.1万平,建筑规模87万平,总价仅约2.25亿元,综合楼面价每平方262元。

  和董家渡一样,依然是旧改项目,依然迟迟不动,以致卷入囤地风波。

  2010年8月《国际金融报》的一篇报道称:泛海建设因迟迟未能开发东风乡土地,仅仅依靠捂地就净赚超过200亿元,是近3年利润总和的十倍,同时公司还面临土地回收的风险。

  故事的结局是,15年后,老孙踏着七彩云来接盘了。

  卢志强从仓库拿出一个盒子,甩了甩那层厚厚的灰,递给孙宏斌。老孙两眼放光,如获月光宝盒。

  5

  债务压顶

  表面上看,泛海在攻城略地上指哪打哪,威面八风。事实上,拿规模来说,泛海从未跻身一线房企。

  泛海的地产开发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青岛、济南,区域性特征明显。

  如果内幕君没记错,泛海连销售50强榜单都没进过。即便地产肉身并不丰满,卢志强还是在2014年提出“去地产化”。

  截至2018年6月底,泛海控股在国内未开发的土储项目仅剩三个,分别是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二期、沈阳泛海国际居住区,国外尚有5个,皆分布于美国。

  战略调整后,卢志强通过一系列并购和投资,从地产抽身,浩浩荡荡向金融业迈进。

  2015年,「泛海控股」投资20亿元,发起设立亚太保险公司;斥资41亿元投资民金所、泛海融资担保、泛海基金、泛海资管等四家公司;持股郑州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大连银行。2016年,“泛海系”斥资27亿美元收购美国大型综合金融保险集团Genworth;2017年,“泛海系”将港股主板上市公司华富国际(0952.HK)收入囊中。同年,收购美国IDG集团主要资产,这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发展与风险投资公司。

  高歌猛进之下,“泛海系”拿下了所有金融行业最为值钱的牌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

  卢志强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

  巅峰时,“泛海系”一度布局45家上市公司,包括9家新三板公司。

  然而,看起来庞大的帝国,未必未坚不可摧。

  过去,除了发债和信托通道外,卢志强高度依赖质押股权融资。“泛海系”控股的上市公司,几无例外都进行了股权质押,有些甚至频繁融资。

  2000年12月26日,民生银行上市仅七后,“泛海系”就将所持股份进行质押,到期后再循环。

  卢志强对金融、资本运作高度依赖,一旦融资环境持续严峻,断臂也就在所难免。长此以往,无异于作茧自缚。

  造血能力匮乏下的快速扩张,必然导致负债大举攀升。

  截至2017年底,「泛海控股」负债总额达到1602.79亿元,较2013年增加了1291.9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5.36%,净负债率为337.34%。而2017年,泛海控股的营业收入仅为168.76亿元。

  卢志强打造的金融舰艇,正在负重泛海。在2019年6月前,「泛海控股」尚有300亿债务要还。

  如今割让项目给孙宏斌,换取百亿现金,卢志强之意在“减负”。

  唯有如此,他才能像泛海集团司歌唱的那样:泛海踏浪履平川,笑看潮起又潮落。

  只是,浪潮汹涌,有几人可以全身而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