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相片

在全球 央行力求遠離危機時代環境之際,各國政府也在加緊努力。

雖然財政政策的轉變幅度不大,但在貿易局勢緊張以及市場動盪不安的局面下,也給 全球經濟擴張帶來了更多緩衝。摩根士丹利估計,全球四個主要經濟體 — 美國、歐元區、日本和英國 — 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2018年將升至2.8%,2019年將升至3%,去年為2.5%。

美國總統 川普推行的雷根時代以來最大規模的稅改,幫助美國經濟在第二季度成長4.1%,取得2014年以來的 最快增速。美國的貿易對手中國正在利用減稅和基建支出來支撐需求。 歐洲央行估計,今年歐元區財政政策立場將為「溫和擴張」。

「我們正處於轉變的早期階段,」Marketfield Asset Management的執行長 Michael Shaoul說。「從中短期來看,我的猜測是,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將用於為部分全球經濟加速,鞏固現有的通貨再膨脹趨勢,吸收全球剩餘的閒置產能。」

檢視相片
彭博經濟學家說:

「世界發達經濟體的財政緊縮已經成為過去式。財政「脈衝」表明,以美國為首的那些國家正從新的政府支出中獲得小幅提振。」 — David Powell, 彭博經濟研究

亞洲開支

在日本, 安倍晉三領導的政府通過了始於4月1日的財政年度 97.7萬億日圓(8,800億美元)的創紀錄預算案。在日本西部遭遇洪災以及山體滑坡,造成大面積 損失以及200多人喪生後,日本政府已表示將考慮動用上一財政年度的剩餘資金作為追加預算。

南韓總統 文在寅已經 計畫今年追加3.8萬億韓元(34億美元)預算,旨在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並幫助因企業重組而被裁撤的員工。

澳大利亞政府立法,將在未來十年 減少所得稅約1440億澳元(1060億美元),來刺激實際工資成長停滯的經濟。

「過去五年,發達經濟體的財政政策大體呈中性,乃至從緊,現在正朝擴張性轉變,」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的全球經濟顧問 Joachim Fels稱。

儘管如此,IMF在最近的一項分析中表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增加支出的空間 — 所謂的財政空間 — 並不大,義大利、巴西等經濟體增加支出的空間也嚴重受限。

10月總統大選之前巴西一直在努力收緊荷包,對公共支出施加了憲法限制,以控制比重接近GDP 10%的預算赤字。阿根廷也在努力實現與IMF達成的更為嚴格的財政目標,以換取500億美元的信貸支持。

在歐洲,財政政策立場並不統一。德國財政部長 舒爾茨承諾堅持其前任 朔伊布勒的平衡預算承諾。法國總統 馬克龍則誓言要結束多年的預算赤字,儘管他推動在歐洲層面加大支出。雖然規劃了大膽的支出計畫,但義大利的民粹主義政府勢必將受到該國龐大債務負擔的限制。

與此同時,西班牙新政府計畫將支出增加4.4%,作為提高福利的努力之一。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上週四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再次呼籲歐元區各國尋求「更加有利於成長的公共財政組合」。

歐洲財政委員會估計,歐元區的財政政策立場將為「適度擴張」,2018年和2019年增加的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將為0.4%。

Capital Economics首席歐洲經濟學家 Jennifer McKeown認為,「我們頂多會看到適度的財政寬鬆,而沒有實際的貨幣緊縮。」

檢視相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