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曾留下大量詠嘆抹茶的詩篇,「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就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之詞。但抹茶在中國,工藝已經失傳。如今,卻在日本發揚光大。

嚴格來說,覆蓋栽培茶葉鮮葉,未經揉捻而直接乾燥製成茶葉,經石磨碾磨後製成極細粉末。只有這樣的產品,纔可被冠以「抹茶」的名字。其餘的,只能叫做「粉末茶」。

抹茶道,亦叫做「茶之湯」,使用的是末茶。其飲法是由宋代點茶道演化而來。只是宋代採用團茶,還需羅碾烹炙,而日本採用末茶,直接以茶末加以煎煮。

目前頗有盛名的日本抹茶道,就是通過當年的遣唐使榮西在中國學成後帶回日本,由村田珠光奠其基,經武野紹鷗發展,由千利休創立的。

抹茶道在日本得以保留、繼承和發揚光大,現已成為日本的國粹,引為國賓之禮,譽為日本之最。

本期特別奉上,抹茶冷知識與圖片集,歡迎收藏和轉發,發揚遺失傳統,人人有責。

最美不過抹茶綠

最香不過抹茶香

抹茶的品質

真正的抹茶一定要用石磨來碾磨。即使現代工藝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是用機器牽引著來石磨。石磨的優勢是可以將粉末磨得足夠細,同時在碾磨過程中,不會因發熱影響到抹茶的色澤與風味。

因此,抹茶講究慢工出細活。耗時用石磨來研磨的抹茶,註定不是很便宜的東西。一般市面上,我們所遇到的十幾塊錢一大包「抹茶粉」,或幾塊錢一杯的「抹茶飲品」,都不是正宗的抹茶產品。

抹茶的挑選

很可惜,目前優質的抹茶基本來源於日本。這裡教授一些簡單鑒別方式,幫助大家挑選抹茶產品:

看包裝

看顏色

看細膩度

嘗口感

關於包裝,一般市面上大部分以次充好的產品都是綠茶粉。如果是日文包裝,上面會寫上「煎茶」的字樣。只有寫著「抹茶入り」字樣但產品,纔有抹茶成分。

日文包裝上,如果只印了「煎茶」、「玉露」之類的,裡面肯定沒有抹茶成分。細心的還可以研究成分表,看看有沒有其他綠茶粉末混參其中。

關於顏色,正宗的抹茶粉顏色非常鮮艷翠綠。而普通綠茶粉會帶一點點暗黃,呈現出來的是墨綠色。

關於細膩程度,用石磨碾磨,膩度足夠的抹茶粉,當你用手指輕輕沾一下,抹茶粉很容易粘膩到指腹上。這是普通的綠茶粉做不到的。

關於口感,純抹茶入口順滑,微甜清淡,沒有苦澀味;綠茶粉顆粒感明顯,會有茶的苦澀味道。這是因為茶粉刷泡後的茶湯,抹茶粉是可以完全溶入其中。而綠茶粉顆粒大,茶粉易沉澱。

抹茶的等級

抹茶與茶一樣,也有等級之分。在抹茶道中,主要把抹茶粉用來刷泡。有兩種方式:薄茶和濃茶,另外就是把抹茶粉用來製作烘焙。

對等級的需求排列是:濃茶> 薄茶> 烘焙。最低級別的抹茶只能用於烘焙,不能滿足刷泡的需要。所以,選購抹茶可以參考用途需要來選擇產品等級。

抹茶的用法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簡單得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一套儀式過於複雜和講究,一般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現代抹茶的沖泡也很簡化:先將碗或玻璃杯洗凈,再將一平匙抹茶倒入,衝進150毫升左右溫水(60度即可),用茶筅將抹茶搗開後,即可品味原味的日本抹茶。

越高級的抹茶,色澤、氣味和口感會越好。用量也要把握好,好的抹茶粉只需要一點點即可,多了反而會顯得過猶不及。

沖泡抹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甜度倒入少許蜂蜜。攪拌一下,即成一杯茗香「蜂語抹茶」,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冰塊,製成冷飲。

大部分人還是選擇把抹茶作為烘培的調味。如用來烘培,則不需要選擇太高等級的抹茶。因為抹茶的超細膩度,在喫點心的時候根本體現不出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