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奸李釗為什麼令人同情?

前幾年在中國內地熱映的抗戰電影《葉問》裡邊,有個漢奸叫李釗,原本給政府當巡警,日本人來了給日軍當翻譯,剛開始挺招人恨,但當他搬出一大家子嗷嗷待哺的情形時,馬上就博得中國觀眾的同情。

他和我們一樣,顧家。家才是他心中的一切,國即便與他相干,最多只能排在次席。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連生存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李釗的心態是很兩難的,他有自私的一面,又對親情、友情念念不忘。他身上有一種難言的無奈」。

這段影評對漢奸李釗的理解比較完整。

李釗這樣的人,有家無國,有情無魂,國家大義、是非曲直定然是模糊的。

但是這能全怪他嗎?

一切不由被統治的他們所決定,關鍵在於那些掌握權力的人。主人的是非,就是奴僕的是非,而他們真實的精神世界,只能壓縮在自己狹小的宅院中……

查考歷史,不得不承認:「有家無國」在中國是一項「文化傳統」。箇中原因,就在於歷代統治者把江山社稷「私有化」。國是他們的私產,他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如果有人敢說這國家是大家的,那麼他們不僅殺威,而且「誅心」,動輒「棄市」、「凌遲」、「滅族」,無所不用其極!

譬如「私有化」搞得最長的滿清王朝,終其統治三百年,所謂「國事」完全是愛新覺羅的「家務事」,包括文人士大夫在內的臣民,只能在生命的淺層次逡巡,像低級動物一樣「著述都為稻糧謀」,為的就是混口飯吃。

滿清初期,中國尚有顧炎武這樣的讀書人堅守氣節與健全的人格,保持著獨立的政治生活姿態,從而締造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精神氣概。但是,到了清朝中晚期,即便是曾國藩康有為這樣的優秀漢族知識分子,也根本想不到民族解放的事,而是一心想著「保家」了。被後人推崇為道德典範的《曾國藩家書》,從精神領域觀察,不過是曾國藩借「修身、勸學、治家」之名,行「奴才沒有野心,老佛爺不要殺我」的哀鳴之實,是一個漢族知識分子精神泯滅、龜縮自家大院的典型表現。

無魂帝國的天空下,家是唯一的精神寄託。所以,中國曆朝特別是清朝以降,中國人變得越來越「顧家」。這種生存法「普適」於各個亡國奴時代。在那樣時代,以天下為己任、敢擔當、有骨氣的匹夫無法存活。只剩下「奉旨寫作」的紀曉嵐這等御用文人和漢奸李釗之流同有形或無形的辮子一起留了下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