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制造」深得人心、口碑载道,产品还能历久不衰,这背后藏著什么样的经营哲学?

1.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总裁:「为什么区区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

答:「德国的工匠精神会对每个生产细节非常重视,他们承担著生产顶级产品的职责,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所以德国涌现出宾士(Mercedes-Benz)、宝马(BMW)、奥迪(Audi)、爱迪达(Adidas)……

记者再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总裁Peter von Siemens:「噢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别说做企业,就是解决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德国人也能用各种巧夺天工的机械玩出花样:

● 食物削皮

清理秋冬落叶,发明真空吸叶器

为快速插秧,发明了自动插秧机

为修剪园艺,发明绿篱自动修剪机

自动机械铺田种植

德国人追求的除了外形科幻、技术先进之外,更追求绝对高品质

● 就算是1928年生产的骨董级摩托车,只要持续妥善照顾保养,近百年后还能发动骑乘

/////

2.

一张关于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相片上是二战后德国人修缮的房子,展现中世纪式晚期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但是二战结束后,德国所有的城市几乎都成了一片废墟,那些老龄房子基本上都被战火摧毁殆尽,非常喜爱自己的文化的德国人,十分心痛难过。 

怎么办? 德国人把当年的照片找出来、把当年的设计图找出来,完全依照原样一座座地重新修建。今日你跑到德国去看看,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几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德国有一座王家歌剧院,在二战中被美国飞机全部炸毁,德国人心疼得不得了,歌剧院是过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结果毁于一旦。怎么办?

二战后他们就把这片废墟圈起来,让一批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技术工人,大约上百多人,花了35年时间,把这堆破砖烂瓦又重新组装回去了。你现在再看这座王家歌剧院,怎么也看不出来是炸弹炸烂了以后又重新装回来的,这座建筑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说:「这个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德国热爱、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变的德国」。

德国的经济发展不倚赖房地产市场,所以一位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

/////

3.

全球范围内,「德国制造」优势并不在价格上。 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几乎都砍不动。

事实上,德国人甚至不太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优秀的售后服务。

德国企业发展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大到挖地铁道的钻掘机,小到文书工作用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德国所有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产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不允许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所有保健护肤品牌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保证取材于天然有机品质。

德国人生产的非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例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以外,绝大多数采用了生物分解技术,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份,将化学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德国制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也能过滤有机有害物,并含镁元素,经过德国滤水壶过滤后的水,是微微带甜味的。

德国锅具拥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性质,既节能环保,导热效果又极佳,以致人们说:「使用这种锅具,燃烧一根蜡烛,就能弄一顿美味佳肴。」

德国产的煨汤炖锅,是钢铁铸造的,沉重得连男人拿久都吃力,锅盖内侧有特殊的纹路,有人向锅具厂商问:「为何弄这些花纹?」,厂商说:「它盖上去后,水蒸气就能上下自然循环,不易烧干,这是一种技术」德国的锅具,盖上去通通都严实密合,说三分钟开锅就三分钟开锅,可以省下不少瓦斯费。

.

德国锅具能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爷爷奶奶那辈传下来的。对德国人来说,任何一样厨具,一辈子只需要买一次,不需要买第二次,因为你一辈子也用不坏它。 笔者询问一位德国企业家:「为什么德国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呢?

他这样回答道:「其一,我们没有各类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靠国外进口来的,因此必须物尽其用,尽量延长使用期,这才是对原材料最大的节约。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人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是否『经久耐用』上。」

这种精神同样体现在工作态度上,同样是机房排线,国人和德国人工作环境呈现差异巨大:

同样是机房排线,其他国和德国的比对

德国机房排线永远都那么整齐

/////

4.

今天,德国人一般只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建高楼,有些更近世界级的高度,但有一个条件,这种高楼从任何方向倒下来时,不能压到另一栋楼。越高的楼房,周边留有的空地就越大。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德国人建房子时,是一定要考虑到当它倒下来时会发生什么事情,该如何防范意外。

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生活在5、10、15、20万人的中小城市里,连50万人口的城市,德国人都觉得太大了。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更没有「假公司」。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级公司,(不一定有最高的瞩目程度),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战中很偶然留下来的,很幸运没被美国飞机炸到;德国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连内陆第二、三线城市到处都有分店;德国爱迪达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将近要100年历史了。

【  系统家具、装潢装饰材料商,于1892年创立,已有120多年历史 】

--

但是,德国产品不打价格流血战,不与同行低价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狂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德国企业是要追求利润,但是只要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德国人并不是那么贪得无厌、无休止地追求利润,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笔者曾在柏林与一家菲仕乐(Fissler)锅具店的经理聊过天,我说:「你们德国制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个,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差不多了,顾客每20年就需要再找它一次。仔细想一想,你们划得来吗?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弄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你们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

这位经理这样回答我:「话不是这样说,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型而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著我们呢!」

 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

---

图片来源:券商中国、网路

资料来源:李工真《国资报告》第五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