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海經》一書,想必廣大讀者朋友並不陌生,它是反映我國上古時代的人文地理風俗的一部千古奇書。該書的成書時間,以及著述的作者,在學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總的來說,現代學者偏向於認爲《山海經》絕非一人能完成,極有可能是上千名文人作者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之內撰述和彙編而成。之所以有如此推斷,在於《山海經》以“遊歷”的方式講述了華夏海內外的人文地理,其次全書的筆墨至少摻雜了數十種方言。

  《山海經》這樣一本集大成之作,在現代學界的地位呈現出褒貶兩極分化,支持此書的學者認爲,它裏邊講述到的一些神物、國家和名川河流,看似荒誕實則能夠被後世考古所驗證;而也有專家覺得,《山海經》純粹屬於古人對於上古那段歷史模糊的時代的臆想。在小編看來,《山海經》裏對於某些神獸以及物體的描繪之細膩,不大像憑空捏造,更多的是基於一些民間傳聞,經過加工整理而成,比如下邊要跟大家來講的書中的這一艘神船便是如此!

  《山海經·海外東經》裏有記載過大人國“刳木削船”,講述了一萬年前的人文初祖伏羲造船渡河的故事。《山海經·海內經》中則提到有,“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樑,淫樑生番禺,是始爲舟。”上古天神帝俊的第三代子嗣“番禺”,最早使用刳木的方法造出了舟船。

  船的發明對於人類部族的遷徙或者說是人類文明的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大家都知道,人類文明雛形的形成,均誕生自河邊,因爲河邊取水方便,能夠爲人類最基本的生息繁衍提供動力源泉。然而,最初河流兩岸的人們只能彼此觀望對方,卻無法交流或者合併,舟船的出現無疑成爲了上古人類融合的橋樑。因此,舟船的發明要早於輪車,對於人類文明所作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後來的四大發明!

  隨着現代考古業的發展,全國不少地區的古遺址上都挖出了獨木舟這一類的古代舟船,但通過科學方法的鑑定,發現它們存在的時間均要遠遠晚於《山海經》中帝俊刳木削船的時期。

  然而就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考古隊在浙江蕭山西南郊的湘湖村一帶,挖出了震驚世界的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同樣出土了一艘上古獨木舟。令人稱奇的是,經考古專家用碳元素同位法測定,得出其距今至少在8000年以上。《山海經》裏的人文始祖伏羲大約距今一萬年,而帝俊則晚出現一千年左右,這些天神們在書中都活了幾百歲,因此“刳木造舟”的帝俊第三代“番禺”,應該就是生活在八千年以前,跟跨湖橋遺址的獨木舟屬於同一個時代!

  我們再來看跨湖橋舟船,它是用整段圓木刻意雕鑿而成,呈尖頭和“V”字形舟底的造型,具有較爲成熟的船體形態,顯然早已脫離了原始獨木舟的樣子。考古專家更是直言,跨湖橋上古獨木舟,不僅證實了《山海經》中番禺刳木造舟的神船的存在,這種古船技術更是領先了西方長達3000年之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