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南鑼鼓巷裡的意象作者:魯焰 《光明日報》( 2015年12月25日14版)

第一次去南鑼鼓巷,是在雨中。

所以每每憶起南鑼鼓巷,眼前浮現的總是雨中的南鑼鼓巷,淅瀝的,潮濕的,連綿的。給我的感覺,彷彿江南梅雨。

那時我們在北京魯迅文學院上學,在其附近六號線地鐵上,每每聽見廣播報出「南鑼鼓巷」四個字響起,抑揚,頓挫,鏗鏘,一次又一次,將我們心頭的隱約嚮往,打磨得熠熠閃亮。

去南鑼鼓巷!芳、玉和我,周六切切相約,確定南鑼鼓巷為我們求學時期第一個出遊地。

那天,綿綿細雨,給九月的南鑼鼓巷添了別樣情懷。我們舉著傘,走在濕漉漉的巷子里,天色暗淡,雨聲叮咚,青色的磚,古舊的巷,都讓人有些莫名的寡歡。

主巷道店鋪林立,各有特色,每個店門都仿舊,古樸,滄桑,力圖附庸這個地名。每個店鋪都極盡招搖,發散一股股莫名氣息,誘引遊人走進去,拿起木質書籤,品咂一段古詩;抑或把玩青花瓷鏈墜,遙想琉璃古香;甚至那些太新潮的雙皮奶之類,也混跡於古舊,沾染些古舊氣息,供涉世未深者滿足舌尖喜好。

對於左右兩邊時時跳進眼裡的「蓑衣衚衕」「帽兒衚衕」等字樣,我們都很著迷。這些衚衕,帶著太多的古舊氣場和煙火氣息,將我們的心攜裹到莫名之地。

終於,摸索到了齊白石故居,我們進去,首先望見的,是這座典型四合小院里一棵綠油油的樹,那麼多石榴點綴在圓型樹冠,枝葉之茂,果實之碩,足令人驚奇:啊,長得如此美麗。我們圍著樹,轉著看,綠葉紅果,這一番茂盛氣氛,直教一座故居的寂寥遮蔽許多,現出朝氣。迴廊,字畫,畫案,筆硯以及精緻鏤花,楹聯,都靜默在那裡,一動不動,詮釋著一位畫家的人生格局。我們就在眼前的物象里,穿越,試圖接上些許大師氣象。

走出齊白石故居,又一次回望,有些不舍。這勾起了我們的勁頭,再摸到後圓恩寺衚衕,直奔茅盾故居。還氤氳在齊白石故居的氣息里,以至於茅盾故居的「普通」,讓我們生出些落寞。當然是沒有石榴樹,那些簡單得羅列不出的布陳,以及茅盾手跡,反襯出我們心底的空落落。有人一旁嘀咕:寫字的就是不如畫畫的。直白得噎人。我們一行三人,都是寫字的。

近似倉皇的,我們走出來。

撐著傘,再度走出衚衕,已是午後時光,跳著腳躲過水窪,側著身,讓過依舊洶湧的人流,我們往遠處走,不想再湊近這一紅塵。

又過兩個月,遲遲未見雪的半點零星,我們究竟是滯留在秋季,還是踏進了冬?北京置我們於不倫不類的時令維度。風硬硬地吹,就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我與大學同學祥子、雲傑,決定約見於南鑼鼓巷。

祥子與雲傑握手,說是要感謝我,他倆八年未見。其實更令人驚訝的是,我與雲傑大學畢業後,陰差陽錯,從未見過。

時光就在這些漏洞里流走了,我們就在時光的磨琢里,面目變得「珠圓玉潤」。雲傑始終嘴角上翹,貌似我。而祥子,也沒了邊邊角角。我們三個,像靜靜流淌的溪水。三條溪水,匯於南鑼鼓巷。當它升騰的時候,似乎也能變為雲,化為雨,飄落。

再一次遊走於南鑼鼓巷,又是三個寫字的人,一個各處雲遊,探廟訪寺;一個居家研讀,註解古章;一個沉潛詩文,自娛自樂。三個一直與文學沾親帶故的大學同學,填補了校園空缺,第一次在長長的古巷裡一起慢慢走,慢慢瞧,慢慢東拉西扯。

再度發覺古巷與我們的相隔,不是腳力所及。我們忽然站住,望著漸暗的天色,不知所往。

能有多少話題是關於古巷的呢?古巷與我們何干?我們仨忽然醒悟。於是,走進一個入眼的酒吧,坐進綿軟的沙發,借著燈影,讓波動的心緒安寧下來。

北京嘎吱,涼拌海帶,驢打滾,以及記不清的熱飲,一點一點地修正我們的知覺,把我們拉回現實景象。在一首接一首或暴烈或情深的彈唱里,流動著我們仨的話語,那才是屬於我們的,與我們有關的存在。

文字,當我們被浸潤在裡邊的時候,會忘卻現實世界,我們寫著,不知道會被它帶向何方,但是我們一定知道,它註定會把我們帶到很遠的地方。

我們,要在文字里取暖。我們,也要用文字去溫暖世間的人。

在燈火闌珊時我們離去,影影綽綽的巷子里,人聲寥落,我們的心卻未寥落,這個夜晚,我們會記在心上。

南鑼鼓巷,是一個布景,總是要在我們置身其內時,做我們心境的烘襯。也只有在南鑼鼓巷,在那個響亮的名字里,在那些隱藏著我們無法觸摸的故事裡,我的兩次遊歷,才如此難以忘卻。

我們就是這樣不斷地回頭,從那些順著時光河流漂流下來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里,不斷地尋覓先民的聲息,每一代人都是這麼過來的,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故事裡找到自己的依託,在前人的目光里,發現自己的高度,在前人的智慧里增加自己的厚度。

這是我們去南鑼鼓巷及其他古迹的一個重要目的。

否則,一切將是虛空的。無論擺在眼前的物質如何豐腴,心都是貧弱的,弱到不經風,弱到風吹即逝。

南鑼鼓巷,一游再游,都是在初衷將落未落之際,達成與願望的合拍。

想起南鑼鼓巷,就想起與我同游的人,那些依然彷彿可以觸及的溫度,也隨著時光的流動,一點點地向某個深處延伸。

南鑼鼓巷的意象,就是這麼與梅雨勾連了起來,一直連綿,時不時地,濕潤了我心裡的某些詩句。

(作者為新疆日報社編輯、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四屆高研班學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