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謝謝邀請。從圖片上看,你發的這個銅手爐,包漿挺厚實,黑色調中有細微的變化,有一定老氣。但是蓋子上的包漿和做工感覺跟具體不太一致,黑色包漿不太自然,有點單調,網狀地紋過於細密,在明代或者清代物品上沒有發現類似的,疑為後配。

至於是不是明代的,從爐體紋飾風格和提樑的連接方式看,倒是有明代手爐的影子,但是不如明清時期的表現手法細膩,倒是比較符合清末民國時期的特徵。這種手爐製作幾百年來並無多大變化,沒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如果要斷代,就得結合銅色和銹色包漿來綜合判斷。

手爐是在火爐的啟示下演化而來的。關於手爐的起源,相傳是隋煬帝南巡到江蘇江都時,當地官員許伍為給隋煬帝抵禦江南的濕冷,叫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放進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十分高興,捧在手上,便稱之為"手爐"。

手爐是由由爐身、爐底、爐蓋、 提樑(提柄)組成,到了明朝中後期,手爐在江南十分普及,手爐的製作達到一個巔峯。 直到清末以後,手爐工藝開始衰落。手爐到了解放後,在江浙一帶仍有生產,目前市場上多見解放後的產品。

明代手爐目前也基本上被藏家收購一空,市場上並不見精美的明清時期手爐,有也是民國後製作的一些製作不精細、無紋飾的手爐,這些手爐市場價不高,差的幾十塊就能買到,而明代精品手爐,市場價則達到萬元以上。


銅手爐出產年代主要是明清兩代。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驅寒取暖。

銅手爐由爐體、爐蓋、提樑三部分組成。其使用方法就是在爐體內放入燃著的木炭,蓋上鏤空的爐蓋,熱氣從鏤空的孔洞中冒出,即可暖手。手爐的器形豐富多彩,有圓形、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瓜棱形、燈籠形、等等。

明代銅手爐的製作風格,早期器型主要是以方型、圓型,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器型為主。渾厚古樸,其整體紋飾簡潔樸素。後清代初期主要是延續民代風格。直到清代中期器型才更多樣化。而且爐壁的壁身紋飾和產品色彩也更加豐富。

綜上所述,此爐可能明代晚期到清代早期的物品。由於明清兩代是盛產銅手爐的高峯期,所以現存貨量大,其價值並沒有想像的高。如此物是真品,其價值不過在三萬元到五萬元之間。但畢竟是古物,還是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謝邀,你這個銅手爐顏色呈深色,底部和側面有山水人物圖,不過不是你說是一個銅手爐的話,從圖片來看更像是一個陶製品或者木雕,因為沒有銅器的光澤度與金屬感。

至於鑒定是否屬於明代,有什麼價值的話,建議您最好還是送到專門的鑒定機構來對它進行鑒定,如果誰說他僅僅憑照片就能鑒寶,那麼他一定是一個偽大師無疑。

這是網上的部分明代手爐圖片,您可以自己參考比較下。


只從這幾張圖看就不是明代的,像是澤民年間生產的,從黑漆古包漿來看發暗,不像真正傳世黑中帶亮。

在說了鑒定一件物品最好要上手,如不是特別開門的老東西,誰也不能只看圖片就能鑒定出真假。所謂專家看圖來鑒定我只能呵呵了。


謝謝邀請:該暖手爐為方形,從材質上來看應該為木質,爐上用減底刻出了山水畫,上有鏤空。從型制上初步判斷這個暖手爐有可能為清晚期至民國時期的物品。和現在暖手爐為圓形不同的是,這件器物為方形,具有一定的價值。

由於照片看並不一定準確,最好結合實物看,如需鑒定知道準確價值,最好請相關文物專家實地鑒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