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是構建軟實力的重要資源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發布日期:2013-07-23]

  隨著民族復興的呼聲日益高漲,構建軟實力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公認的迫切需要。軟實力與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以精神信仰的魅力與影響力、價值倫理的感召力與認同力、精神文化的親和力與凝聚力影響改變他人或他國的行為,進而達到預期目的的力量。所以,它必須訴諸人類思想和情感中能喚起人們嚮往和認同的共性因素。

  與快速發展的硬實力相比,我國軟實力發展嚴重滯後。不僅縱向難以與我國古代社會相比,橫向也遠不及美歐等先進國家。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國構建軟實力的資源和障礙,制訂務實的發展規劃。

  當前社會對軟實力構建的必要性雖已形成共識,但對軟實力的認識、軟實力的構建方向和資源、如何構建等尚分歧較大。有人不僅對傳統中華文化認識不清,而且對軟實力的特性缺乏基本認識,甚至鼓吹構建硬性或與其他社會對抗性的軟實力,與軟實力的基本性質和作用背道而馳。

  筆者認為,以儒、道、佛三教為主體的傳統中華文化是我國軟實力構建的首要資源。但其最主要的障礙是,百年來對傳統文化的自我否定,比如說「新文化運動」和「文革」。

  構建軟實力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界的參與,也涉及到眾多舉措和改變。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第一,重新認識傳統中華文化及其宗教性。人類所有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宗教性,宗教文化以精神信仰的魅力、價值倫理的感召力和精神文化的親和力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非宗教性文化則難以得到國際社會的共鳴。因此,首先需要為百年來遭到否定的傳統文化平反,並恢復其文化構建的主導地位。

  第二,審視中國宗教的特點和功能並善加開發利用。對傳統文化的宗教性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有效挖掘和發展傳統中華文化中適合現代社會的精神信仰、價值倫理等優秀成分。

  第三,加強宗教脫敏及宗教通識教育。經過「新文化運動」、「文革」後,我國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宗教持鄙視或敵視的態度,宗教仍是社會的禁忌性話題。如果不能通過宗教脫敏和宗教通識教育讓全社會建立起對宗教客觀、公允的認識,就不能真正認識傳統中華文化,也無法發揮其優勢以構建有效的軟實力。

  (作者系浙江大學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會主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