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交通領域的人都知道

  貨車ETC對稱重系統要求很嚴苛

  得滿足高精準度、高置信度、高通行率的

  “三高”要求

  從中國貨車ETC的研究應用及試點來看

  目前稱重技術仍然是該領域的瓶頸

  記者日前獲悉,西安交大電信學院劉小勇副教授團隊,聯合陝西四維衡器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研發的“高精度整車連續跟車稱重系統”(簡稱ETC-WIM),有效滿足貨車ETC系統的“三高”技術要求,實現了貨車動態稱重領域重大突破。

  校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西安交大電信學院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系劉小勇副教授,一直致力於實時信號分析及振動譜均衡控制、智能儀表及嵌入式應用的研究工作。他向記者介紹說,陝西四維衡器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衡器製造業的骨幹企業,是整車式公路自動衡技術的首創者和先行者。2016 年,全行業整車稱重產品在實際應用環境下的性能測評,四維衡器整車稱重產品以高出第二名18分的成績榮獲全行業第一。這項榮譽令整個公司都很振奮,將概念落地成爲產品,真正在貨車ETC項目中發揮作用,成爲這個衡器領軍企業新的目標。

  新技術的研發難度可想而知,作爲西安交大校友,公司董事長王建軍自然而然想到來母校尋求幫助。2017年11月,劉小勇接到了這個校企合作項目,帶着自己的學生和公司的5名研發人員,全身心投入到項目研發中。

  簡易房裏誕生新技術

  從接到研發任務,到ETC-WIM新技術發佈,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很多人不相信,這項新技術誕生於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試驗場上一間不足15平方米的簡易房裏。

  最開始的試驗場,甚至連簡易安置房也沒有。沒有電源,他們就帶上發電機;沒有桌子,他們就找塊石頭當辦公桌,坐在地上監測數據。夏天的高溫暴曬、蚊蟲叮咬都不是最難熬的,最難的是冬天,要在凜冽的寒風中,一待十幾個小時,多厚的衣服都不管用,在電腦上進行算法測試時,凍僵的手指根本不聽使喚。

  |劉小勇記錄數據的筆記本|

  在劉小勇看來,環境艱苦沒什麼,技術難題攻克不了才最揪心。ETC-WIM新技術研發的瓶頸期和突破期是在2018年12月。劉小勇說,當時貨車走停稱重的置信度總是達不到要求,“想了各種辦法,技術還是不能突破。”儘管如此,他卻一點都沒有表現出來。用他的話說,自己是團隊的主心骨,這股勁兒不能泄了。當天晚上他躺在牀上反覆思考,幾乎徹夜來眠。第二天一大早,他突然來了靈感,技術瓶頸也很快隨之突破。

  踐行傳承西遷精神

  劉小勇的踏實嚴謹,讓陝西四維衡器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吝曉龍印象頗深。“有一次做實驗,我們認爲跑的車次數據已經差不多了,但劉老師認爲還不夠,又用同一種方式繼續跑了3、4個小時的數據,他一定要確保數據算法的可靠性。”

  採集數據、分析算法、優化系統,劉小勇堅持當日事當日畢,當天發現的問題當天解決,在試驗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是常事。

  劉小勇師從施仁教授。施仁教授是當年西遷大軍中的年輕教師,參與組建了西安交大自動化系。“導師艱苦奮鬥、嚴謹紮實的工作作風對我影響很大。”劉小勇表示,作爲新西遷人,就是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點點滴滴就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爲國家爲社會作貢獻,就是西遷精神最好的傳承。

  來源:西安日報

  文:姜泓

  編輯:千樹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