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淺見:

慎獨出自《禮記》

一共有四處提出慎其獨:

1、《禮記·禮器》

原文:

……

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

楊天宇《禮記譯註》:行禮以禮物少為貴的,是因為這樣可以體現崇尚內心的德。德的產生細密而又精微,統觀天下的萬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內心的德相媲美,這樣能不以少為貴嗎?因此君子行禮謹慎的以少物來體現德。

其中的慎獨是:謹慎的以少物來體現德,慎是謹慎,獨是少的意思。

我覺得:獨是心內自覺自有的德,慎獨:慎重認真禮敬的對待自己心內自覺自有的德。或理解為使其獨慎,使自己對內心自覺自有的德誠敬。

2、《禮記·中庸》

原文: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楊天宇《禮記譯註》:天所賦予人的就叫做性,循環而行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道就叫做教。道,一會兒也不可以離開,可以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謹慎守道,在沒有人知道的時候也生怕離道,即使在隱蔽之處,或在細微的事情上,也沒有離道的表現,所以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十分謹慎。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就叫做中,表現出來而都符合節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各種感情和道理的本源;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通理。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間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擺正了,萬物都生長繁育了。

其中慎獨是:獨自一人的時候也十分謹慎,慎是謹慎,獨是獨自一人。

我覺得:獨是心內自覺自有的道,慎獨:小心慎重用心的保有自己心內自覺自有的道。或理解為使其獨慎,使自己對心內自覺自有的道重視。

3、4、《禮記·大學》

原文:

……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

楊天宇《禮記譯註》:所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欺。如同厭惡惡臭,如同喜好女色,這就叫做自求快意滿足。因此君子必須在獨處的時候也十分謹慎。小人獨處的時候做不好的事,無所不為,見到君子而後躲躲藏藏的掩飾自己的壞處而炫耀自己的好處。可是別人看他,如同看透了他的肺肝那樣,他這樣做又有什麼好處!這就叫做有真實的意念在內,就會顯露在外,因此君子必須在獨處的時候十分謹慎。曾子說:「獨處的時候也要像有好多眼睛看著,好多手指指著那樣,多麼嚴厲可畏啊!」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德行可以美化自身,心胸寬廣才能身體安舒,因此君子必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其中慎獨兩處都是:君子必須在獨處的時候也十分謹慎,慎是謹慎,獨是獨處。

我覺得:頭一個獨是心內自覺自有的念頭,慎獨:仔細約束、審慎對待自己心內自覺自有的念頭,使意念真誠,不自欺。對待自己也要真實誠懇。或理解為使其獨慎,使自己對心內自覺自有的念頭審慎不自欺。

第二個獨是心內自覺自有的真誠善意,慎獨:仔細保有自己心內自覺自有的真誠善意。或理解為使其獨慎,使自己對心內自覺自有的意念坦蕩誠懇。

龔建平所著《意義的生成與實現》《禮記》哲學思想中提出慎獨:

新儒家學派的大家之一徐復觀先生講:心性之學的特徵就是把外在世界的外在性完全消融掉而僅強調道德主體性。心因生理慾望的乘機竊發而易於遷移,這樣,為使與相接之心,不被生理慾望所遷移,便須在由心所發之意的地方做一番誠的功夫。當然,導致心之遷移的原因可能不止生理慾望。慎獨就是在誠意環節中。

禮記中提出慎獨的《中庸》、《大學》都突出了修身的意義,並且身心關係問題上對心靈主宰的強調使修身不可避免的進入到只屬於個我的心靈裏。如《大學》直接提出:「欲修其身,先正其心。」修身有其雙重性,一方面求之社會化的禮儀,另一方面,又求之於心靈的自覺。

慎獨之慎,鄭玄《禮器注》解之為誠,慎其獨為誠其獨,故慎獨為誠獨。孔穎達解慎為謹,即《中庸》之戒慎。按《爾雅·釋詁》雲:慎,誠也。後人多以鄭說為是。慎獨之獨,傳統的說法是把獨理解為獨處,慎獨即為慎其獨處時。但是龔建平先生有不同意見,將獨分為身獨和心獨。梁漱溟先生就意識到傳統對慎獨理解不足,所以他說:「慎者,宇宙生命的不懈;獨者,宇宙生命的無對。避免片面理解獨為身獨的可能,是包括心獨的。儒家的獨也是我與萬物的意義為一的無對的獨。

因此我所理解的慎獨:

慎即是慎重約束、誠心恭敬、坦蕩誠懇、不自欺、嚴肅對待,獨即是心內自覺自有的一切意識,慎獨:慎重誠心對待心內自覺自有的一切意識。或解釋為:使獨慎,即使心內自覺自有的一切意識真誠恭敬符合大道。我傾向於後者。

另:

將慎理解為謹慎,我的不同意見是:君子本色已經是心內自覺自有的一切意識都符合大道了,這表現出來已經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何必又特彆強調獨處要謹慎呢?所以慎應該不止於謹慎而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