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皇族是自称鲜卑拓跋的后裔,这一点在史书中有很多记载。

《宋史 夏国传》记载元昊上宋仁宗表章:

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

《辽史 西夏外记》记载:

西夏本魏拓跋氏后。

《金史 西夏传》记载:

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上述基本上李元昊本人的和西夏官方的说法,但未必出于附会,因为李元昊的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时就姓拓跋,后因功被赐唐朝国姓李姓——要说伪托附会,也不是李元昊和后人干的事情。

拓跋家族出现在党项民族中是不是合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不认同这个说法的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和题主说到的也有近似之处:

北魏自孝文帝改革全面实行之后,皇族姓氏拓跋氏都改姓了元氏,而《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三卷胡三省注云:

拓跋起于鲜卑,昔时党项诸部亦自有拓跋姓。

意思就是说党项诸部也有拓跋姓氏,和鲜卑的拓跋姓氏无关。

但支持这个说法的记载也不少,其中一个重要的说法就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北魏皇族改拓跋为元姓,但是皇族以外还存在庶姓拓跋氏,怎么说呢?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有点类似清朝的黄带子以外的爱新觉罗氏,

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因为反对孝文帝改革、可能是因为北魏灭亡而重复了鲜卑慕容的一支遁入吐谷浑的的经历,加入了党项诸部。因为拓跋氏较为熟谙政治运作,文化水平也较高,所以他们在党项诸部中脱颖而出成为主要的统治家族,也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这个问题迄今还无定论,大家可以多研究考察。


李元昊本出于西羌拓跋氏,这是史书上就有记载的。

《新五代史 卷四十七 四夷附录第三》中说:「党项,西羌之遗种。其国在《禹贡》析支之地,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浑,有地三千余里。无城邑而有室屋,以毛罽覆之。其人喜盗窃而多寿,往往百五六十岁。其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拓拔氏为最强。唐德宗时,党项诸部相率内附,居庆州者号东山部落,居夏州者号平夏部落。部有大姓而无君长,不相统一,散处邠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自同光以后,大姓之强者各自来朝贡。」

这里有两条信息值得提起,其一,党项人是西羌之遗种;第二,党项中有拓跋氏,而且是最强的,居夏州者号为平夏部落。为什么提及平夏部落,因为李元昊就源起于平夏部落。

《宋史 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第二百四十四》中说:「唐贞观初,有拓跋赤辞者归唐,太宗赐姓李,置静边等州以处之。其后析居夏州者号平夏部。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讨黄巢有功,复赐李姓。思恭卒,弟思谏代为定难军节度使。思谏卒,思恭孙彝昌嗣。梁开平中,彝昌遇害,将士立其族子蕃部指挥仁福。仁福卒,子彝超嗣。」

宋史进一步对平夏部落的来源做了说明,而且特别提到其中的平夏李彝兴本姓拓跋,因拓跋赤辞归唐,被赐姓为李,析居夏州。还提到其中拓跋思恭因讨黄巢有功,被赐姓为李。

李元昊是拓跋思恭的后代,这在宋史上是有记载的,其沿袭顺序依次是:拓跋思恭(李思恭)--李思谏(李思恭之弟)--李彝昌(李思恭之孙)--李仁福--李彝超--李彝兴(彝超之弟)--李克睿--李继筠--李继捧(继筠之弟)。

到这里有个小插曲了,李继捧在太平兴国七年率族人入朝,在宋帝面前说他的父兄昆弟等人不厚道,愿意留在京师,宋帝大喜,赏赐颇厚,并赐他姓赵。但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和同党数十人奔回夏州,图谋复兴。

此后,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任,与宋和睦,李德明娶三姓,卫慕氏生了李元昊。从这个谱系来看,李元昊是拓跋思恭(李思恭)的后人无疑,因此自然也就是西羌拓跋氏的后裔。

那么还有个问题,西羌拓跋氏就是鲜卑的后裔吗?这个答案李元昊自己就肯定过了。宋宝元元年,李元昊自立为帝,遣使送表于宋,表上说:「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干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

从这里来看:帝胄、在东晋之末创后魏基业,毫无疑问,按照李元昊的说法,他的祖宗自然就是鲜卑拓跋氏无疑了。


基本和李渊说是老子后人,朱重八说自己是朱熹的后代一个道理,获得政权后就有了发言权,把自己身世包装的漂亮点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认可。

北魏拓拔是鲜卑人,游牧民族没有固定血统后裔习惯。小部落投靠鲜卑大部落就纳入鲜卑人的势力。北魏时期大部分北方游牧属于鲜卑势力范围,西夏说自己出身鲜卑问题不大(如同现在毛子和德国还一直认为自己是罗马继承者,俄国沙皇是继承凯撒一样蛋疼)。但说继承拓拔皇室就纯扯蛋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