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商業世界,競爭的激烈程度甚至是堪比戰爭,所以很多媒體都喜歡用商戰來形容企業之間的市場爭奪。

畢竟蛋糕就那麼大,大家都想要切走最大的一塊,最好是獨佔一個蛋糕,為此無所不用其極,各出手段,就看誰更技高一籌。

於是企業大都是一邊做自己的生意,一邊要緊盯著對手的買賣,一有風吹草動就得琢磨應對之策。

但牛逼的企業好像不是這樣的,比如馬雲就曾說「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也指出,「不要關注你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又不給你錢。」

還有前陣子一下子冒出來三家社交產品擺出PK微信的架勢,但張小龍非常淡定,「看了一眼截圖,還不值得我安裝體驗一下。我們將來會落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不瞭解用戶,而不是因為我們不瞭解競爭對手。」

那麼,對於同行,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呢?

「你的競爭對手不是同行,而是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日本7-11的創始人鈴木敏文如是說。

這句話纔算是說到點子上了,競爭的關鍵還是在於誰更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誰更受到客戶的喜愛,而不是因為和同行廝殺得多精彩。

不過還是要看時機和形勢如何。

按照商業規律,一個行業在藍海的時候,確實是需要競爭的,因為這會加速市場的開發,能夠更優化商業結構,更好的為客戶服務,同時企業自身也得以快速成長。

而一旦形成紅海,同質化的競爭是充滿低劣的、無趣的、浪費嚴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幾乎沒有贏家。就算客戶因此短暫獲利,但長期仍然是對整個行業不利。

比如前兩年的共享單車之戰,比如智能手機的市場爭奪。

實際上,任何一個行業在經過充分競爭之後,通常都會向頭部集中,剩下幾個大玩家,其他小的玩家以被淘汰被兼併的形式出局。

成王敗寇,本就如此。

所以,你要注意,「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也包含著競爭對手的信息。

如果一個行業是一片紅海,那麼你首先要確認你的差異化優勢在哪裡,對手如果複製你的商業模式,而且比你更有資本和資源,你怎麼應對。

而如果你選擇的是一個藍海,你是做一個細分市場的「小而美」的生意,那麼你怎麼建立自己的護城河,特別是在大玩家進場之前。

實際上對一窮二白的創業者來說,做那些又苦又累又慢賺錢又少的雞肋項目往往更有生機——油水少,自然競爭也少。

「...碰到巨大的競爭不要慌,大象很難踩死螞蟻的。你只要躲得好,有良好的策略。你一定也能活過去。」

不管在進入行業之前或之後,都要關注競爭對手的情況,這本就是一種非常有效和必要的商業調查。

比如你做一個APP產品,那你閉門造車肯定是不行的,通過同類型最好的那個產品,你就可以知道用戶的喜好、習慣和基本框架,這會讓你少走彎路,從頭開始既沒必要,也很愚蠢。

你想要賺客戶的錢,那你至少要明白同行是怎麼做的,然後才能推陳出新,比對手做到更好。

當然要是你像喬布斯那樣可以用創新創造需求,根本不用理會對手和客戶,那我也無話可說。

競爭不是打價格戰。

「價格戰」是非常危險的,所謂傷敵一千自傷八百,對手喫虧你也沒有便宜,比如滴滴前些年的補貼大戰,到現在都沒緩過勁來。

單純靠價格奪取的市場並不牢固,客戶既然因為低價而來,自然也會跟著低價而去。

「企業現在最多的是競爭,包括在我們這兒也有很多報怨,阿里巴巴、淘寶建了兩個市場,很多人殺價,天天殺價,我出5千萬,他出4千萬,這是最愚蠢的商戰。我教一個傻子也會幹,這不是企業家。比價算什麼英雄?競爭最高的境界是什麼?競爭是一種樂趣,讓對手很痛苦,你很快樂。如果你痛苦他開心,你肯定走錯了。競爭的樂趣就像下棋一樣,你輸了,我們再來過,兩個棋手不能打架。」

商業競爭還是要講格局,要高級一點。所以馬雲說,真正做企業是沒有仇人的,心中無敵,天下無敵。你眼睛中全是敵人,外面就全是敵人。你競爭的時候不要帶仇恨,帶仇恨一定失敗。

滴滴創始人程維也說自己厭倦了「在一個黑暗的森林裡和所有人搏鬥」,儘管他以前喜歡談論戰爭,並認為滴滴前三年時間發展的最大引擎,就是特別充分殘酷的競爭。如今他說滴滴要做更高維度的事情。

「做企業本質是為用戶創造價值,不能把打敗對手當成使命和目的。企業的眼光要看用戶,不要看對手,像110米跨欄一樣,你必須盯著階段性目標,跨越你的障礙,過程中一定會有競爭對手,你只能用餘光瞄他,如果你去對打,你也到不了終點。」

競爭的最高形式就是戰爭,那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但《孫子兵法》裏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所以,競爭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競爭的本質是你自己和自己競爭。

美團的創始人王興對此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同向為競,相向為爭。即使是「爭」也分兩種:一種是拳擊式競爭,一種是足球式競爭。

足球式競爭的目標是把球踢進門裡,為了把球踢進去,這個過程需要過人、需要鏟球、需要假動作,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終目的是把球踢進門框;而拳擊競爭,為了獲勝,就必須把對方打倒。」我們從事的行業是競為主,即使是爭也是足球式的競爭,而不是拳擊式的競爭。

實際上,時下流行說友商,這好像是華為帶起來的,華為的競爭原則是要與友商(競爭對手)共同發展,他們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目的是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

任正非說,「我們要把對內對外的妥協都大張旗鼓地講清楚,華為不是要滅掉誰家的燈塔,華為要豎起自己的燈塔,也要支持愛立信、諾基亞的燈塔永遠不倒,華為不獨霸天下……」

只有死人才見過戰爭的結束。

競爭沒有終局之說,所有的競爭者都唯有靠自我進化纔能夠活下去。

比如就程維就認為,滴滴沒有單一維度的核心能力,真正的核心能力是進化力。

馬雲早前說,「造就一個優秀的企業,並不是要打敗所有的對手,而是形成自身獨特的競爭力優勢,建立自己的團隊、機制、文化。我可能再幹5年、10年,但最終肯定要離開。離開之前,我會把阿里巴巴、淘寶獨特的競爭優勢、企業成長機制建立起來,到時候,有沒有馬雲已並不重要。」

夫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