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是種無形潛在的教育魅力,

無處不在地指引著孩子健康地成長;

同時它還有著巨大的教育力量。

  對父母來說,

威信是一種威望信譽,

對孩子來說則是一種尊重和信從。

做任何事情,

父母應當首先以身作則,

在要求孩子的同時,自己要率先垂範,

身體力行,這是樹立威信的關鍵。

  那麼,哪些行為能破壞父母的威信呢?

1. 溺愛

家長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不僅導致孩子的依賴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養成自私貪心的惡習。 「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些「家教秘訣」在中國的家庭中很常見。有專家認為,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已經成為中國式家教的兩大通病……2. 忍讓

家長對孩子寵愛有加,生怕孩子不順心,惟恐家庭里發生不愉快,於是對孩子無原則地讓步,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不會說話也可以交流。肌膚的接觸,擁抱,關注的眼光,和他說話,孩子需要不斷的交流,會變得比較聰明,對愛有安全感……

3. 收買

對孩子取得的進步或成績,家長予以表揚或獎賞是應該的,但若以金錢作獎勵,其結果常常會刺激孩子滋生惟利是圖的思想,引發孩子產生不誠實的意念。

一個人除物質需求外,還有被人尊重、被人愛、被社會認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家長在選擇激勵方式的時候,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精神鼓勵。例如:當孩子開始學走路的時候,絕不會有家長對孩子說:「孩子,如果你現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給你十元錢。」這個時候,每位家長都會無條件地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這時每位家長都是優秀的激勵大師。然而孩子長大了,家長卻忘記了為孩子喊「加油」,為孩子拍手叫好了。

  

4. 自誇

家長以自我誇耀來獲得威信,這種威信往往不得久長,一旦孩子覺察到家長言過其實後,常常聽不得家長的忠告和批評,反而有損家長威信的建立。

  

5. 壓制

家長對孩子粗暴專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俯首聽命。殊不知,這種威信,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懼心理。

6. 說教

一些家長慣於抓住一點,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無是處。長此以往,孩子容易產生厭煩或不滿情緒。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愛心遠比舌頭更重要。

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不停地、帶著厭煩的口氣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訓斥、打罵,這是最要不得的。

因為,這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的行為和成績,這種做法易打擊孩子,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

因此,無論孩子做得好不好,父母都要表達出對孩子的愛,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