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國遺韻——良渚文明展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周二到周日開館(9:00到17:00,提前1.5小時停止領票)免費(拿好身份證領票)具體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北極閣路9號(路線:北京地鐵一號線東單B出口,走路10分鐘。)

本展在博物館三層展廳,4月15日結束。

良渚在歷史上原屬錢塘縣,其得名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成書於民國年間的《杭縣誌稿》即雲「宋有良渚鎮」。

展廳視頻

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地球上有數千個人類文明。但到了公元前2000年,這個數字已經只剩下1000多個。消失的人類文明比留下的要多的多,其中有一些已經存在幾千年並且其文明程度還非常高。如果不是和公元79年一夜之間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的龐貝古城一般,那為什麼這些文明程度其實更高的部落會突然神秘消失呢?距今約5300至4200年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就是其中一個。

展廳視頻

1959年,夏鼐先生在長江文物考古隊長會議上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名稱,很快成為學術界所接受並一直沿用至今。良渚文化是距今約5300-4300年的一支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於長江下游的環太湖流域。

莫角山位於良渚古城正中心,是一處長方形覆斗狀的人工營建高台,四周有一環繞的城牆,略呈長方形,東西約1700米,南北約1900米,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城牆牆體主要用黃土堆築,底部普遍以塊石鋪墊作為基礎,底部寬度約40-60米,部分地段地表以上還殘留4米多高的城牆。城牆外側環壕規則有序,城內外均有河道水系分布,已發現8個水城門和一個陸城門。

據考古學家推算,該城牆土石方約120萬立方,莫角山約350萬立方,按3個人一天完成1方計算,約需1萬人工作4年時間才能建成。

良渚古城北部沿山分布的塘山遺址,總長達5公里,寬20-50,相對高約2-7米,是當時的防洪水利設施。西北部的山間谷口位置新發現了11條高低水壩遺址,分別構成前後兩道防護體系,形成約13平方公里的儲水水域。

大型宮殿、祭台、防禦性工程以及貴族墓地的營建,貧富差別與社會等級的急劇分化,神權與軍權的集中一體,均顯示出古都與古國的形成。

展廳視頻

視頻上的這個畫面為瑤山祭壇位於良渚城址外的東北角。先把山頭削平,從山下運去不同顏色的土,築成層層相套的方塊,外面貼築石頭護坡。核心方台為正北方向,面積約50餘平方米,中心為回字形灰土溝遺迹。

數次發掘在檯面上清理了14座貴族墓葬(分為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分南北兩排。瑤山墓地屬於一個內部關係十分密切的社會集團,南北兩排墓葬迥異的入葬規格說明墓主人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墓主之間不一定具有家庭和血緣關係。他們的地位、權力和財富,不依賴宗法血緣繼嗣體系的特權而獲得,更可能是憑藉特殊技能,通過某種平等競爭的平台,成為良渚社會領導集團中的一份子。

從出土的器物來看,女性墓主在統治集團中的職能更偏重於宗教事務(玉冠狀飾、璜、圓牌等),而男性墓主更偏重於社會管理和防衛事務(玉冠狀飾、玉鉞、小琮等)。但紋飾的使用則不分男女,反映出信仰體系的公共性。同時也推論出,良渚文化公權的傳遞與分割似與職能有關,而與血緣無關,並不是一個個人集權的「君主制」政治體制。

良渚博物院

分子生物學家採樣良渚文化墓葬出土人骨的Y染色體(DNA)並進行SNP(指基因組水平上由單個核苷酸的變異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態性,在群體中的發生頻率不小於1%)檢測分析,推測良渚人身高中等,面圓,顴骨不突出,一般壽命約在30-40歲之間。還發現染色體中以M119C和M95T兩類突出變型為主,與後來的古越人相同,在現代人的體質中也有基因遺傳。

良渚先民從源自天目山脈西苕溪的河谷地帶逐步向平原地區遷徙而來,在河谷地帶已經發現了多處遺址點,並在當地出土了專業的稻作農具。

神人紋玉琮

1987年瑤山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周禮·春官·大宗伯》謂「黃琮禮地」,琮是宗教祭祀重器。琮,由良渚人創造,是紋飾和器形固定結合的產物。琮的製作和使用,賦予良渚信仰體系一個明確的「載體」,使之在更大範圍內被整個長江下游社會採納和實踐。也許只有讀懂琮蘊含於「器」中的象徵性和秩序感,進而才能更好的理解它對中國傳統社會核心思想「禮」的深遠影響。

石犁

良渚博物院收藏

犁是由人力或畜力等作為牽引,將間歇翻土改為連續式的翻土,它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崧澤文化晚期出現了最早的石犁,標誌著環太湖地區的農業開始由耜耕翻土階段進入犁耕翻土階段,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為良渚文化時期廣泛採用犁耕農業奠定了基礎。

石犁需安裝在木質的犁架上使用,呈銳角三角形狀,兩腰開刃,後端弧凸,中間有鑽孔,用來安裝和固定。為了防止耕作時崩裂,石犁都安裝在木質犁床上使用,只露邊緣刃部。

良渚博物院:燒窯

黑陶橢圓形盤刻符豆

瓶窯鎮北湖採集

良渚博物院收藏

圈足器類是良渚日常陶器大宗,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盛器和食器,器類多樣,器形多變。這件黑陶橢圓形盤刻符豆,豆身為喇叭狀有竹節形,盤中刻有一些符號。為食器,主要用來盛放「肉醬」。

宋應星在《開工開物·陶埏》開篇講道:「百里之內,必產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

陶雙鼻壺

良渚博物院收藏

良渚文化陶器的胎質主要為泥質灰陶、黑衣磨光陶和褐紅色的夾砂陶等。早期的陶器胎質以泥質灰陶和夾細砂的灰黑陶為主,晚期的則以黑衣磨光陶最為盛行。弦紋(有的是凸弦紋)習見裝飾於器物的肩腹部。

陶雙鼻壺主要用來盛放液體器皿。

黑陶鼎

瓶窯鎮北湖聖塘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一般用於煮食物的陶鼎都為夾砂陶,而這件黑陶鼎應該為禮器。

器形完整,造型穩重大方,純樸美觀。在等距的三足上面做成魚鰭形,體現了漁獵生活的風情,是良渚古人對魚的鐘情。

有段石錛

瓶窯鎮北湖採集

良渚博物院

長方形,單面刃。石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塊),稱「有段石錛」。裝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

陶豆

廟前M18:4良渚博物院收藏

鼎、豆、壺(或尊)是良渚文化中固定的基本陶器組合形式,與墓主的身份和地位無關。

石紡輪

廟前T0102良渚博物院收藏

紡輪只出現在女性墓的隨葬中,性別屬性鮮明。紡織手工業在當時權貴階層中仍舊是高端的手工業,並由女性權貴掌控。

我國最早採用的紡織原料為葛和麻。《韓非子·五蠹》說堯「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良渚博物院

良渚人操作織機方法,織者席地踞織,把卷布軸縛於腹前,雙腳蹬住卷經軸,將所有經線分為面經和底經兩部分。織布時,織布者一手持投緯梭,一手持機刀,每投梭一次,用機刀將織口的緯線打實。如此反覆,布便織成。

黑陶盉

葡萄畈遺址T0405良渚博物院收藏

陶盉是一種溫酒器。餐與飲相配合,飲品中最受重視的是酒。唐·蘇敬《新修本草》說,作酒用曲,「而蒲桃、蜜等酒獨不用曲。」在良渚發現大量桃核,這種不用曲的自然發酵之果酒就已經出現了。

良渚文化中的泥質黑陶陶質細軟,多為輪制,打磨光亮漆黑。但絕大部分屬於灰胎黑衣陶,因火候較低而胎質鬆軟,陶衣呈灰色,極易脫落。少數為表裡皆黑的薄胎黑陶,火候較高,厚僅1.3-2毫米。據化驗其燒成溫度為940度左右,與龍山文化的典型蛋壺陶頗為近似,較之早500年以上。黑陶的出現是陶窯改進的結果,在密封的陶窯中,使燃燒產生的碳分子滲入陶器上,證明良渚文化陶器已從氧化焰發展到了還原焰。

紅陶袋足鬶

葡萄畈遺址T0304良渚博物院收藏

《說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於燉煮羹湯,做好後作為餐具直接端上席。

黑陶刻紋貫耳壺

廟前第一、二次發掘H2:50良渚博物院收藏

良渚陶器紋常常雕刻精細的花紋。包括寫實性紋飾和抽象性紋飾兩種。寫實性紋飾基本造型有鳥紋,蛇紋,神人獸面等;抽象性紋飾以捲雲,變形動物紋為主。這些紋飾通過細刻陰線的手法加以體現,有的單線簡潔,有的刻畫繁複。

石鉞

1987年瑤山M7:83良渚博物院收藏

在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發現於山西南部黃河附近距今180萬年前的西侯度遺址。

黑陶刻符帶把杯

餘杭鎮南湖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良渚陶器上有許多刻符,有隨意的多線刻劃,有字元程度很高的單個符號,有紋飾性刻劃符號,也有圖畫性刻劃符號。而這一些刻符的進步性,在於出現了多字元排列的形式,這是原始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項突出成就。因為「連字成句」能夠傳遞更豐富的信息,比起只能表達簡單意思的單個字元來,無疑是一個飛躍。

用竹片、或者木片在陶器胚體上划出一種線條化的抽象符號,等陶器燒製成功後上面的一些符號所代表的信息也就自然、順利的儲存成功。

隨著符號越來越多,也變的越來越重要,儲存下大量具有豐富含義的內容人類也越來越離不開它們,這造成了思想上一個巨大的影響;它逐漸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從過去自然的整體思考,漸漸轉變成了分割思考。

石鐮

1983年臨平公園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收割水稻等農作物的工具。

有段石錛

廟前T0408SBD:9良渚博物院收藏

石鏃

徑山鎮潘板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石鏃是石制箭頭,與青銅鏃相比石鏃的穿透和殺傷力是非常小。

石鉞

廟前M7:5良渚博物院收藏

隨葬石鉞也好,玉鉞也好它們始終不與紡輪為伍,彰顯了男性本位的控制力量和世俗權力。

石鑿

徑山鎮潘板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雙孔石刀

塘棲鎮宏磻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農具,主要用於收割水稻等。使用時,利用穿孔用繩索將它固定在手掌上。

良渚博物院

卞家山木構件

卞家山遺址出土良渚博物院收藏

木質遺存在南方酸性土壤中不易保存,能夠保留至今的可謂鳳毛麟角。在良渚文化中,木製品的發現分為建築部件、水井(窖穴)護板(也可歸為建築部件)、葬具(至少其中木槨也屬建築部件)、舟楫、生活用具、工具、兵器及法器、玩具(良渚博物院里有一件木陀螺)等幾大類。甚至出現了觚、豆、盤等精湛的木質漆器。

木材主要取自闊葉樹,少量為針葉樹。大體有柳樹、樟樹、栗樹、櫸樹等。良渚中晚期的植被中,木本植物群落以落葉櫟為主,還有大量的竹子。

良渚人的房屋建在自然高地上的為地面式,建人工高地上的為合基式。房址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少量為圓形,以「木骨泥牆」構成四壁,屋頂為四面坡或人字坡,多以茅草編排鋪就。房間多為5—20平方米的矩形空間,室內地面鋪抹著一層蚧殼末拌泥,拍實後燒烤成堅硬的紅燒土居住面。在一些坡地,人們也營建淺穴式房屋:先挖一個半地穴式結構,整平地面,用木杆、竹及蘆葦搭築棚架,高約2-2.5米之間。

2003年,浙江海鹽仙壇廟遺址發現這個刻畫在陶器上的干欄式房屋建築圖形,圖形下部為6根豎向短線,其上有一根長橫線,表示由每排6根一組樁柱支撐著一個平台,由此可以確認為干欄式建築。

2009年發掘的茅山遺址,位於臨平茅山南坡。遺址的堆積主要為坡上的居住生活區和坡下的稻田遺迹區。

炭化稻米

莫角山東坡出土良渚博物院收藏

推測可能是一場大火,燒毀了良渚古城的糧倉。

世界上有三個農業起源的中心地,一個是兩河流域,一個是中美洲,還有一個就是中國。中國是粟和水稻的故鄉。水稻需要熱量充足、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排灌便利,勞動力豐富的種植環境,太湖平原的低平的地勢與密布的水源易於形成合適的稻田。而發達的稻作農業為手工業提供了經濟基礎,也為先民營建古城提供了物質條件。良渚文化時期,普遍栽培水稻。經鑒定屬於人工栽培稻,有秈稻和粳稻。

南酸棗核

卞家山遺址出土良渚博物院收藏

野生酸棗原產於我國。

桃核

卞家山遺址出土良渚博物院收藏

桃原產於我國。約公元2世紀傳入印度,梵文中稱桃為CINANI(「秦地持來」,秦地即中國),這個名稱到現在還在使用。桃從印度又傳入波斯,再傳到歐洲大陸,15世紀時傳入英國。

螺螄殼

卞家山遺址出土良渚博物院收藏

長在江南,小時候就知道清明螺螄賽肥鵝。再一想到老爸炒的醬爆螺螄、上湯螺螄,都會留下口水。看著這些4000多年前的螺螄殼和現在也沒有什麼不同嘛!

石刀

廟前T401G1:1良渚博物院收藏

石鏃

廟前T3表:1良渚博物院收藏

骨錐

廟前T4B:15良渚博物院收藏為鑽孔工具。

網墜

徑山鎮潘板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望過去,好像一大陀干大便。

在捕魚時結在網的下端,使網下沉。表面均打磨光平,中間一般設一橫向凹槽,兩端各有一個豎向凹槽,這類網墜稱為雙縊形網墜,凹槽也稱繩槽,用於把網墜固定在網上。

帶切割痕玉料

1973年瑤山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工主要藉助片鋸和線鋸進行開料與制坯,片鋸即硬性的片狀工具;線鋸為柔性的線狀物。

良渚博物院

玉琮半成品

1978年吳家埠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良渚文化中發達的玉器生產不可能是小規模的家庭製作,從尋找、開採玉石,從遠處運回,產品數量要求有大量勞力的作坊。技藝精湛的工匠一定長期從事生產,而大量的工匠反過來需要更多的大眾供養。

神人紋半片玉琮

1990年瓶窯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從殘損琮體,可以清楚觀察內側未經打磨的管鑽孔痕,為了解玉琮製作工序和管鑽的具體細節提供難得機會。

射孔保留管鑽旋痕和台痕,兩端鑽孔稍有歪斜,上下孔壁斜度有明顯差別,管鑽旋痕近似平行。

玉芯

1978年吳家埠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鑽孔主要採用管鑽,即用空心的鑽具,如竹管、骨管等帶動解玉砂對玉器進行鑽孔。鑽孔的兩側通常會留下細密的螺旋紋。

神人紋玉琮式管

1987年瑤山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根據豎截面的形態,把近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稱之為「管」。這種玉琮,從出土情況看,皆為組佩之組件。

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總體從具象向抽象化發展。但神人獸面紋的分布地域與良渚文化範圍吻合,貫穿良渚文化始終;這一母題不僅在玉器上被大量表現,也見於其他材質的載體和象牙器、漆器、陶器等;其組合表現變化多樣,但是萬變卻又不離其宗。

玉琮

1986年反山M23:163良渚博物院收藏

良渚文化玉器的刻紋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淺浮雕結合陰線刻劃,這是最盛行的方法;第二種是純粹的陰線刻劃,線條纖細淺顯;第三種是透雕結合陰線刻劃的鏤雕。淺浮雕可通過研磨減地的手段獲得,透雕是鈷孔結合線切割完成的。陰線刻劃的工具有說是鯊魚牙齒(有出土,良渚博物院有收藏),有主張是燧石,也有人認為是天然金剛石。

神人獸面紋玉琮

1987年瑤山M7:34良渚博物院收藏

此琮上的人面較為寫實,眼睛呈飽滿的杏仁形,眼珠較大,鼻部刻划出鼻翼。

神人獸面紋玉三叉形器

1987年瑤山M7:26良渚博物院

玉三叉形器因器物上端有並列三叉而得名,中間的一叉有上下貫通的穿孔,是插嵌於某物之上的玉件。中叉上方往往有玉管配伍,它僅見於高等級男性貴族墓葬,而且恆定地出現在頭部位置。

神人紋玉方錐形器

1987年瑤山遺址發掘M7:23良渚博物院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的物質成就,它不僅是體現聚落規模和等級的標識,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載體,更是社會信仰和精神領域的主要反映。

神人獸面紋玉冠狀器

1987年瑤山M2:1良渚博物院

這個神徽與神崇拜有關密切關聯。說法很多,有半人半獸說:一個整體的半人半獸的神徽形象,無論從例上,還是雕刻層次上,都表現出全形的人神與獸臉對這一弓形羽冠的共用。隱現的神靈的頭部的特化表現形式,而並非是某種特定的動物。神所展示給大眾的,只是這威嚴和恐怖的面孔。有神人騎獸說:表達的是一個頭戴羽冠的神人騎在一個獸身上的形象。獸面紋下端陰刻的蹲踞狀和趾爪,不是神人的下肢,而是動物的上肢。獸呈蹲伏的狀態,上肢兩腿並擾。

這個圖象到底是什麼?《說文》靈字條下釋巫為「以玉事神」,或許良渚文化中這些制玉用玉的特殊社群,正是「以玉事神」的最早的巫師。

這種玉器是梳子的背部,上古時人們有頭上插梳之俗。梳背頂端的曲線呈介字形,正與神徽之羽冠上緣的曲線相合。良渚文化之有權勢者插著帶神徽的玉背梳,等於明確宣布自己是通靈的事神之人。

獸面紋玉墴

1986年反山M23:67良渚博物院

作為女性標識的璜,在良渚文化時期的使用非常短暫,到了中晚期就基本不見了。這說明良渚社會向男權居本位的轉變,也反映社會中男性已經完全發揮著維繫社會穩定和凝聚力的作用。

神人紋玉琮式管

1987年瑤山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管串

1991年匯觀山採集良渚博物院

玉器既可以滿足一般意義上的視覺美感,又可以顯示身份;既可以象徵權力,又可以作為溝通天人、「天合德」的靈物。早在原始社會,玉器已成為在精神領域中舉足輕重,而在生產實踐中作用不太大的一個特殊的器類。

玉鐲

1990年安溪下溪羊尾巴山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鐲

瓶窯鎮南山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卯孔端飾

1986年反山M14:141良渚博物院收藏

端飾是各種組裝件的端部玉件,有卯孔、榫頭的裝置。絕大多數的端飾的本體應該是各類權杖。

獸面紋玉墜飾

1987年瑤山M7:56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帶鉤

1987年瑤山M7:53良渚博物院收藏

良渚文化玉帶鉤的型制基本一致,整體呈方塊狀,系以事先修整好的長方玉塊鑽琢切磨而成。它的一端為穿繩的孔,另一端為勾系的彎鉤,鉤首較長。隨腰帶橫在腰間,鉤首向左,使用者是以右手握鉤,勾掛在繩套上即可。一端拴在鉤孔上,另一端依腰圍大小做成環套,使用時套掛在鉤首上。但帶鉤使用時是鉤首向內,因為它的光潔面和紋飾都是在彎鉤的相反方向,而光潔面和紋飾顯然是出露在外的一面。這樣看來,良渚文化玉帶鉤的用法,與周漢帶鉤存在一定區別,後者是鉤首向外,紋飾都裝飾在彎鉤一側。而前者使用時鉤首向里,向外的是一略呈弓弧的長方形,這樣束帶用鉤但不見鉤,束帶牢實不易脫鉤。

良渚文化的玉料色上可分為兩類:第一種為「南瓜黃」類,玉質較好,製作精美(如上圖);第二種為藍綠色花斑類,相對略遜一色,數量眾多。

玉鼓形大珠

1986年反山M23:24良渚博物院收藏

根據豎截面的形態,弧突的鼓形、圓形稱之為「珠」,有貫穿孔。

帶隧孔牙形玉飾

1986年反山M17:33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玦

良渚博物院收藏

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

球形隧孔玉珠

1987年瑤山M7:78良渚博物院

斜邊玉璧

後楊村M4:60良渚博物院收藏

墓室內成堆疊放的玉壁可能是象徵財富的意義,有別於其他刻紋玉器的功能。

龍首紋玉鐲

1987年瑤山M1:30良渚博物院

龍首紋是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出現的紋飾題材之一,後來被神人獸面紋取代。主要見於早中期的環、鐲、璜、錐形器等玉器的外緣。

外壁減地淺浮雕方式雕琢四組順向環鐲外壁的龍首飾,出土時高出墓底約20厘米,原先應該置放在葬具蓋上。

玉瑗

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瑗為一種臂飾,中心孔徑大於邊寬的圓玉。

玉冠狀器

1986年反山M23:36良渚博物院收藏

良渚文化玉器被數千年的歲月改變了色彩,但精神寄託與物質追求雜糅的神聖和精緻卻從未改變。

玉鉞冠飾、玉鉞、玉鉞端飾

1986年反山M14良渚博物院

鉞代表擁有殺伐之權。《禮記·王制》:「賜用鉞,然後殺。

在玉鉞器身和木柄上打孔,再用繩子穿孔縛牢。困難在於木柄上部既要挖出容納刃體末端的槽口,又要穿孔,故容易開裂,是一個薄弱環節。冠飾和端飾都只是裝飾,上圖這樣的玉鉞只在極少數權貴墓葬中才有。

良渚博物院

甲骨文及金文的「王」字,是斧鉞的象形,鉞是軍隊指揮權或王權的標誌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祀與戎複雜到需要專人從事這個職業,發展到成為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權力,並且已被從事這職業的人予以控制的時期,進入了具有國家性質的實體。

神人紋玉琮

1987年瑤山M2:23良渚博物院

帶蓋玉柱形器

1987年瑤山M7:8-2良渚博物院收藏

帶蓋玉柱形器蓋正面

1987年瑤山M7:8-1良渚博物院收藏

出土時,蓋體位於柱體的下方。柱體圖像正置,推測原先可能系掛在葬具的一端。

帶蓋玉柱形器

1986年反山M23:8良渚博物院收藏

帶蓋玉柱形器蓋反面

1986年反山M23:9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三叉形器

2009年金花池採集良渚博物院收藏

在良渚文化中軍權尚未高於神權,兩者在社會的位置基本上處於同等地位。在政治上於其文化分布範圍內也還沒有形成處於一尊統治的局面,仍被不同權貴集團統管、分割成分別統治的地域勢力範圍。

玉方錐形器

良渚博物院收藏

錐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較特殊的一類,見於大中小各等級墓葬,跟管、珠一樣是良渚玉器中最普及和最平民化的器類。但玉錐形器的使用仍有很明顯的等級烙印,如琢紋或集束狀的錐形器都只見於等級身份較高的顯貴者墓葬。錐形器一般上端做成錐尖狀,下端一般做成短榫狀,往往有小孔,也有無鑽孔的。

成組錐形器出土時均為奇數有11、9、7、5、3件不等,可能是安插和綁紮固定在冠上。

玉錐形器

1986年反山M23:135良渚博物院

玉錐形器

1986年反山M23:63良渚博物院收藏

神人獸面紋玉方錐形器

1987年瑤山M2:8-2良渚博物院

玉D形飾

1986年反山M23:14-17良渚博物院

出土時玉D形飾呈環周狀位於墓主頭端上方,半圓朝下,背面的凹弧面有1-2對縫綴的隧孔,隧孔方式兩兩成組。猜測應縫綴在質地柔軟的皮革或織物上,應該是墓主頭端佩戴冠的縫綴玉件。

成組的半圓形紋飾僅見於反山、瑤山兩地,是地位極高的權貴所獨佔的器種。

玉鳥

1986年反山M14:259良渚博物院收藏

鳥形平展,尖喙短尾,兩翼外張,作振翅奮飛狀。

玉璜

1987年瑤山M6:2良渚博物院收藏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身份。

帶小穿孔玉環

1987年瑤山M1:13良渚博物院收藏

玉環,中心孔徑等於邊寬的圓玉。

玉璜

廟前第一、二次發掘M30:1良渚博物院

神人獸面紋玉琮

1987年瑤山M2:22良渚博物院

社會權力,常常最能體現在對特定資源的控制和使用上,在良渚文化中,對玉石手工業經濟的控制,即是社會權力的表現,也是社會權力的來源。對玉石資源獲得、製作、使用、分配、直接控制和大量消費,使之成為良渚文化的權力中心。

在一次次的考古中,清晰地勾勒出這個古代文化的壯闊面貌:規模龐大、氣勢恢弘的古城遺迹;溝通天地、人神共舞的神秘祭壇;高高在上、玉器纏身的顯貴墓地;高度發達、分工精細的社會行業;造型各異、紋飾神秘的精緻玉器以及那充滿疑問的刻畫符號。而最後,良渚文化的衰亡可能與當時海平面抬升導致河流下泄不暢有關;也有可能把過多精力投入到非生產性勞動中,影響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削弱了抵禦災難的能力。但這一些都是推論。

這個時代好像過去了?但真的已經過去了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