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为了加速某地落地之需要,最近积极地进行渠道与技术合作方签订 MOU,从今天发生的两件事情更让我清楚地体认:第一,早上在台湾桃园某家跟我合作开发石墨烯自行车轮胎的厂商告诉我,使用 2phr 氧化石墨烯 (含氧率 10% 左右) 取代原先 2phr 的炭黑用在轮胎上,发现可以提升 5 倍的机械强度。我只问他一件事,炭黑不是比石墨烯便宜吗?你怎么不会想说用 1/4 用量的石墨烯 (成本就比炭黑便宜了),只让轮胎机械性能提升 2 倍,这样的性价比也比较让客户可以接受。不过这也说明,石墨烯只要成本合宜,在性能上是绝对有大幅提升的

第二,晚上无锡某位石墨烯同业的老朋友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跟他提了我现在比较像个「资本家」,通过落地找到好的项目来合作,进一步打包成资产包取得更多资源来深化石墨烯技术。讨论到外界普遍认为石墨烯还没有产业化,不是在成本及技术上已经大幅进展了,那究竟还缺少什么元素?我的观察是,市场客户是现成的跑不掉,但他们需要看到更稳定的石墨烯产品才会愿意尝试使用。但反过来说,大部分石墨烯业者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做到量产,或是不清楚消费市场究竟需要何种产品,所以往往存在著空转。这种现象就必须有人出面找出市场需求,更进一步愿意提供资金给有技术的公司购料生产,这些对于资本市场及政府来说,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事,看来石墨烯产业也只有我能推动这项工作。不过,正因为我拥有的信息与项目多,很多社会资本及政府也会找上我合作,我反而比较胜任把「信息转换成商机」的工作吧!


2018-09-07

今天,台湾某家跟我合作石墨烯导电剂项目的厂商跟我说,公司运营资金已经所剩无几了,深切感受到石墨烯企业很难看到曙光。反过来,河北某家以资本操作石墨烯议题见长的上市公司,继上次以「充电宝」炒高股票后 (目前也不见当初要用这个技术发展动力电池的信息了),最近又取得 LED 路灯的订单,而这款路灯根本就是在「散热」方面来操作,真正用到石墨烯技术的不多,更何况我在石墨烯散热涂料的技术比他们更牛。只能说,这个年头有钱就能任性,谁管你是不是有真技术,反正没有技术就用钱砸呀!但这也彰显了石墨烯有技术能力的企业活不长,没技术光会炒概念的,却有大量的资金来割韭菜。如果一直都是这样,这个国家的技术发展真是令人担忧呀!

石墨烯属于新材料产业,这个产业有三高三长 (高难度、高投入、高门槛,长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 的特色,比别的行业要花的资源和精力要更多一些,更不适合新兴企业来进行。看看国外,都是些老牌的企业先解决完「生存」后,才会去打造新材料产业,他们有自己的金牛产业来给新材料产业进行输血,不怕没有足够资金一路玩下去。等到新材料产业能够自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了,才让他们进行独立核算,再给其它更新的新材料产业进行输血,这是个良性的循环。或许有些新材料成功「企业」的案例,仔细观察这类的企业就会发现,他们要么是单项的隐形冠军,对行业有一定的主导权,要么就是有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很多也不是他们原创的,而是从其它核心技术转移和拓展过来的。但要说是「产业」成功,那可就是另一个高度了,因为,材料行业作为中间制造业,决定其市场空间的关键因素往往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生态。由于新材料综合性较强,包含材料研发、材料设备机器、下游应用,只有各个领域通力配合,共同打通产业链,其创造的价值才可能实现产业化

这段时间我大量接触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人,包括:国企需要技术转型的、科研机构成果孵化新创企业需要推广到市场的,也包括政府需要好的项目落地却没钱扶持的,及社会资金没有好项目不敢投钱的,更多的是中小企业有技术却没资金走到最后一哩路的,而这些资源的不对称,正是石墨烯产业化难的因素。举例来说,国企在去产能及环保政策的要求下,没有进行技术升级就会被检讨及淘汰,而银行及政府在「去杠杆」的政策调控下,资金无法像过去大把撒钱般海派,更多的是因为过去共享经济把大量资金吸纳过去,很多社会投资者对于项目回报比较没有信心,导致市场上的资金很难有效地投放在实体企业上。宁波某中科院孵化器领导告诉我,除了孵化转移到渠道遇到个大问题,现在连资金都已经很难筹措,连国家编制内的机构都如此了,私企面临经营环境的严峻可见一斑

加上石墨烯产业布局和研发周期是比较长的,因为它不同于传统产业,很多可借鉴的案例也比较少,所以研发周期自然都要长一些,有学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动辄廿年,像碳纤维就是这样的。但由于石墨烯的前辈-纳米碳管已经发展超过了廿年,所以我认为石墨烯布局和研发该是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对于石墨烯产业我也有几个看法提供给各位作为参考:

1、对于石墨烯产业,新创企业或者中小企业扶持重点依然是「资金」和「加速应用」,让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现在出台的新材料保险和示范应用平台的政策都是为了加速应用而采用的政策,虽然我认为打铁还需要本身强,只有通过市场的考验才能永续经营,但能有效推进这个产业发展的任何政策,我也是乐观其成的。至于资金减税还言之过早,毕竟能生存下去才有盈余去缴税。

2、对于石墨烯产业,打造核心应用技术的任务还是交给有研发实力的民企来进行,因为他们是针对「市场需求」而立项的,也就是知道「为何而战」!高校院所是要成为他们技术创新的支撑,因为民营企业在「市场化」能力上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再加上国家、地方给予支持,那核心技术就能够长期有效地打造起来,再通过打造不同核心技术的企业示范创新中心,让更多民营企业愿意并持续进行核心技术的打造,承接国家核心技术的打造的任务,才能真正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痛点。

3、对于石墨烯产业,高校院所既然要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那我们到底要打造哪些核心技术的方向,及进行这些核心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就应该根据市场导向,整合相关适合的课题组来共同完成,因为他们走在技术和信息的前沿,并有实力和能力进行「基础性」的研究。另外,在相关科研资源的分配上,更应以「产学成果」为主,「发表论文」为辅,这样才能引导课题组多花心思在接地气的项目上,而不是光发些不能实践的梦想题目上。

这样,我们就知道推广产业化的优先顺序了!由于新材料行业具备「多、小、散、慢」的特点,在新材料产业发达的国家,行业技术变革主要依靠中小企业。但在国内,当互联网红利期结束后,投资机构将目光投向新材料,试图去挖掘、培育这个领域的独角兽公司时,却面临行业技术门槛高、回报周期长、核心技术真假难辨等因素,都是让投资机构却步不前的主因。根据统计,在投资机构的投资案例比例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发生在天使轮,但在新材料领域只有 2%。一旦缺少资本的力量,企业没有足够的弹药攻占技术制高点,没有核心技术又无法真正实现产业升级

这是整个石墨烯产业化进程中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我们只能指望政府能出面扭转这种颓势了!不过,我们不是要求政府像新能源汽车或过去的光伏产业给予补贴,而是出面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这点也是现在各地政府都在做的工作,只不过是效果不彰罢了!各地政府都有自己想发展的重点产业,如果通过「市场机制」让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来做牵引,由产学研各方资源针对有附加值的项目做「技术深化」。这样一来,技术一旦开发成功可以面向市场,政府也不需要投入太多扶持成本,就可以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我最近跟国内某 ICT 龙头企业准备推动「石墨烯 +下世代移动装置」这个项目,就是看中这家国企的影响力大,能找来的都是国内各领域的翘楚企业,其中多少涉及利益冲突问题,怎么分工及成果分享,推动起来都是高难度的工作。

但现在不做,以后会后悔!我们正面临国外核心技术不断升级,而我们都还在闭门造车,资源重复投资,甚或迷信外来和尚会念经,不相信高手在民间,这才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痛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