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大尉

馬航失聯事件,近日佔據了各大媒體以及網路平臺的主要位置。一架大型客機在飛行中失去聯繫,必然引起公眾強烈的震驚和關注,而飛機失聯多日仍然未能搜索到確切位置,更會勾起網民強烈的好奇心。各種分析、推測、甚至謠言滿天飛。

熟悉民航的人得知此次馬航事件後,馬上聯想到的就是2009年法航447航班大西洋失蹤事件。兩件事情是有許多共同點,如失蹤的法航空客330客機與失聯馬航波音777均為大型遠程寬體客機,失蹤失聯前均在海面飛行且並未發出求救信號。而最大的相似則是在海面上搜尋事件飛機耗費多時。

很多人質疑,如此高科技的今天,為何搜尋一架失去信號的大型民航客機會如此困難。簡單來說,地面管制員雷達上顯示的飛機位置,是通過機載應答機發射的飛機位置高度等數據信號得到。搜索失蹤飛機位置的方法則是利用該飛機最後發射信號的位置定出大概的搜索位置,再根據飛機遇險時ELT(應急定位發射機)自動發射出的救難信號加以分析。飛機上的飛行數據記錄器(黑匣子)也會持續發射約30天的定位信號以便搜索人員能定其位。

在海面搜索,除非距離陸地很近,否則巨大的搜索區域以及天氣、洋流、海底地形的影響會對搜救行動帶來困難。而黑匣子等設備沉入海底後也會導致信號削弱。如法航447事件的搜索區域有幾千平方公里,導致2009年6月1日失去蹤跡的法航447航班直到數日後才發現第一批飛機殘骸的漂浮物。

在馬航MH370航班蹤跡尚未發現時,公眾已經非常饑渴地想知道事故真相,恐怖襲擊?空中解體?機械故障?機組人為操縱?眾說紛紜,媒體想搶到一手的新聞,網路意見領袖也急於表達自己對事故的看法,並舉出各種歷史事件作為對比。

但許多想法只是想當然,一些和歷史的對比更不能說明問題,如空中失去聯繫的情況,在民航歷史上有很多相似事件,其造成原因卻各不相同。基於歷史的猜測每一種都有可能卻也無法讓人信服。如果對空難事故的調查有所瞭解的話,會明白其非常的嚴謹、嚴肅,就不會信誓旦旦地對事故下各種定論。普通民眾甚至一般業內人士都不具備這種專業知識去輕率下結論。

事故調查就是一個排除的過程,調查人員根據不同的方向進行全面調查,逐一排除各種可能性,最後得出結論。美國的國家地理頻道製作過一個系列節目叫做《空中浩劫》,目前已經播出第十三季。這部比一般商業性美劇還長的系列片裏就記錄了上百次空難的調查還原過程。

舉幾個例子,通過殘骸分佈面積可以看出飛機是在空中解體還是撞擊地面或水面時才解體,如果殘骸稀疏而廣布,可懷疑是空中解體;如集中而呈線性,則撞機前未解體。然後,化驗殘骸遺留的化學痕跡可以判斷是否有爆炸物;收集飛機關鍵位置零部件可以分析出最後的飛行狀況;駕駛艙的手柄位置也可以得出機組操縱信息;甚至在許多空難中,調查人員還會把所有碎片收集起來,在倉庫拼裝還原飛機外形以進行分析或是用真飛機升空進行事故還原。

更重要的是,要從黑匣子—其在航空界裏意味著揭開最終祕密的儀器,調取分析關鍵數據。從法航不惜花費兩年半和數千萬歐元也要打撈出黑匣子就能看出其重要性,最終法航447事故也是通過分析黑匣子以及駕駛艙錄音得到的最終關鍵證據。

在沒有找到確切證據前,任何懷疑都是可能的,任何結論都是沒有依據的。調查是一個科學而系統的過程。很多民眾急於瞭解真相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若是強迫馬航在某個期限內給出答案也是不現實的。某種意義上,馬航和事故飛機波音777的製造商波音公司應該比民眾更渴望知道事件的真相。據報道,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NTSB)也開始介入調查。NTSB是空難調查的行家,歷史上,其介入調查的大型空難只有很少幾例事故沒有得出結論。這個時候公眾能做的只能是耐心等待。當然,確實也存在沒有得出結論的先例。

空難調查對於提高民航整體的安全水平起到的作用再怎麼拔高也不為過。許多空難的發生讓飛機製造商對飛機的設計進行改進,修訂民航運行法規,提升機組訓練的理念。機上滅火系統的改進、空中交通管理體系的建立、空域劃分以及防撞的管理,機組資源管理(CRM)概念的引入等,這些都是在事故發生以及調查後得到的寶貴財富。

正因如此,飛機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隨著航空業的發展,民航只會更加安全。

作者系民航飛行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