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上传了两张照片,看不到第三张,从题主上传的第一张图片,93岁慈祥的老奶奶,拍摄是好的,题主想表达的可能是特写和老奶奶脸上的皱纹,但是我感觉这种方法不是太合理,首先从构图上,拍人物特写如果基本上是一个头像会很别扭,而且背景虽然虚化,但是还能看到有一位老人在那。建议拍摄半身照,让老人主体体现出来,让人们看到老人手中正在做什么,如果是在吃饭那就别拍了,在做针线活还是可以拍上的,另外后面的老人如果也在忙著可以用小光圈拍摄,一同收入到照片中。

第二张 这个题材不建议使用黑白色彩,拍照时候正好是有路人经过,但是整个人已经模糊,占整个画面85%了,后面的女士眼神在看前方,没有正面对镜头,不知道是题主就想拍这个风格还是正好凑巧拍摄的,一般我要拍到这种照片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删除。

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第一张,起码题主表达了思想。全民摄影不会影响发展和创作,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就好比你拍摄的第一张,你会拍大人头像,而我却会选择半身照,这就是在创作中需要实践来积累经验,拍照时候可以不断的转换角度和拍摄方法,回来整理时候就会想到当时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是对的。

手机摄影的升级确实带来了多人参与摄影的行列,然而他们更多的只是拍照,我们是创作。拍照和创作是有区别的,创作时当你在按下快门那一刻你需要完成对相机的调整,考虑到环境的因素,而拍照我就是不断的按快门,我只要感觉好看就行了,我不管啥比例,不管周围有没有多余的物体。

只要做好自己,按自己的想法去拍摄,就不会那么的困难,不要有压力,也不能没有压力,所谓压力其实就是自己制定的目标,只有完成自己才会满意。


本人自由摄影师,擅长手机摄影,曾获得2017美国国家地理摄影赛中国区,手机组优秀奖。瀚图、视界、米拍等APP都有做过专访报道。

总体来说,我认为更简单了。但不能简单的下定论。

1、摄影设备的普及,可以让更多的人记录影像

全民摄影时期,人人都在创作出大量的照片。

2、手机摄影能力的提升,为创作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手机摄影能力提升得很快,加上小巧灵活,非常受街拍人士的欢迎,自己也认识很多街拍达人。有人手机80万次快门,记录城市变化。

3、照片的整理和保存,是很重要的问题

有很多人,一直在用手机拍摄,然后选几张发朋友圈,从来也不仔细整理,空间不够就删掉。删掉了的照片,就等于没了,没拍。前面说的获得好作品更容易了,没有意义了,因为作品没了。

好照片不能是看了一次,然后靠回忆说好,好照片应该一直保存著。

4、对好作品的识别

既然问题说,是不是拍出好作品更容易了,那么关键的点在于,什么叫做「好作品」。每个人觉得好的定义不同,每个评委老师的口味也不尽相同。

自己认为好的,不一定受到公众的认可。拍了很多照片,可能里面真正有价值的,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所以如何识别好作品,需要大量的培养。

懂得识别好的作品,然后懂得发布,懂得让更多的受众欣赏并且认同,这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5、中国式摄影

中国人口众多,设备的普及涌现出大量的爱好者和所谓摄影师,然而很多人都是一窝蜂一起组团出去拍摄,同一个场景,一群人对著拍,然后每个人都是咔咔咔的连拍,造成大量的同质化作品。如果全民摄影带来大量重复影像,其实意义也不大。

6、摄影师与爱好者

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区别,不仅仅是拍摄的那一瞬间。当然,拍摄的瞬间非常重要。

摄影师更懂得识别好坏照片,更懂得如何发布,更懂得如何使用照片来影响公众,向公众表达自己。

举个例子

本人的一张手机作品《家园重建》

重庆出差期间,因为有重要的会议,所以不方便带相机,预计也没有时间去拍照。

但后来在会议结束后,订好票等飞机的几个小时时间,我赶紧带上手机去街拍。没有计划,结果进入了十八梯,正在老城改造。于是手机几乎一路小跑的街拍。

最后这张记录老街区改造的照片,入选《大众摄影》杂志双周赛「变迁」。比赛是不限设备的比赛,相机和手机同等竞争。

如果不是手机拍摄能力提高、设备普及,可能就没法获得这张照片。


关于好作品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副文艺作品,只能通过评判,来决定它的好坏。然而在文艺界很多作品是在作者去世之后才成名的。也就是说作者在当时是不被认可,或者创作理念较为新潮,不被主流社会所承认。

全民摄影是指摄影热情的提高及数码摄影器材的普及,摄影门槛儿降低,使得民众参与度增加。摄影人群基数的提升,使得拍出好作品的概率提高。虽然很多人拍照是很随意,只是普通的记录,并没有专业的摄影学习。然而很多大师就是从平民中产生的。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现在很多全民摄影的作品,在几十年后,都有可能成为记录历史时代的印证。

对于题主的三张照片发表一下我个人的意见。

1、老奶奶的照片。这张照片像是在麻将馆中拍摄的。老奶奶的面部岁月痕迹刻画的很明显,然而背景人物的出现显得整张照片不知所云。

2、街边行人。这张照片的亮点,在那个女人的表情上。女人背了一只挎包,应该是在等人或者车。眼睛由于看向左侧,对于观者来说,显得怪异。镜头前有物体经过,产生了模糊前影效果。

3、伸向钥匙的手。照片利用光影拍的有灵异效果,但钥匙交待不清,如果没有文字说明,看不出这是伸向钥匙的手。

三张照片都算是人文题材。二、三都有灵异效果。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好的人文照片。人文摄影是处于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故弄玄虚。可以戏剧化,超现实化,然而,必须要让人看懂你所表达的内容,建议去学习吴家林的摄影理念。

附上三张吴家林作品:


看了您的作品,技术上倒是没什么问题,只是不会让人印象深刻。

厂家的技术进步在摄影上既会让拍出好的作品更简单,也会让脱颖而出增加难度。可以说,这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

首先,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拍摄出好的作品更加简单。摄影家郑鸣有一次看到公园里有个几岁的小女孩用手机就轻轻松松地拍到了花卉,感慨良多。他感到,技术的进步让一个小小的孩子随手就能拍出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才掌握的彩色摄影技术。

但是,技术的进步也造成了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加入了进来,形成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学习过经济学的应该会明白,如果某个物件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那么,它的价格就会下降。照片也遵循这个道理,如果某类照片太容易创作了,读者对这类照片也就没什么期待了,您脱颖而出的可能性也就会小很多了。不信您翻开一本20年前的全国性影展的获奖作品集,尤其是艺术类作品,用现在的技术拍起来是不是大部分都不复杂呢?

所以,技术的进步让更多人接触到了摄影,降低了技术门槛,但是,提高了拍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门槛。


全民摄影时代,要创作出好作品,我认为更加难了。全民摄影的到来,让全民的审美意识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相应的在欣赏水平上也有了提高。从而对创作者的创作要求也有了提高,比如在内容、色彩、构图等方面都会有体现。

摄影属于艺术范畴,欣赏的主观意识性比较强,作品的好与差,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有不同的主观判断,学文科的人理解不一样,学理科的人理解一不一样。同一个人对风景作品的欣赏结果与对人文作品的欣赏结果又不一样。从而也给创作者想创作一幅好作品增加了难度。问题描述中的三幅作品,我喜欢第一幅作品,用单色特写的方式,著重表现老人面部,白发、深而秘的皱纹,专注的眼神以及耳环等,深刻地表现出了老人和善、爱美、幸福、长寿、热爱生活等内涵。


先说一个大道理,摄影做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它的一切活动是在尝试中不断进行,一切又都在进行中不断尝试。它没有任何审美的法则,没有终极目标,有的只是不断的创新和实验。所以,我们在总结西方现代艺术的总特征时就是仨字-「实验性」。说白了,意思就是:「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你不能证明如此这般就会很精彩、很正确、很成功,也不能证明不如此这般就一定很糟糕、很失败、很错误。这个还是以梵高为例,他是20世纪后期印象派画家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当今的博物馆收藏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家都知道他生前仅卖出一件作品《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卖了400法郎,但是他的作品现在几乎每幅都是天价。下面这幅是《雏菊与罂粟花》,2014年11月5日在纽约苏富比以5500万美金落槌,6176.5万美元折合约377445915元人民币成交,买家为来自中国的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生前几乎没人能看上梵高的画,但是现在谁敢说他生前很失败。梵高的作品就证明了艺术是一个尝试的过程。

再说摄影作品,下面是纽约佳士得拍卖的一张摄影作品以434万美元(约合RMB 2752万元)的天价成交,它的名字是「《莱茵河2》(Rhein II)」。这张摄影作品由德国著名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于1999年拍摄,描绘的是一条完全没有轮廓的小路、草地、河流,以及灰色的天空。每次我拿这张作品举例的时候,基本上在座的人都会说「这照片我也能拍出来」,卖这么多钱,就是因为艺术没有标准答案。

说到这里,回答题主的问题,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不存在「简单」或者是「更难」,只存在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尝试。即使一群人去摆拍创作,当时的条件几乎相同,但是我相信拍出的作品同样有好有坏。好作品也是一个人一个标准,一个时代一个看法,从当前现实来看,能卖出钱是一个重要标准,这个就不多说了。

至于题主列举的三张照片,其实要拍好都不难,那个更好就不多说了。


谢邀。我觉得全民摄影和创作拍摄出好作品,群体与个体,是两回事。

要拍出好作品,不管是单反还是手机,我觉得不受全民摄影影响,全民摄影只是一种大众热潮,影响更多的人培养起这种兴趣或者是乐趣。

卡拉OK流行时,人人皆能唱上几句,却不一定能唱得好听或成为歌星,更多的人是自娱自乐。

我觉得全民摄影也是如此,单反个头大和非简易操作使它没有手机拍摄那样遍地都是,手机拍摄能流行,离不开商家的营销宣传,毕竟,不懂摄影的人也能随时随地拍摄,何乐不为。

更多人的拍摄目的只是拍,记录,而不是出好作品,不会更多的去考虑作品的主题、构图、用光、色彩等方面标准,而这些,是一张好作品诞生的前提。

全民摄影不影响个人创作,难的是自己如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有独特的视觉,就是在拍摄的人海中,也能拍出体现自己思想及角度的作品。好作品,无需随波逐流。

题主的三张作品,个人更喜欢第二张,相比其他两张,让我印象更深刻。

喜欢摄影或旅行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梓见拾影记


数码相机的出现,网路的飞速发展,手机摄影功能的升级,让摄影在近十年发展成全民性活动。大家可以轻易的找到摄影教程后期教程,可以看到各种照片分享,可以肆意的表达观点。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摄影作品?点赞的人多就是好作品吗?获奖的就是好作品吗?专业摄影师的照片就是好作品吗?似乎并不全是肯定答案。因为客观的因素太多了。

诚然,我们对好照片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可能纯粹觉得好看,可能觉得技术含量高自己拍不出来,可能内容引起内心共鸣。全民摄影其实是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但对拍摄者来说,当信息量过多的时候,形成个人独特风格变得越来越难,要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越来越难。

我个人觉得,有时候也不要太纠结这个问题。照片其实应该是拍给自己的,不必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当你拍到自己喜欢,对自己有意义,饱含自己情感的照片,对你来说这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好照片。


首先感谢邀请。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除过自娱自乐和一些记录类的照片之外。好作品还是有标准和规范性的,都离不开大众或者是专业的认可。我们摄影界现在的很多现状真的不值得鼓励,可是我们也没有能力何必要去干涉。那需要官方的引导,也只能是在以后的拍摄过程中不断去提高和努力了。这个问题所讲的全民参与和认真创作也是两个概念。所以对于安心创作的认识来讲肯定和全民这种骚动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安于创作就会永远都有创作源泉,永远都有好作品,时间就能证明一切。个人见解,还请交流指正。


回答是更难了!

全民摄影时代,大众性必然取代小众性,过去摄影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岗位安排,现在摄影是一种爱好,是一种兴趣选择。所以要出众,显而易见,是难了。

全民摄影时代,装备平民化替代了专业化,过去对专业摄影人来说,精良的装备是人无我有,现在数码时代,一部手机可以取代长枪短炮,随手都有产生大片的机会,精采瞬间捕捉机率提升,这对专业摄影人构成不小的压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