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有些經濟學家們非常膚淺,說因為你中國以前是計劃經濟,沒有私有產權保護,因此你中國沒有實現工業化。他們從而就認為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隻需要恢復私有產權和市場經濟,政府全面退出,放棄一切產業政策,工業化就能自動實現了。問題是這麼簡單嗎?簡單採納市場經濟和私有產權不就是回到清朝和民國的狀態嗎,那時候為什麼沒有能力開啟工業化?

那麼他們可能說因為清朝是封建專制,它不是包容性的民主制,因此只靠清朝的土地私有產權和市場經濟無法開啟工業化。那麼孫中山搞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比英國光榮革命還要徹底,光榮革命只是限制皇室的權力,孫中山把它全部都推翻了,那應該可以在清朝的私有制基礎上引爆工業革命了吧?但是卻沒有呀。菲律賓和巴基斯坦都有民主自由的市場經濟和英美法律體系,工業化了嗎?

這些經濟學家們可能說中華民國歷史還不夠長,如果讓蔣介石繼續掌控中國,可能早晚就會引爆一場工業革命,就像他去臺灣以後的情形一樣。不會的。運氣好的話,大陸在蔣介石治下最多就是變成一個中等拉美國家那樣的貧富懸殊的缺乏自主工業能力的國家,而且因為缺乏自然資源,肯定比一般拉美國家貧窮,絕對不會有中國今天這樣的經濟騰飛和製造業崛起。

事實上蔣介石到了臺灣以後徹底反省了他在大陸犯的錯誤,學習共產黨搞了土地改革,而且用大陸帶去的大量黃金作為後盾發行新幣,阻止了通貨膨脹,又依靠美國提供的技術援助和輕工業品市場,依靠一系列正確的輕工業優先的產業政策,依靠政府協助開闢國內外市場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臺灣才順利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這一點我們後面還會談到)。

其實中國清朝的私有產權保護和市場機制比同時代的歐洲和英國還要好。中國歷史上的農業文明創造了一系列的先進的市場機制,但是都無法引爆一場工業革命。雖然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但根本就沒有能力根除農村的貧窮,沒有能力改變中國農村的落後面貌,雖然上海這樣的十里洋場表面上看來很繁榮,但是這場政治革命根本沒有觸及佔中國人口90%的最底層和最根部,所以它不可能引爆一場工業革命。

所以,考察世界歷史,你會發現僅僅靠私有產權保護和市場經濟,沒法產生現代企業和工業化。工業化不是一個瓦特(蒸汽機發明者)或馬雲就能做出來的,十個瓦特和馬雲也搞不來工業化,它是國家意志的產物,是整個國家依靠集體力量和社會各階層的合力下形成的。市場只是一個手段,只是一隻手,國家和政府是另外一隻手。要兩隻手纔能夠舉起重物,才能創造市場,纔能夠辦工業和教育,才能把人民組織起來,才能把廣大的農民組織動員起來,才能共同致富。而這個組織工作需要強大的國家行政力量,並依靠正確的產業政策和國家發展戰略。

英國恰好是人類近現代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高度組織起來的現代民族國家。這是一個經過與歐洲列強爭霸和百年戰爭而崛起的國家。它通過連綿不斷的戰爭,學會了動員國家資源修建公路運河,學會了管理財政預算,學會了發行政府債券,學會瞭如何通過商業和貿易來培育製造業和軍工業,學會了利用全球貿易和在海外市場傾銷製造品所獲得的利潤與稅收來支付戰爭,學會了製造業與軍工業的軍民融合,學會了興建學府來鼓勵研究火炮和航海技術,學會了重商主義的發展戰略下的炮艦外交和全球殖民,學會瞭如何鼓勵商人去組織農民利用剩餘勞動時間在工場手工業從事手工產品的大量製作和出口。

英國畫家德盧戴爾布格筆下的工業革命:山區小鎮的煉鐵廠飛濺的火花照亮了夜空 圖/財新網

一句話,英國通過戰爭學會了掌控全球貿易,又通過貿易學會了扶持面向全球市場的製造業和工商金融業,再通過製造業和工商金融業學會了堅船利炮下的全球殖民和統治。它做到了戰爭-貿易、國家-市場的正循環,並由此導致了「製造-出口-再製造」的工業革命。

正如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CEO、商人和軍官科恩(Jan Pieterszoon Coen)為爭取荷蘭對亞洲貿易的壟斷權向皇室指出的那樣:「我們無法不用戰爭來進行貿易,也無法不用貿易來支付戰爭。」作為荷蘭帝國的最好的學生和模仿者,大英帝國也是通過戰爭-貿易的良性循環,學會瞭如何利用一系列產業政策和大型壟斷企業(包括東印度公司)來幫助國內製造業出口,和支持商人集團去開闢和壟斷全球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地。如果沒有一個由國家力量組織的工商市場機制和全民大生產運動,一個國家力量支撐的海軍來精心創造和培育世界紡織品市場和棉花供應鏈,英國工業革命不可能發生。

工業革命的本質是實行規模化大生產,而規模化大生產需要規模化市場的支撐才能盈利和變得有意義。沒有國家這個最高行政機構的出現來主導大英帝國的一系列產業政策、全球市場開拓和殖民貿易網路的建立,英國工業革命是不可能發生的。

因此,哈佛大學歷史學家斯文·貝克爾特(Sven Beckert)纔在分析英國工業革命時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政權使其有能力在經濟、法律、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和軍事方面所向披靡、穿透它所想波及的領地,英國的工業化簡直就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摘自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英國工業革命不是政治制度創新的產物,不是光榮革命和君主立憲的產物。相反,英國歷史上的一系列制度變革都是以「戰爭-貿易」模式推進工業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英國光榮革命前後的私有產權保護力度並沒有因為君主立憲而有任何明顯變化,其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海外殖民主義與奴隸販賣活動反而在光榮革命以後變本加厲了。因此剛才提到的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斯文·貝克爾特才特別還指出: 「當年的大英帝國,作為第一個開啟工業化的國家,並非是一個後來人們所描繪的自由、開明和廉政的國家。相反,它是一個軍事開銷龐大的、總是處於戰爭狀態的、奉行干涉政策的、高稅收的、債臺高築的、極端貿易保護主義的官僚集團和強權國家。它也絕對不是一個民主的國家。」 (參見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制度是內生的,是工業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除了具備國家意志(意願)和國家能力來推動工業化以外,引爆工業革命還需要一系列的正確的產業政策來自下而上地推進和實施製造業振興與發展。這個發展有一個規律,所有按照這個規律來發展經濟的其它歐洲列強,都如法炮(復)制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成為發達國家。『』

我現在把工業革命的規律(模式)簡單描述一下。所有成功工業化的國家,包括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基本上都符合這種發展模式。這個模式大致可分為五個發展階段,而每一個階段的出現和向下一個階段的升級都需要政府(國家力量)的介入和強力推動:

一、原始工業化階段。這是一個逃離原始農業社會的馬爾薩斯陷阱的階段,也叫做原始工業化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就是一大批以遠距離貿易為目的而從事生產的鄉村企業或城市作坊手工業,在全國各地湧現,漫山遍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個鄉鎮企業繁榮的出現是由國家力量主導的世界貿易來推動的,是通過那些靠全球貿易大發橫財的商人集團在政府的重商主義指導下去扶持和資助的。

如果考察英國工業革命前300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在亞當·斯密寫《國富論》之前的兩三百年間,英國鄉鎮企業全面繁榮,而且歷代的皇室政府,不管如何改朝換代,不管怎麼把前任國王送上斷頭臺,為了贏得與歐洲列強爭霸的戰爭,為了富國強軍,都一直延續了重商主義發展戰略並以此來扶持商業和民間製造業,為它們開拓全球市場,為它們贏得對其它歐洲國家的貿易競爭。他們都受到皇家海軍的保護。政府還專門給予一些大型企業豁免特權,比如對外軍事戰爭權和貿易壟斷權。

像英國東印度公司一樣,在海外代表皇室的利益。各種各樣的政府力量和民間力量都一起支持本國鄉鎮企業,幫它們提供出口市場,贏得對其它歐洲國家鄉鎮企業的全球競爭。比如英國政府主導和壟斷的大西洋三角貿易,就是靠把英國鄉鎮企業生產的紡織品運到非洲去交換奴隸,再把奴隸販賣到美洲去換取歐洲所需要的蔗糖和其它香料。英國政府主導的鄉鎮企業繁榮很快就擊垮了低地國家和愛爾蘭等國靠自由市場主導的鄉鎮企業。英國同時還通過對亞洲的三角貿易,把鄉鎮企業的產品買到印度去換取鴉片,再把鴉片販賣到中國以換取歐洲市場最值錢的茶葉、陶瓷和絲綢。英國還大量剽竊和偷取中國的種茶、燒陶、紡絲和養蠶技術,在歐洲販賣號稱中國原裝進口的假冒偽劣產品而大發橫財。

東印度公司商船正在中國裝運茶葉 圖/新浪博客

鴉片貿易不僅使得英國取得了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同時也使其獲得了對印度更大規模的順差。沒有這些盈餘,英國不可能保持西方主要消費者和融資人的地位,而整個大西洋經濟的成長將大幅度地減緩。這個重商主義的以戰養商的發展戰略和原始工業化過程,在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之前就在英國持續繁榮了200-300年,絲毫沒有因光榮革命或君主立憲而改變。這個階段刺激了勞動分工和農村勞動大軍的培育,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同時發育了英國國內外的通商和銷售網路,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打下了雄厚的市場基礎。在這期間,英國政府還主導修建了比肩荷蘭王國的全國運河與公路網路,大大降低了貿易成本。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依靠發育良好的國內外市場條件和全球銷售運輸網路來引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徵就是發明機器以規模化大生產的方式向全球傾銷輕工產品,尤其是紡織品。如果沒有一個發育良好的全球紡織品市場和棉花原材料供應鏈,這個工業革命不可能發生。這場革命形成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大工廠,把農民還有婦女和小孩吸引到工廠和城裡,為他們提供住的、喫的,讓他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來大量生產輕工業品,然後由大商人源源不斷地賣到全世界,然後再將原材料源源不斷從殖民地掠奪回來。

要是沒有這樣一個貿易循環系統,不可能支撐當時的技術發明和機器大生產,工業革命也就是不可能的。沒有銷售網路和巨大世界市場,你給農民現代化大機器,即便是免費提供的,他們願意用嗎?生產出來的產品哪裡賣啊?原材料又從哪裡及時獲取?物流如何保障?印度、中國、非洲、美洲都離英國萬裏迢迢,一路上都是海盜出沒,地方黑社會勢力猖獗,如何去哪裡出賣產品和交換原材料?

蒸汽機發明者瓦特的生意合夥人,英國著名生產商波爾屯(Matthew Boulton,1728-1809)給瓦特的回信中寫道:「如果僅為3個區縣生產你的引擎,太不值得;但如果是為全世界生產你的引擎,那才叫值得。」但是這個全球市場是從哪裡來的?絕不是瓦特自己可能創造的。所以說工業化不是隻靠私有產權保護和新技術發明,而更是要靠規模化市場和規模化運輸網路,靠穩定的政治環境和便利的基礎設施。而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公共品,它的三大基石是政治穩定、社會信任和基礎設施。它需要國家力量去創造和開闢。這正是市場原教旨主義失敗和碰壁的地方。

三、工業「三位一體」繁榮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產生了對物流運輸的巨大需求。巨大的物流需求使得原來依靠自然力量(風力-水力、人力、畜牧力)推動的生產方式和依靠原始交通條件(馬路和運河)從事貿易的交換方式變得遠遠不夠用,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瓶頸。於是就刺激了民間對新型能源(煤炭)、動力系統(蒸汽機)、交通基礎設施(鐵路)的巨大需求和技術創新激勵,這就產生了「能源-動力-基礎設施」工業三位一體的建設高潮。

政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成為對全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倡導者、捐助者、投資者、協調者。比如美國聯邦政府利用極其優惠的土地政策、經營特許和高額壟斷利潤為誘餌,誘惑大型私人企業進軍鐵路建設部門,創造了美國十九世紀中期和下半期的鐵路大繁榮,使得美國一舉在基礎設施升級方面趕上和超越了英國。日本也是在二十世紀早期通過對全國原始鐵路企業的國有化改造,政府出巨資搞技術引進、投資和建設,一舉使得日本的鐵路運輸系統實現了全國聯網和電氣化。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工業三位一體的繁榮,需要對機器本身還有很多種工業產品和原材料實現量化生產。這就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要大量地建鐵路、發動機、開採各種煤礦和金屬礦來維持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規模化大生產,就必須採用規模化方式來生產機器和一切生產工具,而不只能像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那樣靠手工或進口的機器來規模化生產消費品。因此,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徵就是對所有生產資料、中間產品和生產工具的規模化大生產,包括鋼鐵、煤炭、鐵路、機器、通訊設施、輪船、汽車等等運輸工具。這也使得採用新技術和量化生產方式來生產這些重工業產品有利可圖。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一系列工業新技術的大爆發。

每一個國家一旦引爆第二次工業革命,都立刻進入一個新技術大爆發時代,不管他們以前是如何模仿和引進英國先進紡織和鐵路技術的,因為重工業的產業鏈特別漫長,零部件和生產環節非常多且複雜,產品多樣化特別高,創新機會也就特別多,對本土國情又特別依賴,而且全部重工業體系如果完全依靠進口會十分昂貴,因此一定會刺激創新發明。這是為什麼法國、德國、美國、日本、還有目前的中國都是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才開始逐步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並大量湧現出自己的創新發明的。而這個階段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階段,因為農業不可能是一開始就現代化(機械化)的,而是要等到一個國家能夠規模化生產機器和生產工具的時代。

比如農業技術在美國長期落後,直到美國快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即1920年,農業人口仍然佔總人口的50%。只有等到資本變得廉價(也就是能夠規模化生產所有農業機械和其它生產工具),人力變得昂貴,一個國家纔能夠全面開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因為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資本,現代農業是資本密集型的。換句話說,因為現代農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必須能給農民提供非常廉價的化肥、機械產品和生物栽培科學知識,要不然農業不可能現代化。可以說所有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都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後半期,才開始實現農業現代化,而我們當年在1960年代就想要搞農業現代化,那是不可能的,必然是虧大本的,撐不起的。

那個農業現代化把工業化的順序搞錯了。我們目前正在推廣的農業現代化就順理成章了,因為我國已經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下半場,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就能夠量化生產器械設備,所有農業機器都搞成了白菜價。

五、福利社會階段。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以後,一個經濟體就完成了一個良性的自我反饋迴路,不僅終端消費品和輕工產品能量化生產,連中間產品和生產工具以及重型機械都能量化生產,即進入了用機器生產機器的資本密集型時代。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勞動生產力大大躍進,人類社會就有條件進入第五個階段,即全面福利社會階段。

福利社會階段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福利,比如免費教育、免費醫療、社會安全網、退休和失業保險的全覆蓋,等等。還有政治福利,比如各種各樣的天賦人權,包括對勞動力低下者甚至監獄囚犯的各種優厚待遇和人格尊重。人權這個東西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都只是喊口號,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比如美國是在1940年代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才開始由社會力量來推動各種政治福利的,包括婦女、兒童和黑人的各種基本人權,同性戀、殘疾人、甚至犯人的人權也得到保護,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在1965年才獲得真正實施。這些都是需要經濟基礎。

比如大家熟知的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宣稱人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享受同等的自由、財產、安全與反抗壓迫的權利。可是它空話連篇,它執行了嗎?這些所謂天賦人權根本就不包括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權利,也長期不包括處於社會底層的白人工人的權利。相反,美國的奴隸制度是在美國人權宣言發表將近一百年以後纔得到正式廢除,而且國家文件層面上的廢除並不等於民間的執行。因此又過了一百年(即二百年之後)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在為爭取黑人的最基本的人權和平等而抗爭,而且因此被白人種族主義者暗殺。

馬丁·路德金悼念會

那些在1776年參與起草美國獨立和人權宣言的國父們,以及他們同時代的歐洲移民,根本沒有把美國印第安人的權利放在眼裡。他們對印第安人土地的大規模掠奪、對印第安人包括婦女和兒童實行有組織的驅趕和種族屠殺。這個活動從哥倫布踏上這邊黑土地開始一直延續了好幾百年,直到美國超越大英帝國成為世界頭號製造業大國的十九世紀末才結束,而在南北戰爭結束以後的三十年間還發生過幾十次針對印第安人的屠殺。而且這些屠殺美國政府一直不承認,到了21世紀的2001年,美國印第安人事務局纔在印第安人壓力下正式公開承認了歷史上對印第安人的有組織的驅趕和戰爭,是屬於種族滅絕和大屠殺。

美國1820年代完成原始工業化,1860年代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1940年代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1960年代爆發了全面的人權和婦女解放運動,1965年才實現普選並全面開啟扶貧運動和對低收入家庭的補貼。這是在美國人權宣言接近二百年之後,在完成他自己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一百年之後,在完成它第二次工業革命二十幾年之後才發生的事情。

美國1994年才通過反暴力侵害婦女法案,2015年通過同性戀婚姻法,而且美國到目前沒有廢除死刑。廢除死刑其實是所有福利國家的標誌,但美國還沒有做到。但是美國現在卻要求那些還沒有開啟原始工業化或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搞民主制和全民選舉。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2015年「衣錦還鄉」訪問非洲時,站在中國修建的大樓裏重點強調非洲的同性戀權利,卻避而不談貧困的非洲人民在歐洲殖民掠奪幾百年之後,仍未在衣食住行產品方面獲得基本製造能力的根本問題。恰好是中國這樣一個在美國政府眼裡有著巨大制度缺陷的國家,在源源不斷為非洲提供這樣的製造能力和發展經濟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受西方新自由主義影響的國內經濟學家和商學院教授們也在不停地跟著美國說中國的制度有問題,卻對這樣一種制度下的偉大崛起和出色履行的非洲發展工作視而不見。

以上五個階段是西方工業化國家走過的模式,所有成功工業化的國家包括日本都走過這些階段,而每一步的提升都要靠國家力量的推動。所以我說工業化是國家意志的產物,靠分散的個體農民,靠幾個倒賣資源的企業家,靠幾個股市投機分子,你有再好的產權保護和技術發明,你有像牛頓這樣的天才,都不可能推動工業化。它一定是整體社會力量和國家意志的產物。

市場機制只是配置資源的一個手段。管理是配置資源的另外一個手段,而且是更高級的手段。優秀的企業靠管理,優秀的國家更是靠管理。沒有高度組織動員起來的政府和堅不可摧的實現工業化的意志,你不可能實現工業化。

作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日本也是不知不覺在國家產業政策推動下按照這五個發展階段走過來的。但是它自己也沒有搞清楚為什麼從明治維新以後就成功了。然後,有些歷史學家就說你看日本成功了,中國沒成功,一定是因為日本有民主自由(他們假裝不知道日本在二戰之前的軍國主義時期就已經工業化了),或者認為日本文化比較先進,日本人不盲從權威,而中國人迷信權威。現在中國崛起了,又有人說是因為中國文化先進,善於學習,不迷信權威。工業化失敗了說你是文化腐朽落後,不會學習,崛起了也把原因歸結為你的文化,善於學習,這樣的觀點都是不對的和可笑的。

一個國家成功工業化的祕訣在哪裡?我提出一個「胚胎髮育」的經濟發展理論。大自然形成一個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需要千萬年,現在我們在實驗室條件下很快就可以人工合成,但是你需要控制溫度、環境和利用催化劑,而且化學合成的順序一定要正確,否則你得不到所需要的化合物。人的胚胎髮育過程也在孃胎裏重複了整個生物億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再到人。但是在子宮這個環境下和一系列催化劑作用下,9個月就可以造人。

人類發現數學知識體系雖然用了幾千年,可今天的小孩在學校用十幾年就可以學會,但是也需要遵循人類數學知識發展的同樣順序,並在學校環境裏與老師催化劑作用下進行強行訓練,從扳指頭數數開始(與我們的祖先一樣),然後通過學習加減法和代數,才能最後學會微積分。沒有學校這個實驗室的條件和老師這樣的催化劑,沒有反覆的家庭作業練習和正確的知識升級順序,你就是牛頓這樣的天才,一生下來就把你放回原始森林的「自由市場」中,即便不餓死你也發明不出數學來,給你一千年也發明不出來。

工業化也是同樣的道理,它有自己的順序和規律,不能違背。你如果還處於原始農業社會,就希望通過引進重工業和現代金融實現工業革命,一定要失敗。歐洲列強通過幾百年的殖民掠奪、國家主導的全球貿易、帝國主義戰爭和帶血的原始積累,才開啟和實現的工業革命,你後發國家希望通過新自由主義的休克療法一步到位,那可能嗎?

作為後發國家你通過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歷史和技術引進可以把自己工業化的時間大大縮短。但是你不可能在沒有國家扶持和正確產業政策誘導下僅靠農貿自由市場和土地私有產權就實現工業化,就像小孩不可能在原始森林裡自己學會數學一樣。你搞產業政策也不能違揹人類工業化歷史和工業革命的規律,搞跳躍式發展,不通過輕工業革命就開始搞重工業升級,不學會加減法就開始學微積分。重工業產品的量化生產需要巨大的生產規模和研發規模,因此也需要巨大的市場和商業網路纔能夠支撐和盈利。

一個農業國,你連規模化生產小商品的市場條件都不具備,包括產業鏈以及所需要的銷售和運輸網路都沒有建立起來,你怎麼搞重工業?你可以用手工製造重型機械的零部件,用人力在泥濘路上運輸巨大的重型機械設備,用人工代替機器實行「規模化」農業生產,你這個系統能夠自負盈虧嗎?具有國際競爭力嗎?產品能夠出口賺取外匯嗎?因此就算你要複製別人的工業革命也是不容易的,你需要採納正確的方法和順序纔能夠複製英國工業革命。

如果複製成功,這也算是你在自身條件產生的工業革命。這也是為什麼我把美國複製英國的工業化也叫工業革命,把中國複製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也叫工業革命,而且只有在成功複製了別人的工業革命以後你纔有機會在下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中領先。當年的美國是如此,日本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小看一個國家複製英國工業革命的意義。事實上中國將會在完成自己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在目前人類正在開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中領先全世界。這一點我等一會如果有機會再來細講。

因此,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的工業化之所以這麼順利地崛起,很快就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全球最具活力和規模的製造業大國,就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依靠國家力量和正確的產業政策走了一條正確的產業升級道路,成功複製了人類歷史上的原始工業化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即輕工業革命),工業三位一體繁榮,並正在完成(複製)第二次工業革命(即重工業革命),和處於開啟農業現代化的階段。

我們之所以順利,因為改革初期我們主動回去補課,補上用手指頭學數數和做加減法的課,在80年代培育了大量的鄉鎮企業,吸收了上億的農村勞動力,讓農民致富,全國城鄉都是小商鋪,胚胎髮育了原始商業交換網路,擴建了原始初級公路和鐵路,降低了交易成本,然後在這個發育良好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纔在80年代末引爆了以勞動密集型大工廠體製為特徵的輕工業革命。

然後再由輕工業創造的巨大市場條件和物流需求,在90年代末引爆了我們的「三位一體」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即能源-電力-通訊-高速公路-高速列車網路建設的繁榮,從而又才引爆了我們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即規模化生產幾乎所有生產工具、橋樑隧道港口和重型機械設備(包括軍事設備和武器)的革命。這場革命是重工業領域實現對冶金、鋼鐵、礦產、大型機械設備、精密儀器、化工材料等的規模化大生產。

換句話說,受到對機械設備、中間產品和交通工具等產品市場快速擴張的刺激,煤炭、鋼鐵、水泥、化纖等生產和技術迎來了高峯。這一時期共有400多萬公里現代公路建成通車,比歷史上美國工業化同期的公路多出50%。

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家的高層政府官員從美國考察回來的時候,對美國佩服得五體投地,說我們不能指望趕上美國,只是修美國的高速公路體系就要花我們上百年乃至千年的時間。

現在中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可能還會更多)建成的高速鐵路,總里程達到1.6萬公里,比全世界其餘地區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半。高速鐵路涉及鋼鐵、冶金、複合材料、機車、新型動力、底盤、制動、電源、穩壓、感測、通訊、電訊、制動控制、信號集成、信號傳輸、安全控制等幾十個科研和工業部門和數百個製造門類,和數以萬計的產品種類,涉及工業和工程質量的整體提高和監管體制以及生產管理的完善,是「中國製造」整體水平急劇上升的標誌。

因此,對高鐵的量化生產涉及對所有零部件和上下游產業鏈的規模化生產,而每個環節的固定資本投入和研發投入都十分巨大,沒有規模化大市場行嗎?沒有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的輕工業基礎和小商品規模化生產能力以及市場、通訊、電力和其它基礎設施網路,行嗎?沒有政府的產業政策行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