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译文]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

[出典] 祖咏 《终南望余雪》

注:

1、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注释: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林表:林梢,林外,林端。

霁色:雨雪停后出现的阳光。

3、译文: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4、 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但却未获官职,遂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自终。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为诗友。诗以山水写景为主,多隐逸趣尚。

5、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6、说到西安大气质量的改善,政法学院大四学生吴伟深有感触。吴伟对记者说「到西安上学快四年了,只有现在才能毫不费力地看见学校对面的终南山」。吴伟是个摄影爱好者,刚上大一的时候,他读到唐诗三百首里吟咏的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便很想拍一张「终南积雪」的照片,可当他爬上教学楼7层看对面的终南山时,他什么也没看到,对面灰蒙蒙一片,近处一些高层建筑物也依稀只见轮廓,电视塔也若隐若现,他非常失望。班里西安本地的同学告诉他,只有等大雨之后才看得见。他指著手里的相机高兴地说「现在好了,站在楼上随时都能看见终南山,我从楼上都能给它照相」。

7、此诗用中国山水画泼墨法写广阔境界的静谧而含动态,紧扣「望」字写所见所感,诗中每句都有一个选择得十分精到的动词:秀(形容词作动词)、浮、明(辉耀)、增。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北岭高出云端,上面的积雪好像飘浮在流动的云端。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余光照亮了林表,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但日暮中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日暮天寒」,树上积雪已开始融化,长安城中今夜该更加寒冷了吧?

8、雪,我爱它什么呢?我想,与其说爱它一种银装素裹、圣洁至极的美丽外表,不如说更爱这种外表所渲染出的另一种内在的空灵、温润意境。古往今来,为雪作唱者,何止千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云云,好是好,但将雪的意境,写得精妙绝伦者,可谓凤毛麟角。「画虎容易画骨难」,因为,意境最难写、最难攀。意境,往往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许多事儿,心感受到了,却莫名与无奈,难以准确地将它倾诉出来,雪,本没有颜色,却偏要写出五颜六色的风致来——雪的意境。

9、洁白美丽、粉妆玉砌的雪啊!飘飘洒洒,纷纷扬扬。

  在唐诗里,我看见了:「于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看见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看见了「花从银阁度,絮绕玉窗飞」;看见了「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看见了「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看见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有「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更是听到了「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何等壮美的意境。透过窗子,悠悠的看,雪静静地落在村庄里,像给淡泊的乡村生活注入了新鲜的墨痕。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何等的孤寂的定格。这个冬天,千鸟无语,雪是大地上唯一的语言。在寒冷中,那个静静地审视雪中的游鱼,静若处子的背影。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是何等的美妙的图画。那形态万千、晶莹透亮的雪花,那幽雅恬静的境界,那壮阔瑰丽冰香,那凉莹莹的抚慰。

  在雪尽情地挥舞著的衣袖中,在雪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人,清纯、洁净、美丽、端庄而素雅。

  心灵在净化,恰如一切都在升华。

10、黄昏的雪,就像一位未老先衰的中年人,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无怪诗人曰:「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原来如果没有冬日的寒林和雪景,冬天的终南山也会失去光彩和浪漫的。

11、爱读唐诗的人说:「语文就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语文就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语文就是『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语文就是『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语文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语文就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语文就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语文就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语文就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语文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爱读宋词的人说:「语文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文就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语文就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语文就是『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语文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文就是『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文就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语文就是『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语文就是『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语文就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2、 古往今来,有多少吟咏四季的诗文,让人难以忘怀,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佳礼物。在诗的形象中,我们可欣赏到那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感受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如春日的百花,散发著馥郁的芳香。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像夏日的繁星,闪烁著夺目的光芒。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似秋日的月光,传递著美好的情感。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同冬日的皑雪,弹奏著和谐的韵律。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