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大愛電視台提供
攝影/大愛電視台提供

“做任何一個行業,一定要常常把自己的心態歸零,如果你心態不歸零的時候,有很多新的東西不會進來。” ──小提琴修復師  陸光朝

    陸光朝是一位專業的調音師,也是台灣極少數的提琴維修師,更擁有捷克的小提琴製造師證書,會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受父親影響很深。

    陸光朝回憶:「我在一個音樂的環境長大,從小音感很好,最有趣的是我的父親,跟朋友聊天時,我不但注意他們講話的態度,而且還很關心每一個人的發音,所以我現在維修的樂器,不只提琴、吉他,還包括了國樂器,只要跟聲音有關的,我都很有興趣 。」

    調音,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技能,陸光朝強調,不是手機App可以做到的,除了具備音感,還要有手感,以鋼琴調音來說,每一部鋼琴音色狀況都不同,有的鬆,有的緊,鬆緊之間的拿捏,就是在於手上的經驗,要非常豐富。

     「有位德國調音師曾說過,鋼琴調音師的養成期要 10 年,我聽到覺得很不可思議,那時我已經調了 6 年,直到第 12 年,我才體會這句話的含意,音感跟手感要搭配成熟, 10 年時間都還不夠。這些年,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會,不管任何一個行業,一定要常常把心態歸零,才能吸收很多新的東西。」

    44歲那年,因緣際會下,陸光朝獨自前往捷克學習小提琴修復工藝。「初到製琴工廠,老闆以為我是可以立刻上工的師傅,過一陣子才知道,我是來拜師學藝的學徒,有意將我打發離開,但我說服老闆讓我試試,經過一連串考驗,雖然過程曲折,最後還是獲得接納。」

    人到中年才開始學習製造跟修復小提琴,起步已晚,一般人大約要三四年學會,陸光朝因為興趣,加上鋼琴調音師的背景,半年之內就拿到了證書。「我發覺,我的運氣算不錯,碰到很好的老師,很好的貴人,對我幫助很大,才可以一路順利的走到今天。」

    小提琴構造精細,每個部位環環相扣,隨便換掉一個零件,位置稍一偏差,密合度不足就會產生雜音,能否持續保有優美音色,修復師傅至關重要。

     陸光朝在業界享有專救疑難雜症的名聲, 2004 年獲聘為國家交響樂團低音提琴維修師,他把琴當成藝術品,細心修復一絲不苟。

    對音樂的喜好、對聲音的敏感,是從小跟著父親耳濡目染培養出來的,父親的往生對陸光朝而言,衝擊非常大,很長一段時間,完全沒有方向感 ,因緣際會下皈依為佛教徒,參與許多社會公益活動,重新找到生活重心。「進入慈濟以後,我發覺到,在這個團體裡,可以讓心靈沉澱,學習到很多東西,也看到很多人品典範,無怨無悔在付出,這都是我學習的對象。」

    從臺東原鄉出發,在臺北安身立命,從調音到修琴,陸光朝的人生跟音樂緊密結合,用父親留給自己的歌唱天賦回饋社會,讓弱勢族群,也能感受溫暖關懷。

本文為「大愛行」授權刊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