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堂江 /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本刊總編輯

新世紀以來,「課程改革」一詞常年盤踞於教育關鍵詞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盡人皆知。但今天,我們把課程改革納入教育家辦學的視域來討論,雖算不得創新,卻大有深意。

教育家辦學,其面之廣、其中之艱,使得大家有「朦朦朧朧雲遮月,隱隱約約霧裡花」之感。《未來教育家》創刊以來,一直在探索教育家辦學的規律,傳播教育家辦學的經驗:介紹正確的辦學理念,介紹優秀的學校文化,介紹先進的信息技術,介紹新時期的家校合作……無疑,這些探索都屬於教育家辦學的範疇,但是,隨著對一些課程改革樣本學校的深度了解,我們逐漸萌生了一個概念——只有課程改革,才是教育家辦學的核心堡壘。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有什麼樣的課程就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課程背後,蘊藏著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方略,蘊含著校長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課程的內涵,體現在學校的課堂、活動、環境、文化……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所學校,只有把一切育人的因素都看作課程,這所學校的教育環節才得以無縫對接、協同實施。縱眼望去,中國教育界首屈一指的學校,都擁有自己獨特、成熟、領先的課程體系。可以說,課程才是一所學校的明星產品,才是學校的金字招牌。

其次,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工程。在一所學校中,教育改革的因素環環相扣、縱橫交錯,往往使人無從下手,而課程改革就是提綱挈領的那塊「敲門磚」。巴蜀小學八十多年的辦學過程中,一直以課程改革為抓手,科學考量,系統設計,循序漸進,帶動了學校管理體制、教師培養、學校文化、評價制度的系列革新,讓學校得以全面發展,持續發展。

課程改革如何做?從這些樣本學校中,我得到了三點啟示。

第一,要從兒童出發,擁有「兒童思維」。巴蜀小學馬宏校長曾向我們介紹二年級傅嘉騏同學的繪本《橋的故事》——從前有一座大橋 / 它喜歡白天,不喜歡晚上 / 有一天晚上,發生了一件趣事:月亮掉河裡了 /大橋變成一個人,把月亮救了上來 / 現在,大橋喜歡每一個白天、每一個晚上。馬校長說,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簡單美好的善良,讓她發現,「兒童思維」應是巴蜀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要和學生的脈搏一起律動。我想,有教育家情懷的校長,就應該深入教學一線,看看學生是如何學的、教師是如何教的,認真研究學校的課程里到底有哪些內容,仔細看看學生的書包里還有哪些東西,彎腰傾聽孩子們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二,課堂教學的根本問題還是學科教學,要充分發揮單學科的育人作用。十多年的新課程改革,我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突破了許多難點,但面臨當下立德樹人的要求還有差距。原因就在於過去的學科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的傳遞,忽視了育人的價值。巴蜀小學開發了《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行動指南》,從指導思想、實施內涵、實施原則、實施路徑等方面設計了十大單學科的邊界內涵、學科價值、核心素養,是啟蒙導航、高屋建瓴之作。

第三,重視認知規律,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教育活動。在孩子的感知中,世界是一個綜合體,不是割裂的、獨立的知識片段。而這種感知,恰恰是正確的,是符合社會認知規律的。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啟了跨學科的不斷研究,找到了「項目學習」這條重要途徑。巴蜀小學通過開展持續的、不同的項目學習,架起了各學科分領域教學之間的橋樑,打破了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之間的壁壘,連接了書本知識和真實社會的通道,激發學生潛能,讓每個孩子獲得自身最大可能的發展。

我們有幸看到,一批像巴蜀小學這樣的樣本學校,既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來落實國家課程改革整體要求,引領學校實踐探索,也在不斷地通過自下而上的現場創新,推動基礎教育思想的逐步豐厚。作為一個有教育情懷的專業媒體,本刊將持續關注,傾力呈現,以饗讀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