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 1.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詞,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於地方分權的制度。 2.漢代開闢的陸上絲綢之路特指由長安向西直通歐洲的商路,而不包括向東的商路。 3.作為重要的產糧區,洞庭湖、鄱陽湖流域是後來出現的,而成都平原早在戰國時期就是「天府之國」了。 4.佛教成為統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後,而不是西漢末年佛教剛開始傳入之時;道教成為統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之後,而不是在其剛開始形成之時。 5.隋朝大運河只能說是「開通」,而不能說是「開鑿」,因為邗溝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鑿出來了。 6.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小農經濟的正常存在以確保國家的賦稅收入,一般會採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但北宋統治者則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7.明朝的「省」並不等同於元朝的「省」,它是指明朝在地方分權後的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地方民政和財政。 8.早期民主啟蒙思想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產物,而不是「西學東漸」的結果。 中國近現代史 1.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只有一個,即《天朝田畝制度》,而不是《資政新篇》。 2.戊戌變法期間頒布的法令中廢除了八股取士,但科舉制則在1905年被廢除。 3.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是資產階級派別內部的政體之爭。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並未結束中國的封建制度,也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5.新三民主義並不等同於三大政策,前者是綱領與目標,後者是方法與手段。1924年至1927年的國民黨並不是單純的資產階級政黨,而是一個代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聯盟的政黨。 6.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但沒有將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7.「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華北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下降到次要矛盾。 8.第四次反「圍剿」時,「左」傾錯誤已經在中國共產黨內佔據統治地位,但由於周恩來、朱德抵制了王明的錯誤指令,才取得了這次鬥爭的勝利。 9.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只是在軍事上、組織上,而在思想上清除「左」的錯誤則是在1942年的延安整風運動上;遵義會議只是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在當時中央負總責的是張聞天而不是毛澤東。 10.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也標誌著「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破產。 11.在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是主戰場,而到了相持階段後,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則是抗戰的主戰場。 12.抗戰期間,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的是「雙減雙交」政策,實行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以及聯合地主階級抗日,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此政策承認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剝削制度,但也限制了封建剝削。 13.抗美援朝屬於民主革命任務,但不屬於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沒收官僚資本兼有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兩種性質。 14.1951年開展的「三反」運動是在國家機關和企業中進行的,對象是國家幹部;而「五反」運動是在私營企業中開展的,對象是不法資本家。 15.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確立的是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集體所有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集體所有制。1949年~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形式的變化趨勢是: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 16.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其中的「和平過渡」既不是指由企業公私合營到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過渡,也不是指由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到高級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而是指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過渡。 17.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開始形成的,正式形成是在黨的十三大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18.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經營管理方式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但並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措施不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 19.「一國兩制」構想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的,卻成功地解決了香港與澳門問題。

世界近現代史

1.世界近代史開始於1500年前後,以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新航路的開闢、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為標誌——誤以為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近代自然科學形成的標誌是牛頓力學體系的形成——誤以為是天文學領域的革命。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雖然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所闡述的太陽中心說也不完全正確。但它引起歐洲思想界和科學界的極大震撼,引發了歐洲科學界以科學態度和全新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釋自然現象的熱潮,所以史學界將它作為歐洲自然科學的開端。而牛頓力學體系則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系統的理論概括,它才是近代自然科學形成的標誌。 3.完成環球航行的是麥哲倫船隊,而非麥哲倫本人,因為他在菲律賓群島的內部衝突中被殺了。 4.熱月政變是法國大革命高潮階段結束的標誌——誤以為是大革命失敗的標誌。 熱月黨人代表的是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執政後只是清除了雅各賓派的一些過於激進的措施,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並沒有喪失。 5.第一部「人權宣言」是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誤以為是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 美國《獨立宣言》頒布在先,最早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法國的《人權宣言》之所以名聲更大,一來是由於法國是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二來是由於它原本的名稱就是《人權宣言》,三是由於它比美國《獨立宣言》更系統、全面;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於法國大革命的巨大影響將它帶到了世界各地。 6.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誤以為是英國1689年《權利法案》。 以法律為標誌的國家權力代替以國王為標誌的貴族特權,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區別於封建社會的重要表現。但由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啟蒙運動剛剛興起,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儘管《權利法案》具有憲法的性質和作用,但它的完整性、系統性等外在形式和反封建內涵與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之間還有較大距離。 而美國1787年憲法,吸收了歐洲啟蒙運動高潮時期思想家們反封建的理論成果,其形式和內容都趨於成熟。 7.工業革命中交通運輸領域的突破首先在美國實現——誤以為是英國。這一領域的第一個發明是1804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的汽船,而不是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遜發明的火車機車。 8.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才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的雙重作用——誤以為資本主義列強殖民擴張的作用在開始時就具有雙重性。 工業革命前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只具有野蠻的掠奪性,並不具有破壞落後地區原有的經濟體系和政治制度、傳播先進的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和政治制度的雙重作用。 而工業革命後,正因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與落後民族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落差,資本主義列強才增強了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他們的殖民侵略才有了雙重作用。 9.美國內戰中的革命對象種植園主階級是資產階級的一個階層——誤以為是奴隸主階級。 馬克思稱種植園主階級是「把自己的生產建立在黑人奴隸勞動基礎上的資產階級」。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種植園經濟卻成為制約美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因此,它才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而被剷除。 10.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並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當時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階段,因此其失敗是必然的。 11.一戰爆發後,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關係,最終加入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12.義大利法西斯與德日法西斯上台的背景不同。義大利法西斯不是經濟危機爆發之後上台,而是在此之前上台;德國法西斯是以政黨形式通過合法途徑上台的,而日本則是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通過一系列兵變和恐怖活動上台的。 13.面對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解決經濟危機的方式大致相同,即國家干預經濟。美國是全面干預經濟,而德日則是將國民經濟納入軍事化軌道。 14.美國的中立政策和蘇聯的中立自保政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起了縱容侵略的作用,客觀上都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15.蘇維埃政權建立後初期,最符合人民願望的措施是退出帝國主義戰爭——誤以為是使人民獲得土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人民深受其害,因此,結束戰爭,退出帝國主義的世界大戰,是俄國人民當時最迫切的願望。蘇維埃政權既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又使人民獲得了土地,但在當時最符合人民願望的措施還是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即簽署《布列斯特合約》。 16.俄國十月革命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誤以為是進入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成功,在當時雖具有歷史必然性,但它是由於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係殘餘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社會上層建築的阻礙所致,一戰的爆發加劇了這些矛盾,加速了革命爆發的進程。 但俄國革命在當時的世界並無普遍意義,它是俄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世界大戰造成的災難交織的結果。 從世界範圍來看,資本主義制度並沒有成熟到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此後世界歷史的發展也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尚能容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所以,俄國革命的世界意義只能是: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階段。 17.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誤以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一戰爆發後,美國利用中立國的身份與交戰雙方做軍火生意,大發橫財。戰後,美國由戰前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一躍而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紐約也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美國代替歐洲國家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戰後美國在歐洲經濟復興和德國戰爭賠款問題的解決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也是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的突出表現。 18.凡爾賽體系也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它承認民族自決的原則,使歐洲東部一些被壓迫民族獲得了獨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19.華盛頓會議期間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成功收回了山東主權——誤以為中國在這次會議期間只是任人宰割、一無所獲。 20.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關鍵因素是美國中立態度的改變和高姿態努力——誤以為是蘇聯的推動和努力。 二戰全面爆發後,在西線戰事激烈進行的情況下,美國已捲入反法西斯戰爭,選擇了與英國結盟。蘇德戰爭爆發後,羅斯福、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表明了兩國反對侵略、重建和平的決心,並表示將對蘇聯的反法西斯鬥爭予以援助。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也是美國促成了在其首都華盛頓的26國集會和《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 可見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關鍵因素是美國主動放棄了中立政策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高姿態努力。 21.二戰後盟國對德奧日等國進行了軍事佔領——誤以為只對德國進行了佔領。 二戰後,蘇美英法四大盟國對德國及其首都柏林進行分區佔領,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實際上,分區佔領的對象還包括奧地利。 另外,美軍還以盟軍的名義對日本本土進行了單獨佔領,而蘇聯則乘機佔領日本的北方四島。 另外,美軍和蘇聯軍隊以北緯38度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接受日本軍隊的投降,一度實際上分區佔領了朝鮮半島,且美軍至今也沒有撤出半島南部。 22.美蘇戰時同盟關係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利益的衝突——誤以為只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所致。 23.美國戰後實力的下降始於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前——誤以為在經濟危機爆發後。 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發展速度已明顯放緩,貿易逆差出現並不斷擴大,同時美國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也大幅下降,由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債務國,而日本和西德則一躍而為世界頭號和二號債權國。 1973年年初,美國再也無法按1盎司35美元的價格來兌換黃金,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宣告解體,這表明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已經動搖。 而戰後資本主義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是在1973年年底至1974年年初,由中東產油國提高石油價格而引發,這加快、也加劇了美國經濟的衰退,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美國經濟的頹勢和實力的相對下降已經顯露。 24.社會主義陣營不等同於《華沙條約組織》——誤以為是一回事。 二戰後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以後。而華約組織到1955年才形成,它的成員只包含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等共8國。它並未因中蘇關係破裂、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遭到破壞而瓦解,一直存在到蘇東劇變發生、兩極格局瓦解。 25.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的變化出現多極化趨勢——誤以為已實現了多極化。目前的格局不是美國一國獨霸,而是暫時的一超多強。多極化趨勢已經呈現,但多極化格局卻不會馬上到來。 26.蘇東劇變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誤以為社會主義已經慘敗。 27.中國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誤以為中國再次錯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要麼是處於內戰中,要麼是受中共黨內的極「左」錯誤的干擾,處於動蕩和動亂之中,加上美蘇長期推行對中國的敵視和技術封鎖政策,中國確實曾經錯失了相當長的一段發展科技、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好時機。 但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尚未結束,因此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的到來,使中國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縮小了中國和世界科技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現代化建設邁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