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一提起高更,就會想到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想到高更為了擺脫「文明病」,舍妻棄子,遠赴塔希提島,創作了攝人心魄的原始藝術風格的後印象派繪畫作品。

高更在塔希提優美風景和原生生活中燃放藝術熱情,塔希提也因高更的名畫揚名天下。一部講述高更與塔希提情緣的文藝電影《高更:塔希提之旅》即將在2018年7月上映。來看一下影片的宣傳海報。

高更曾前後兩次前往塔希提島。第一次是1891年,高更賣了30幅作品才湊夠了前往加勒比海域塔希提島的旅費。經過63天的海上航行,高更抵達了夢想中的伊甸園。這個法屬殖民地有著室外桃源般的優美風景,當地土著生活淳樸。高更很快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學會了當地語言,還娶了一位當地只有13歲的少女為妻。

這位少女激發了高更的創作靈感,高更以她和當地人為模特完成了許多油畫。

2015年,高更作品《你何時結婚?》(見下圖)以3億美金成交。這筆交易通過私人洽購的方式完成,買家是一名卡達土豪。這幅作品就是高更第一次旅居塔希提時完成的,畫面中穿著紅褲子,頭戴白花的少女就是他的當地妻子。

高更在島上生活的兩年中,一共完成了77幅作品,其中66幅是女人肖像。這些作品不強調空間透視,而是用平塗的平面、強烈的輪廓和主觀化的色彩表現形體,看起來像壁畫的風格。

兩年後,高更離開懷孕的塔希提妻子,帶著他的作品回到巴黎。1893年,當窮困潦倒的高更回到馬賽港的時候,身上僅有4法郎。幸好這時,去世的叔叔給了他一筆13000法郎的遺產,高更用這筆錢在巴黎租了畫室,還於當年年底舉辦了《塔希提人》畫展,希望能賣出作品,賺足生活費。

也許是他的畫風太過超前,公眾無法理解,這次畫展並不成功,作品也沒賣出去。在法國呆了兩年,繼承的遺產也花光了,無奈之下,高更於1895年再次去往塔希提,從此與法國永別,八年後與世長辭。

第二次生活在塔希提島時,高更完成了他的巔峯之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這幅4米半的巨畫,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與好友梵高一樣,高更也是一位生前籍籍無名,死後被推上神壇的畫家。高更去世後,他的作品屢屢被賣出天價,到1911年,甚至連盧浮宮都無法籌集足夠的錢購買高更的作品《亡靈的注視》。(見下圖)

很期待下個月上映的電影《高更:塔希提之旅》,不知道會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6, "thumb_url": "8e10000925da8f3af93c", "vname": "", "vid": "v02019f50000bcid6fg1ahq47h5kjku0",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8ee6000b0c98315f8870",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8e10000925da8f3af93c",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03.8, "h": 442, "subjective_score": 0, "w": 794, "file_size": 5556383}, "normal": {"duration": 103.8, "h": 356,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3931398}}, "md5": "1e75670e99f173b099d878338a0744ae", "duration": 103.8, "file_sign": "1e75670e99f173b099d878338a0744ae", "thumb_uri": "8e10000925da8f3af93c", "vu": "v02019f50000bcid6fg1ahq47h5kjku0"} --}


「大溪地」在國內的音譯為「塔希提」,是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向風羣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這裡保持著原生態的環境和神祕氣息,居住著棕色皮膚的土著人,被人們稱作「最接近天堂的場所」。

高更(1848年——1903年)與塞尚、梵高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一生中,為了藝術理想,先後兩次去塔希提居住。

《大溪地女人》

第一次是在1891年,居住大約1年時間,在島上畫了許多作品。隨後,他把這些作品整理好,在巴黎舉辦了塔希提主題創作展,由於畫法過於狂放和新穎,跟當時畫風截然不同,巴黎的同行對高更冷嘲熱諷。沒人理解他,一氣之下,高更又打算再一次去塔希提島寫生和創作。

1893年年底,高更第二次踏上塔希提島。這一次,高更在塔希提島整整居住了10年,直到他去世在島上。

《遊魂》

高更的重要作品都是在塔希提島創作完成的,如《我們從哪裡來?》,《塔希提婦女》,《遊魂》,《大溪地女人》、《大溪地風光》等。這些作品都取材於塔希提的風土人情,為欣賞者展現了這一方天地的純真與神祕。

在我看來,真正的藝術家心中都有一片聖地,這片聖地是藝術家藝術理念在現實中的對應物,能加快藝術家的藝術構想,可以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

《大溪地風光》

塔希提對於高更,無疑是精神上的理想家園,它讓高更的藝術創作有了清晰的表達出口,一步步讓高更的藝術創作攀上了高峯。可以說,如果沒有塔希提島,高更會是一個平庸的畫家,不會在歷史留下大名。

關於藝術思想,高更有一句名言:繪畫的本質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

《我們從哪裡來》

為了尋找這種自然之外的東西,高更必然要逃離現代文明,去原始部落追尋這些心中所想,而塔希提島正好滿足了他的這個要求。

塔希提島就像一個催化劑,加快了高更的藝術裂變速度,極大拉開了他跟同時代畫家的創作模式。

高更《戀人》

在塔希提系列作品中,高更喜歡使用咖啡色,在技法上,受浮世繪影響,採用平塗的方式生成塊面,從而讓人物造型看起來非常厚實。在輪廓和線條上做了適當變形處理,顯得柔韌醒目,有非常強的裝飾效果。他的畫,對之後的象徵主義啟發很大。


保羅·高更(1848-1903),與其說是偉大的藝術家,不如說是用執著的色彩抹平了現實的殘酷的殉教者。

高更前往塔希提似乎是註定的宿命,或許正是他複雜的身世與起伏的人生催生了他潛意識中對烏託邦的嚮往和試圖通過冒險功成名就的心理。塔希提給予高更以希望,是他夢開始的地方,但塔希提也是他的殉難地。

高更家庭背景非常複雜,經歷也非常曲折。整體上說,受母系的影響較大,外祖父是雕刻家、外祖母是早期社會主義運動的作家和活動家弗洛拉·特里斯坦。高更的外祖母弗洛拉是西班牙貴族的私生女,高更的曾外祖父在祕魯有產業,當弗洛拉生活陷入困境時曾去祕魯尋求幫助,她還寫了本去祕魯旅行的書,這本書高更一直帶在身上,可見這是他潛意識中的自豪與夢想。

高更的父親比母親大12歲,是自由派記者,當他所寫的報紙被法國當局鎮壓時,被迫於1950年舉家逃離法國前往祕魯投奔妻舅,此時高更2歲。??此處關係較複雜:高更的舅爺(姥姥的同父異母的兄弟)的女婿即將出任祕魯總統,所以對高更的母親還是持歡迎態度的,這使得高更在6歲前享有特權階層的生活,直到祕魯內戰,高更母親返回巴黎以裁縫維持生計。所以高更很早就結束了學校教育,14歲便進入海軍預備隊服役。23歲時在銀行當股票經紀人,收入頗豐,期間開始學畫畫,娶妻生子(10年5孩),此後一帆風順,但1882年股市崩盤,迫不得已1883年,35歲的高更辭職成為職業畫家??真的並非在藝術的感召下辭的職??但並不成功,遂隨著妻子前往哥本哈根。在哥本哈根也不順利,1885年,高更放棄婚姻返回巴黎。

高更返回巴黎後很難適應當時佔主流的印象派,在與一些印象派藝術家產生分歧後他先去了一些費用不高的法屬殖民地旅行,比如布列塔尼、馬提尼克等,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並萌生了去塔希提畫畫然後回巴黎辦展一舉成名的設想。1891年,在他啟程前去丹麥看望了自己的家人,或許還承諾了什麼。

塔希提時期藝術創作中的異域風情無疑是受到歐洲人歡迎的,即使那是一種窺視獵奇的心理,但面對關係複雜的市場經濟,高更輸在了情商上。1893-94這兩年間高更不斷嘗試與歐美藝術品市場達成一種關係,但屢戰屢敗,最終於1895年返回塔希提,雖然與歐洲藝術商、批評家和媒體保持著聯繫,但再也沒有踏上歐洲本土。(事實上,高更晚年定居在馬奎薩斯島,但如果沒有作品日期的標註,人們很難對這些異域風情進行劃分。)

塔希提時期的作品不僅僅是繪畫方面,還有雕塑、陶藝、傢具設計等,因為這時的藝術不僅是審美的需求,還有非常必要的使用價值。這時期的作品也不僅僅是風土人情,還有對宗教,哲學,人生的思考,因為這時的藝術已經不再是為了出售,更多的是高更自己的痛苦與疑惑,理想與信念一一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高更的雕塑與高更的陵墓紀念碑


謝謝悟空邀請。

說真的,對於像高更和梵高這樣的印象派大師的作品,我的欣賞水平還是有待於提高的。對於高更筆下那些豐腴的女人,以及梵高各種搖曳的向日葵,我真的沒有愉悅感產生。

高更年過四十,拋妻棄女孤身來到大溪地,就是想尋找一種更簡單更原始的生活方式,大概城市已不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了。而好友梵高的死對他也是一種刺激,(具體的原因詳見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至於在島上的生活對其藝術的改變,我不是太懂繪畫,只知道大溪地孕育出了高更最偉大的一幅畫作,就連高更自己也說:這幅畫不加任何修改,一個純凈的幻象,我的夢和整個大自然結合,站在人類的起源和未來面前,覺醒的時候,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這幅大作就是《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最後附上畫作),很哲學。

對於這幅大作,專家有很多評價,我就不在這裡獻醜了,最後我想說的是,大溪地雖然原始,卻沒有那麼殘酷,當地女人有向客人主動投懷送抱的風俗,而高更更是如魚得水,還娶了不滿十四歲的土著小女友。說這些並沒有褻瀆高更的意思,因為有了高更的這些傳奇,才使默默無聞的大溪地成為了現今最熱的旅遊地之一,美國地理雜誌把它編入「世界十大度假勝地」,居民自稱是「上帝的人」,外國人則認為這裡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之所以勉為其難回答自己不熟悉的問題,多一半是為了嚮往已久而又苦於囊中羞澀的旅遊勝地。

(塔希提島

圖片源自網路)

再說一句,「大溪地」是港臺的翻譯,我們叫做塔希提島。

(高更名作圖片源自網路)

保羅·高更是印象派繪畫人物的傑出代表,也是世界藝術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而我本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喜歡畫小黑妮兒」的漢子。當然,這並非不敬,而是一種直觀的認識。

作為藝術家,常常不斷地尋找新的地方,去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並以此來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提升自己對藝術的感知力。而印象派繪畫大師高更亦是如此。

在高更的一生中,有許多經典之作都是在塔希提(即問題中的「大溪地」,音譯地名)完成的。而且,高更前後來此,均對其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塔希提島位於南太平洋中部,是法屬玻里尼西亞社會羣島中的一個島嶼,這裡景色優美,宛若人間仙境。高更在這裡,眼前盡皆美景,在海風的吹拂中盡情地釋放,並不斷地從中汲取創作靈感。

法國人的浪漫,配上塔希提的美景,自然離不開火熱的戀情。在這裡,高更曾找到了一位少女,以她為模特,創作出了許多經典作品。當然,畫中的模特,也是高更的情人。只是,少女的年紀尚小,也著實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縱觀高更的繪畫生涯,在塔希提島上的作品,或是以塔西堤島為創作靈感的畫作,幾乎都非常經典。而這些作品,也使得高更得以躋身於印象派大師之列。


高更是和梵高一樣,都是對繪畫有著執唸的瘋狂的人,高更更甚,放棄原本優越的生活,不斷逃離現代文明社會,把繪畫上升到了哲學高度,他是第一人,他似乎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也不贊成印象派的機械的對外部世界的再現,他要尋找另一條更能表達自己的方法,這種方法和他本人一樣,必須要回到最純樸,最原始的地方去,他他認為要探索生命的意義就要從源頭開始,他認為的源頭就是未開發之地,他一再的逃離,直到找到大溪地——塔希提島那裡是未開發的原始部落,高更才如魚得水,返璞歸真,他認為那裡纔是他安居之地,那裡纔是供養他藝術創作的源源不斷的靈感之地,在那裡的十年是他創作豐沛的十年,他迷上了當地的那種原始,熱情的人和風景,覺得生活在那裡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接近自然,讓他羨慕不已,這時期他摒棄繁瑣的捕捉對光影感受的技法歸於簡單,在這裡,他發現了那些無陰影的光,素描與顏色的抽象,超自然等等神祕體驗與技法,但是這些在藝術之都巴黎卻不受待見,兩次辦展,兩次失敗,使他不但失望更加痛苦,他又返回屬於自己的精神領地——塔希提島,他痛苦,絕望,以至於自殺,精神處於崩潰邊緣,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高更徹底放開自身的枷鎖,這纔有了赤身裸體,完全的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去的高更,創作了那幅《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那裡去》的天問,和一系列的《塔希提人》。

他的畫今天看來熱烈,單純卻神祕莫測,他剝去文明的外衣,呈現給人們生活最初的本質,人類社會是從原始部落發展而來的,人類文明是發展中的一道亮光,高更拒絕現代文明,他更願意像野人般去自由生活,在那裡他有很多的情人,給了他無限的創作靈感,就是在那段時期他完成了他一些最活潑生動,最富有想像力的作品,《雅格與天使的搏鬥》《塔希提的年輕姑娘》《遊魂》等。和梵高一樣,他的畫在當時不受歡迎,現在看來他那些描繪土著民生活的作品,強烈的色塊和線條以及形式上的簡化,具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加上畫面中他表現出來的神祕和某些象徵,直到現在都讓人破費神思,這大概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吧,藝術的創新大概都是要求衝破古典文化的阻礙,回歸簡單,這正是高更的追求,他把繪畫看成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一種體驗,他嚮往獲得的一種表達方式就是回到史前人類和原始當中去,從那裡獲得人生和繪畫的真理,他做到了嗎?


大溪地是畫家高更藝術創作的福地,是他藝術人生最有意義最為寶貴的一段經歷,大溪地成就了高更這樣一個偉大畫家。

大溪地是地處南太洋當時法屬的一個島嶼,這裡風光旑妮,景色秀麗,民風淳樸,情趣盎然。當時當地的土著居民過著原始般自然狀態的生活,一切都是原生態的樣子。因此,這裡一直是高更魂牽夢縈的地方。但由於窮困,高更一直無法圓這個夢。後來還是下決心賣了自己多幅畫作才湊夠了去往大溪地的路費。

一到大溪地,高更立即被這裡的自然景觀和原生態生活迷住了。他抑制不住地留了下來,並和當地一個女孩生活在一起。高更在大溪地一住就是6年,如果不是身體健康原因,他還不會離開。在這六年時間裡,高更創作了大量反映當地土著居民生活狀態的作品,還有一些風景油畫。高更最著名的一幅畫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就是這期間創作的。

高更《我們從哪裡來?》

高更後來又到過一次大溪地。但是由於當時法屬當局推行所謂「新政」,這裡已經面目全非。高更傷心地去了離大溪地不算太遠的另外一個地方。再也沒有回過法國。


大溪地位於南太平洋島嶼的地理位置,這裡四季溫暖如春,物產豐富,衣食無憂的人,常常無所事事的望著大海遠處凝思,這種憂鬱或悠閑的狀態,一般都要維持整個下午,然後是日落,然後是天亮陽光跟著太平洋上吹來的風一同到來,海水的顏色由幽深到清亮,他們管自己叫上帝的人,人們管那裡叫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一般來說,這種地方氛圍,最適合藝術家創作。

一、高更是一位充滿傳奇性的畫家,後期他厭倦了文明社會,憧憬原始與野性未開化的自然世界,嚮往異鄉南太平洋的熱帶情調,為追求心中理想的藝術王國,捨棄高收入的職業與世俗幸福生活,來到了大溪地島。

二、高更在島上和土人共同生活,並與土人之女同居在這個陽光灼熱的,自然芬芳的島上,高官自由自在的生活,被當地土著人民的文化和牧歌式的自然生活所感染,強烈的表現自我個性,創造出他最優異的油畫。

三、高更起伏多變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現實不可解決的矛盾,由於受當時象徵派詩人的影響,使他的作品思想內容比較複雜難於理解,但是作品中那種強烈而單純的色彩,粗礦的用筆,以及具有東方繪畫風格的裝飾性,與他在大溪地島上描繪原始著名的風土人情內容結合在一起,影響力了後世許多藝術家,更為人類留下來了寶貴無比的藝術遺產。


大溪地是高更創作源泉和奠定後印象巨匠的重要起點。他是自己窮困潦倒時來的,這裡自然風景絕佳,沒有貧富歧視,當地女子又好客投懷送抱的,當然可以讓一個人找回原有的動力和激情了。這樣,創作自然水道渠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