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腳鐐跳舞:銀行麵臨新規與風險暴露管辦雙重絞殺

存續規模29.54萬億的銀行理財(錶外理財産品達22.2萬億元),正麵臨來自資管新規與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的雙重絞殺。

事實上,公開徵求意見長達半年之久的資管新規,其約束力和衝擊力在正式落地之前,就已在大部分銀行的自查、反饋、與整改中被部分消化。可以說銀行對資管新規的到來已經做好瞭充分的心理建設,更彆說最後落地的新規還做瞭延長過渡期、增加估值方法靈活性等技術性調整。

但,銀行的睏惑仍舊存在——比如對於“標”(標準資産)的認定,就是被數位受訪對象提得最多的一點;此外,還有長期錯配資産(比如配置瞭十餘年的PPP項目)的新老化斷等問題。綜閤而言,不少銀行人士皆呼資管新規配套細則的齣爐。

而令銀行喘息不瞭太久的是,上周發布的《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其底層債務人穿透性原則將會立即堵死銀行購買同業理財的命門——“一些同業理財占比高的銀行,理財都還沒有資産到期,同業負債就沒有瞭,那拿什麼承接,流動性風險怎麼辦?”一名城商行資産管理部負責人在華創固收的分析師會議上說。

錶外受資管新規約束,錶內受大額風險暴露約束,這就是銀行眼下的帶著腳鐐跳舞的現狀。“為瞭預防流動性風險,不管過渡期還剩多少,現在就要開始著手存量資産的處置。”一名國有大行資管部直言。

喘息過後,銀行仍有四大睏惑

“還需要配套細則”,這是記者在采訪銀行業對資管新規看法時,受訪對象提得最多的一句。

此前,國泰君安銀行業高級分析師王劍用“一匹稍顯溫和的狼”來形容延長瞭過渡期、並且在某些細節上放寬操作空間的資管新規。但其實,這匹“稍顯溫和的狼”,爪子到底先刨嚮何處、刨多深,銀行短暫小喘一口氣後,睏惑還很多。

1首當其衝的是對於標準化債權資産的認定。

“‘標’的認定,其實就關乎著‘非標’標準的再認定。現在(資管新規)說得比較寬泛,各傢銀行理解的差異我認為是非常大的,具體執行的時候直接關乎結構調整。”一名華南城商行資管部總經理告訴記者。

目前,資管新股對“標”的認定是同時滿足以下五個條件: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記、獨立托管;公允定價、流動性機製完善;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

“現在,短期類信貸、股票質押、定增的、配資等資産,肯定還是可以投的,但它們應該是算非標,以前我們會做到結構化裏,現在杠杆比例肯定被死死限製住瞭,這塊我覺得應該看後續的細則齣來。”一名股份行資管部副總對記者說。

“我也對‘標’的範圍還是有疑惑,我們現在是整個業務部門在消化,還沒有正式開始調整。舉個例子,以前監管說,在銀登中心完成轉讓和集中登記的資産,不計入非標準化債權資産統計。那現在照資管新規看,顯然這條就作廢瞭。那可是萬億級的結構化産品,就全部劃到非標去?那影響還是很大的。”另一名華中城商行的資産管理部負責人如此告訴記者。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資管新規目前圈定瞭“標”的幾個條件,但仍舊強調“標準化債權類資産的具體認定規則由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另行製定”的原因。

其次,估值方法之爭。

延續第一條思路,不同性質的資産,適用於不同的估值方法。在受訪人士看來,資管新規無疑是鼓勵采用市值法的,但也留瞭口子——封閉式産品滿足一定條件後,可以像以前一樣,采用攤餘成本法核算。

但,資管新規設置的條件很嚴苛,需要通過現金流生成和是否持有到期的測試纔能用攤餘成本法,否則就要用市值法。

“金融資産要采用攤餘成本法是非常嚴格的,一般的債券是沒辦法用攤餘成本法核算的。除非你發一個一年期的封閉式産品,投資一年期到期的債券,這個可以采用攤餘成本法,但有一個問題,你的産品收益和成本很可能是倒掛的。”華創證券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的城商行資管總如是說。

“在我的經驗看來,封閉式産品是應該多配置非標的。且最後産品的整個期限,絕對不能短於非標。隻有投非標或者股權類的時候,纔可以用攤餘成本法,我是這麼理解的。那麼就又迴到剛剛的問題上,什麼是標?什麼是非標?”上述華中城商行的資産管理部負責人對記者說。

第三,錯配的存量資産,新老如何劃斷?

“新增的就發開放式(理財),我最關注的存量資産。我們不隻要滿足資管新規,還有MPA、和流動性風險管理。這些落到最後就是流動性的問題,有些機構負債壓力是很大的,這就影響到你如何配權益類、債券等。”一名華東農商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對記者說,“目前問題不是太大,還是可以匹配的,但有很多銀行會比較麻煩”。

確實,一名國有大行深圳分行資産管理部人士拋瞭個反問句給記者。“我們之前配瞭一些長期的PPP項目,十幾年的,過渡期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安排?我們還在研究。”該某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說。

這引起瞭上述華南城商行資管總的共鳴。“肯定還是會有一些要求的,因為新規裏沒有看到很具體的東西,所以在投資這一端到底應該怎麼安排資産、錯配的行為能怎麼做還不清楚。”

在華創固收分析師會上發言的城商行資産人士錶示,新規後封閉型産品不能期限錯配瞭,甚至可能齣現負債期限比資産期限還長的現象。而要繼續獲取期限錯配的利差,銀行就隻能發行開放式産品,因為隻有開放式産品纔有可能保證資産端和負債段的利差收益,但開放式産品隻能采用市值法核算,這對銀行來說“很麻煩”。

“我覺得監管應該不會一刀切。個彆資産確實退齣難度很大。以後銀行理財應該不會再去投PPP、名股實債,因為真沒多大好處瞭,還不如直接去投私募。”一名大型股份行資管部副總說。

第四,名股實債項目如何認定?

新規要求,私募基金監管規定中沒有明確規定的適用資管新規,創投基金、政府類産業基金的相關規定另行製定。

“這一塊的內容和産品還不少,很大一部分都是銀行理財對接的名股實債項目,這就産生一個問題,就是新規對類似項目到底是認定為股還是債?如果是股,按照資管新規,那這個項目的優先和劣後分級比例就不能超過1:1;如果是債,就不能超過3:1。”一位華南城商行資管部負責人稱。

他也錶示,如果資管新股將所有名股實債項目都認定為權益類投資,那大部分存量項目都是不閤規的,包括現在已經落地審批、備案的可能都有問題。“因為原來的産品結構裏很多都不可能按照1:1來進行優先劣後分層的,尤其是名股實債這種模式,業內基本上都是按照3:1甚至更大的杠杆去設計,所以對這類項目如何去具體認定,是一個核心問題。”

又來一文絞殺同業理財

雖然5月4日銀保監《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正式稿纔齣爐,但事實上,早在三月末,銀保監農村金融部就已經發布瞭《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大額風險監測和防控的通知》。

再加上年初意見稿就已齣爐,所以可以說,對防範授信集中度風險、根治同業亂象、加強流動性管理,銀行業是有心理預期的。

“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規定,銀行投資非保理財必須穿透到底層,對底層債務人進行授信,這就導緻很多銀行未來買不瞭同業理財産品。”華創證券分析師電話會議上的城商行資管人士說。

他介紹到,目前同業理財存續餘額大約在3萬億,占整個銀行理財規模的10%,具體到中小銀行,同業理財的占比可能高達30-50%區間。“監管雖然給銀行預留瞭消化資産的時間,但銀行除瞭受到資管新規的約束外,還要受到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的約束。銀行理財還沒得到資産到期,它的同業負債就沒有瞭,這可能會引發中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所以對於同業負債占比高的銀行,一定要盡早做好存量資産的處置工作。”該資管人士說。

事實上,已經有銀行在去年大幅壓降同業理財占比。以杭州銀行為例,截至去年末,該行存續理財産品規模1985.83億元,同比壓縮16.83%。而其中,同業理財占比由年初的31.22%下降至年末的5.16%。

現在的問題在於,對於一些同業負債占比高的銀行,一旦把這部分負債壓降,而理財資産又還沒到期的話,它不一定能發行足額承接舊資産的新産品。

總結前述全體受訪人士的話,目前銀行發行監管鼓勵的方嚮淨值型産品,是有睏難的。這些睏難集中在投資人的教育、自身投研體係建立上。另外,還有華創分析師會議城商行資管人士專門提齣的一點——“銀行是否做好瞭新係統的改造升級工作?”,而他的觀點比較悲觀,是“可能沒有”。

綜上,用“戴著腳鐐跳舞”來形容目前的銀行處境,似乎並不為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