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时就像是和作者聊天。像我《茶经》读得多了,对于茶圣陆羽的性格也似乎是越来越了解。他不仅对于茶、水、器是如此的精益求精,就连喝茶的人数也有着自己严苛的限制。

  《茶经·六之饮》中,对于饮茶人数这样具体的事情,仍然费了不少笔墨去讨论。其中记载:“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由于年代距离我们已超千年,茶圣陆羽到底规定几个人喝几碗茶,学界现在还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茶圣陆羽认为饮茶人数会直接影响品茶的质量。作为主泡人,对于饮茶人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出相应的对策。

  在日常饮茶生活中,也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乱乱哄哄围坐了一桌子的客人,这茶是肯定喝不踏实的。不仅会存在茶不够分的问题,喝茶的气氛也容易被破坏。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起来,茶就真的只能充当解渴的饮料了。

  但是,比起选茶、择水、挑器,饮茶人数似乎最不好控制。总不能在茶席旁树一个大牌子,上面写上限定人数吧。一方面显得不近人情,另一方面也影响茶席的美观。在控制饮茶人数的问题上,潮汕工夫茶有着自己独到的办法。

  [宋]刘松年 《撵茶图》 局部

  潮汕地区的三杯茶

  潮汕地区的工夫茶,讲究“一盅三杯”。也就是一个盖碗,配上三只品茗杯。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个杯子,那肯定就是三个人品茶。总不能两人同时守着一杯茶喝吧?冲茶盖碗的容积,也多与品茗杯配套。一次冲出的茶汤,也只够三杯茶的数量。您就是自带品茗杯,也很难加入其中了。

  显然,潮汕人认为最理想的饮茶状态就是三人对饮。这一点,倒是与明代茶学家许次纾的观点不谋而合。《茶疏·论客》中写道:“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量客多少,为役之烦简。三人以下,止热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

  许次纾更直接,认为“杂沓”“泛交”的朋友,直接拉去喝酒就好。只有“素心同调,彼此畅适”的交心挚友,才适合喝茶。至于人数,他认为也以三人为限。三个人以下,适合凑在一局。若是五六个人,那就“当两鼎炉”了。

  [明]仇英《竹院品古》局部

  潮汕人是不是受到了明代茶学专著《茶疏》的启发,不得而知。他们对于为何要用三杯,倒是有着自己的看法。潮汕著名的茶文化学者黄柏梓,如今已年过八旬。他曾经跟我说过,这三杯茶摆在一起,像是一个“品”字。潮汕人爱饮浓茶,因此一定是小碗小壶。若是用容积大的泡茶器,一下子能分出七八杯来,那茶气就散了。黑茶、白茶都可以用大壶泡,但是乌龙茶则最好选用工夫泡法。因此,三个杯子更多的是保证了茶汤的浓度。只有浓度够,这茶才能喝得到位。

  三人聊天最舒服

  我从原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潮汕支公司经理黄瑞光老人那里,听到的则是另一个版本。黄老是地道的凤凰镇虎头乡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入行,茶叶工作一干就是将近50年。可以说,他既了解茶学知识,更懂得当地风俗。按照黄老的讲法,解放前村中事务,大都由族中长辈开会决定。不论事情大小,都是大家商量着来。而议事过程中,则一定要喝茶。如果看着几个族长相约去喝茶,那就代表着他们有事情要商量了。

  那么,既然要议事,就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这时,一般都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来决议。但如果是少数服从多数,那肯定投票人数就得是奇数。也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打成平手的局面。

  一般族中长辈,能够议事的人毕竟不会很多。那么一般情况下,就是三个人一起喝茶议事。慢慢地,这茶杯也就固定成三个了。

  诚如黄老所说,在潮汕地区喝茶与社交紧密结合。不管是族中大事,还是买卖生意,一般聊起来都要有茶相伴。那么聊天儿这种事,要是两个人,有时容易找不到话题,没聊一会儿就冷场了,显得很尴尬。要是双方初次见面,更是需要有个中间人在其中穿针引线。因此,三个人聊天一般会比较舒服。相应地,喝茶人数也就变成三个人最为适宜了。

  人数多点儿成不成?当然也并非绝对不可。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场人数只要一多,效果一定会打折扣。不可否认,人数一多,沟通效率就降低了。所以这潮汕的品茗杯,也就固定在三个了。

  与聊天同理,人数越多的茶席就越难掌控,人数越多的茶会,难度也就越大。气场的把控,纪律的维持,口味的调整,泡茶的难度,无一不是一种挑战。在此,泡茶与做饭,又是一个道理了,三口之家的饭好做,若是大家庭的饭就难些。要是家里再来上几位亲朋好友,那我们多会选择到外面下馆子。为什么?当然是因为众口难调了。

  每当参加人数众多的饮茶活动时,看着热闹的会场,我就格外怀念潮汕的三个小茶杯。

  (本文节选自《月读》2019年第四期,标题为编辑所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