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基學校協會曾有意在鰂魚湧重建港島中學,但遭居民反對。

有機會發展為資助出售房屋的一幅鰂魚湧GIC用地,雖然早在八十年代中已被平整,但由於長期未有發展,開始長出大量灌木和大樹,並生長茂密,更被譽為「東區後花園」。雖然英基學校協會曾有意在該處重建港島中學,遭環團和附近居民反對,更被「反建議」要求劃作綠化地帶,惟教育局當年一直堅持,該處是港島唯一可為東區以至港島重置現有主流學校及特殊學校,並應付國際學校學額需求,獲城規會支持,成功「保住」該幅用地。

資料圖片

翻查資料,擬發展用地所在的林邊地區,早於一九七零年代末╱一九八○年代初,已規劃發展作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包括學校、配水庫等用途,當於更在在一九八○年代中,就擬議發展項目平整了 三個地臺及部分擬議「道路」。雖然該處曾先後在九八年及○二年被申請興建公屋及學校,但最終因區內居民,以及環保團體都極力反對,擔心影響該處的環境,故最後都被否決及擱置。

資料圖片

由於該幅土地四周,大部分是山坡上的林地,全屬「綠化地帶」,其西面及南面較遠處是大潭郊野公園,內設有衞奕信徑、鰂魚湧樹木研習徑、鰂魚湧緩跑徑和東區自然步道等,環保團體及地區人士於一三年再向城規會申請,將該幅用地改劃為「綠化地帶」。不過,教育局當年一直堅持,港島有兩間特殊學校和逾十間主流學校的校舍一直不合標準,難以原址重建,位於柏架山道的學校用地可提供重置兩至三間學校的機會,加上社會對國際學校的需求不斷增加,國際學校體系會欠缺四千二百個小學學額,故必須預留足夠數目的用地,以應付社會預計或不能預見的教育需要。

英基學校協會曾有意在鰂魚湧建校。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至於漁護署,雖然當年曾指用地的東北部的植物特別茂盛,具有發展為次生樹林的良好潛力,改劃用地作綠化地帶有其可取之處,但承認該處植物主要屬本地品種,沒有特別高生態價值,認為並無充份理據支持申請。城規會當年最終亦基於有關地點的意向是一幅予以發展的用地,服務鰂魚湧以致港島區,而否決有關申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