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契丹鑄造了大量各式各樣的黃金鑄錢。從材質含金量多少區分,依次是純金錢,合質金錢,金質錢,金銀合金錢,金銅合金錢,含金錢,銀鎏金錢,銅鎏金錢;按工藝分有,鍛制手雕金錢,錘揲疊焊金錢,失蠟法精密鑄造金錢,泥(陶)範鑄造金錢,翻砂鑄造金錢;從錢幣種類上看,遼契丹鑄造的金錢數量和花色品種,應是古代同時期世界之最,金錢質量也是當時最高的,製作工藝,更是當時最先進的最全面的。

遼代年號金錢是遼契丹金錢中最重要的品種,鑄量也應該是最多的。至於遼代年號金錢是不是流通行用錢,現在錢幣界分歧很大,爭論激烈。以中國錢幣學會及體制內專家為首的「否定派」,認為歷代金銀錢都是為賞賜而鑄,遼代年號金錢應也不會例外,也是為賞賜而鑄。他們還認為契丹當時經濟落後,不具備使用金銀錢幣的條件。所以遼代年號金錢和遼代其它金錢一樣,都是他們所謂的「厭勝錢」。

以筆者、李衛和北方七省市及南方遼金錢幣收藏家的卻不同意「否定派」的觀點,認為「否定派」是忽視契丹長達三百餘年,生活在以金銀幣為主要流通貨幣的突厥、回鶻王朝的統治下,貨幣思想和貨幣制度必然受到深刻影響的現實,是把農耕地區的貨幣思想和貨幣制度,教條主義地衡量遊牧地區貨幣思想和貨幣制度的錯誤作法與結論。

契丹部族地區長期以來是以大額貿易和集體採購為主的地區。因為部族之間或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進行貿易交換時,遊牧民族拿出交換品單個價值都很高,如駱駝、馬、牛、羊及本地特產等,而農耕地區能拿去與之交換的物品相對價值都較低,如銅錢、糧食、布匹、日用品。

以一匹普通戰馬當時值40-200貫錢為例,換算成糧食、那將是天文數字。一貫銅錢標準重量6斤4兩,40貫就是256斤。如換算粟,當時一斗粟六文錢,40貫折粟即667鬥,換算斤,遼一斗約重16斤,667鬥約合10672斤。牧民不會拉著沉重的銅錢和糧食到處遊牧的。從以上事實看,以銅錢與農產品換畜產品的實物交換在牧區是非困難的。

正因為從實際出發,契丹族,不,不僅是契丹族,而應該是所有遊牧民族,很早就使用了金銀作為主要貨幣,和銅質憑證貨幣(即政府擔保信用貨幣,如嘎拉哈錢,巡寶錢)。這纔是遼契丹牧區貨幣的真實情況。基於遼契丹部族地區貨幣與農業地區的特殊情況,筆者認為所有遼契丹鑄造的,只要不是為祭祀、喪葬、賞賜製造的特製金銀錢,以外的所有金銀錢,都是遼契丹部族遊牧地區行用流通錢幣。大遼如此,西遼如此,其它有牧業經濟的地區遼地方政權也都如此。

今天展示的幾枚遼契丹年號錢應就是用於部族牧業地區的純金錢。

1、遼代太平通寶光背順讀小平金錢(見圖1、)。順讀。錢文楷隸書。徑24毫米,穿徑5毫米,厚2毫米,重10.3克。應為遼聖宗太平年間(1021-1031年)所鋳。

2、遼代景福通寶背契丹文百文月日旋讀折五型金錢(見圖2、)。旋讀。錢文楷隸書。徑35.4毫米,穿徑7.3毫米,厚2.8毫米,重31.29克。應為遼興宗景福年間(1031-1032年)所鋳。其背穿上下為契丹文契丹二字,穿上契字,穿下丹字。此形式契丹二字的出現,證明「契丹」一詞是可以拆開寫的,以事實推翻了「契丹」一詞不可以拆分的言論。穿右月穿左日,右為上為大。說明此時,掌權的為太后,皇帝尚在聽訓。

3、遼代重熙通寶背契丹文百文日月旋讀折五型金錢(見圖3、)。旋讀。錢文楷隸書。徑36.2毫米,穿經7.8毫米,厚2.8毫米,重31.25克。應為遼興宗重熙年間(1032-1055年)所鋳。其背穿上下為契丹文百文二字,穿上百字,穿下文字。說明此金錢可兌換同形制(當五)銅錢百枚,也即指明此錢價值百枚折五銅錢。穿右日穿左月,右為上為大。說明此時,掌權的已為皇帝,太后已被奪權。也說明此錢鑄於重熙三年五月,興宗收太后印,送其躬守慶陵之後。

4、遼代壽隆元寶面雙星雙月背丹巡之寶旋讀當十型金錢(見圖4、)。旋讀。錢文楷隸書。徑46.8毫米,穿經9毫米,厚5.4毫米,重86.75克。應為遼道宗壽隆元年間(1095年)所鋳。其面四隅鑄有雙日雙月,意為遼契丹天下現由兩代皇帝皇后支撐,道宗和孫子耶律延禧同掌政權。錢背旋讀「丹巡之寶」四字,亦可順讀為「丹之巡寶」,說明此錢亦作為皇帝巡幸賞賜錢使用,其文將「貼」字換為「之」字,說明它已不象「丹貼」錢那樣作為憑證,兌換規定錢物了。

四枚遼契丹純金錢身上反映的寶貴的詳盡的各種「王信」,都表明這些金錢確實是地地道道的牧區部族的行用錢,印證了筆者文章前面的分析是客觀的。希望錢幣學會和體制內專家對遼契丹部族牧業地區經濟給予必要的關注和研究,為遼代金銀錢的功能重新定定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