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卷二十三《姓》中說:

言姓者,本於五帝,見於《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媯,虞姓,出顓頊,封於陳。姒,夏姓,出顓頊,封於杞、鄫、越。【顧炎武原注(以下同):《傳》雲「沈、姒、蓐、黃」,春秋時無考。】子,殷姓,出高辛,封於宋。【小戎亦子姓。】姬,周姓,出黃帝,封於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吳、虞、虢、鄭、燕、魏、芮、彤、荀、賈、耿、滑、焦、楊、密、隨、巴諸國。【驪戎、犬戎皆姬姓。】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自太皞;秦、趙、梁、徐、郯、江、黃、葛、麇,嬴姓也,自少皞。莒,己姓;薛,任姓。【隱十一年疏引《世本》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皆任姓。】南燕,姞姓也,自黃帝。【密須亦姞姓。《國語》又有酉、滕、箴、荀、僖、儇、依七姓,其封國在周世無考。】杜,祁姓也,自陶唐。楚、夔、權,羋姓,邾、郳,曹姓;鄅、偪、陽,妘姓;鬷夷,董姓也,自祝融。【《國語》又有彭、禿、斟三姓,在周世無考。】齊、申、呂、許、紀、州、向,姜姓也,自炎帝。【又有姜戎。】蓼、六、舒、舒鳩,偃姓也,自咎繇。胡,歸姓;鄧,曼姓;羅,熊姓;狄,隗姓;鄋、瞞,漆姓;陰戎,允姓,六者不詳其所出。【《國語》以莒為曹姓,越為羋姓,與此異。】略舉一二論之,則今之孟氏、季氏、孫氏、寧氏、遊氏、豐氏皆姬。陳氏、田氏皆媯,華氏、向氏、樂氏、魚氏皆子,崔氏、馬氏皆姜,屈氏,昭氏、景氏皆羋。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而五帝以來之姓亡矣。【或曰嬴姓出於祝融、雲阝( 同「鄖」)、葛、谷皆嬴姓。伯益賜姓嬴,秦、趙、徐乃其後。凡註疏家所引姓氏,大抵出於《世本》,今其書亡,不能備考。】

顧炎武的觀點是:「言姓者,本於五帝」,姓是「五帝以來之姓」,那麼堯舜禹商湯自然是有姓的。事實上,根據古籍記載,堯姓伊祁、舜姓姚、禹姓姒(姚、姒、和姜、姬、嬴、媯、妘、姞並稱上古八大姓)、商湯姓子。

但是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收錄於《王國維遺書》《觀堂集林》)認為:女姓是周人的一大發明。他指出:

雖不敢謂殷以前無女姓之制度,然女子(無)不以姓稱,固事實也。

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例也。

這就似乎和顧炎武先生的說法存在矛盾了,何以如此?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靜安,初號禮堂,晚號觀堂,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胡厚宣,1911~1995, 甲骨學家、史學家)

胡厚宣先生在《殷代婚姻宗法生育制度考》(收錄於《甲骨文商史論叢初集》)中則認為殷商女子亦稱姓;李學勤先生也認為「商代甲骨、金文中少見女性,不等於當時沒有女姓,只是在卜辭和器銘裏不常應用罷了。"(《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回到周人,男稱氏,女稱姓,不管姓或氏,都可以按照父系追溯到同一個男始祖,男始祖之前還有個女始祖,女始祖之前只有神而沒有人。

前面提到過上古八大姓,就都是女字旁的姓,金文中的姓全部都是女字旁的姓。

在傳世文獻中,最早記載「姓」「氏」的是《周易》、《尚書》兩部文獻,《堯典》中有「百姓」一詞,百姓不但見於《詩經》、《尚書》,也見於兩周銅器銘文,姓就是生加上女字旁,表明人都是女性所生,許慎《說文解字》說: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子。

《左傳·隱公八年》曰: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呂氏春秋?恃君覽》則說:

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羣生羣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

《詩經》、《史記》中關於夏、商、周、秦人祖先的記載,都曾經歷了知母不知父的時代。這是人類關於母系社會的集體記憶,姓和女始祖有關,和生殖有關,和女性有關(《史記·殷本紀》:「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生契。」《史記·秦本紀》:「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坐落於河南省商丘市的玄鳥生商雕塑)

從這個視角分析,顧炎武先生的說法和王國維先生的說法就並沒有矛盾。

周代因為禮樂之制,「婦人稱國及姓」(司馬遷《史記》中語),族姓制度恰如王國維所說是西周的發明,正如李零先生所說:

周人用大約20個姓把各種各樣的族串連在一起,造就了它的大一統。(《兩次大一統》,收錄於《我們的中國》)

王國維先生的所謂女姓是周人的一大發明實際就是說族姓制度發明於西周。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曰: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班固在《白虎通義》中進一步闡述了族姓制度的意義: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

《白虎通義》的詮釋涉及了政治上的、族羣上的、文化禮教上的作用,雖然主要指的是開始於西周的禮樂制度本身,但實際也追溯了更早更為原始的姓的產生,以及同姓之間不能通婚的「別婚姻」的這個相對古老的作用。

那就是顧炎武先生所說的

言姓者,本於五帝。

一般認為的五帝固然是男性天神或者神話傳說人物,但是亭林先生這句總結竟然天才地接觸到事物的核心——

帝的古文字的本意是女性始祖的直系和旁系,前述「姓」由「女」、「生」二字會意組成正表示由上古由女性來定血統血緣關係。

正如楊希枚先生在《姓字古意析證》一文指出的:

姓族是血屬集團,而氏族是政治組織。

(分子人類學Molecular Anthropology華夏起源分析簡圖)

因此,我們的結論或許可以是:姓氏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軸坐標之前的上古時代就開始存在的,堯舜禹商湯如果存在也理當是有姓的。

但在另外一個意義上,堯舜禹商湯時代或者更早的炎黃時代,子女的姓已經由原來的依母「姓」而改為依從父「姓」,如炎黃傳說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本是姬姓始祖母若干代後裔的軒轅氏取代了始祖母的地位而成為姬姓始祖並被尊稱為黃帝,炎帝情況類似,這或許就是聞一多先生所說的:

夫今人所視為迷信者,即古人之科學;今人所視為神話者即古人之歷史。古代神話之存於今者,其神話色彩愈濃,其所含當時之真相愈多。此中無所謂荒誕不經,更無所謂作偽也。——蓋歷史為人類活動之記錄神話則其活動動機之口供,由歷史可以知其然由神話更可以知其所以然也。

(聞一多的神話研究,根柢在於其對中國上古文獻的精密研磨)

秦漢以來,姓和氏混一(即顧炎武所謂「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而五帝以來之姓亡矣」),司馬遷已經說出「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這樣顯然已經分不清姓和氏區別的話了,倒是王充在《論衡》中精確地將姓叫做「本姓」,氏叫做「氏姓」。

其實,現在我們所指稱的自己姓什麼,嚴格來說都是指我們的氏,而百家姓也就是百家氏。


母系社會是隻有姓,沒有氏的。堯舜禹商湯都是母系社會或者奴隸社會當然都有姓。所謂母系社會,夫從妻住,子女只識其母,不知其父,羣婚,雜婚,當然也就沒有所謂亂倫之說。簡單講,姓屬於母親,氏給了男人。

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至此,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但場合不同,姓和氏的使用也不同。比如初次見面,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

問題來了。為什麼呢?

避諱,因「氏」與「死」同音。

如前所述,姓來自母系,「氏」在遠古時代纔是男子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而非某「姓」。

央視《百家講壇》講開了百家姓,進而引發國人認祖歸宗的浪潮。據資料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佈於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帝之一的舜,其後子孫以姚為氏,稱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陽),有子孫以姚為姓,稱為姚氏。舜在當帝之前,有搬到媯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舜帝登帝位後,仁德榮耀,有子孫以帝名舜為姓,禹封皇舜長子商均於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孫媯滿封於陳,官拜陶正,謚胡公,其子孫或以國號陳稱姓,或以官號改稱陶唐氏,或以謚號胡稱姓,或以尊諱滿稱姓,演變至漢朝,姚氏衍生出:媯、舜、虞、陳、胡、田、袁、王、孫、陸、車等六十種,繁姓同根,異氏同源,是一家親。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姚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部分數據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