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创授权)

  众所周知,《水浒》一书的主线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从聚众造反到接受招安,最终败亡的历史大趋势,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历史真相。究其本因,就是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逼得官场中持不同意见者不得不出走,由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分裂,致使外敌入侵时,只能败家亡国。

  纵观《水浒》,从上至蔡京、童贯、高俅等朝廷中枢的高官,下至基层狱吏、差拔等,无不贪婪、阴毒,鲜有清流,相对而言,济州太守张叔夜是少有的廉吏。

  张叔夜其实本非小说虚构人物,《宋史》、《东都事略》等史籍对张叔夜均有记载。

  《水浒》中,宋江等人起义声势浩大,故事荡气回肠,情节千回百折,然而历史上,宋江一干人其实规模很小,很快被扑灭,率兵镇压的正是张叔夜。

  宣和三年二月,宋江夺得官军巨舰十余艘,船上满载金银珠宝。张叔夜探知后,先在城郊设下伏兵,又派人去海边,引诱宋江军出来交战。宋江不知底细,弃舟上岸与官兵交战,张叔夜乘机命人放火焚烧宋江船队。

  宋江等人一看船只被烧,顿时泄气一半,此时,张叔夜伏兵杀出,宋江不敌,又没有失去退路,只好投降。关于宋江等人的最终结局,有说法是"三十六人同拜爵"(宋代名臣李若水歌《捕盗偶成》),也有说法是被张叔夜全部斩首。

  如果按照一般历史规律,造反者的结局,注定是难容于体制内,因此,宋江等人死于非命的概率更大一些。

  不管怎么说,宋江等人的最终结局都绕不开张叔夜,张叔夜实际上是梁山好汉的终结者。但就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在《水浒》一书中所占比例并不高,直到《水浒传》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张叔夜才出现。在七十二回金圣叹评点本中,张叔夜压根就没出现。

  这其中究竟有何玄机?

  百二十回《水浒》中,宋江的招安的直接促成人就是张叔夜。在朝廷接二连三的围剿梁山失败后,朝廷又派人去招安,但又以失败告终。正在两难之时,济州太守张叔夜向太尉建议继续实行安抚政策,并愿意亲赴梁山泊与宋江商谈。

  正是在张叔夜的斡旋劝说下,招安终于得以实现。宋江为了答谢张叔夜牵线搭桥,奉上重金酬谢,但都被而张叔夜谢绝不受。施耐庵写到这里,对张叔夜大加赞叹称“太守可谓廉以律己者矣!”

  《水浒》中对朝廷官吏大多持贬斥态度,像这样公开赞扬的实在罕见。只是《水浒》没有提到的是,张叔夜结局非常悲惨。

  宋徽宗后期,金人大举南侵,宋军仓皇溃退,金兵逼近京都汴京,张叔夜率两个儿子及部下三万人星夜兼程入京勤王。在京畿地区与金兵开展激战,斩杀、俘获了许多金兵。

  然而,由于朝廷无能,最终京城还是陷落,徽钦二帝被俘。

  张叔夜一直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金军俘获,金人得知对张叔夜名望,对他以礼相待,希望借助张叔夜声望,巩固张邦昌傀儡政权,被张叔夜严词拒绝,后被金人同随徽、钦二帝一起押往北方,在途中自杀殉国。

  可以说,张叔夜北宋末年一位少有的正直官员,后来死于民族危亡之际,值得后人敬重。当按照历史事实,张叔夜围剿宋江,估计施耐庵不忍,故而设计一个张叔夜为宋江等人招安牵线搭桥的环节,特别是拒绝馈赠场景的描写,既淡化两者之间的立场冲突,又突出了张叔夜为官清廉的高尚情操,可谓用心良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