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

  文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當一些災難發生的時候,許多人似乎都“理智”了起來,這時候想起了“惡有惡報,時候已到”。

  見到許多生活悽慘的人,又常常聽到一些“客觀中立”的聲音,“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真的是這個樣子嗎?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

  我們凡夫衆生,生活在這個世間,無一不是受到煩惱驅使可憐人兒,我們每個人都是可恨的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可恨,互相怨恨,誰又能來度我出生死泥?

  

  

  《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一切衆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爲善爲惡,逐境而生。

  有時候我們心中懷抱蓄惡,許多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並沒有顯現出來,如果反倒有了“資本”去譏諷那些,正遭受着苦難的人,甚至可能是付出生命爲我們堅守和平的英烈,讓人不得不感嘆人性。

  以“緣起”的思想來考察,一個人可恨或者可憐,固然取決於他自己本人的所作所爲,但更取決於觀察評論的人心中,是不是有嗔恨之心、憐憫之心。

  一個心中充滿了憐憫的人,只要見到有煩惱的人,都會以爲他是可憐的。而一個心中沒有嗔恨的人,見到受難的人絕不會說他是可恨的,也不會以爲他的煩惱是比一般人更加邪惡的,因爲在輪迴之中,我們無不有着貪、嗔、癡種種的困擾。

  在《如來藏經》中有一則“萎花有佛”的譬喻——“無數蓮花,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花內,相好莊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衆覩希有,靡不恭敬。”

  在佛的眼中,“一花一世界”,枯萎的花中也有佛陀端坐,煩惱障覆的衆生也有清淨具足的佛性——“一切衆生,貪慾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所謂的“壞人”、“惡人”,在佛菩薩的眼中,就是佛性有待發掘的人吧!

  

  

  遇到災難時說“惡有惡報”的人,或許有着其對因果的相信。但做爲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絕不會冷血地用“因果”發泄嗔恨、喜見人過,無端地揣測這個人在過去世中做過怎樣的惡業。而是會積極以慈愛的心,爲大衆創造安樂的果。

  從前看過一則視頻,8歲女孩Evie Hurst患有罕見的“無眼畸形症”,在4歲時被美國密歇根州的一位夫婦領養,因爲她曾遭受許多創傷,並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特別難以與醫院和醫生打交道。

  今年2月,Evie疑似癲癇發作被送至醫院接受腦部掃描,期間她又焦慮又害怕。爲撫平愛女心情,養母Katie請求音樂治療師協助,鼓勵女兒用歌聲驅散恐懼,起初Evie聲線一直顫抖,但在吉他伴奏下她唱着歌終於安定下來。

  媽媽Katie說:“她是個堅強的孩子,就像奇蹟一樣,總給我們許多驚喜。我們真幸運可以成爲她的家人。”

  這則視頻的評論裏,看到很多人說被這堅強的歌聲感動落淚。讓我想起《大丈夫論》中說:“見苦衆生時眼中墮淚,以是故知菩薩其體淨、軟。菩薩悲心猶如雪聚,雪聚見日則皆融消,菩薩悲心見苦衆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淚。”

  

  

  世間流傳着一段寒山與拾得的對話——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很多人以爲拾得告訴寒山說,“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是等着“惡有惡報”的一天“幸災樂禍”。其實,這是一種嗔恨心的現前,怎是菩薩的心量。

  寒山拾得言的“你且看他”,乃是諦觀世間萬物的無常,好人也有“輪迴路滑”的危機,惡人也有“回頭是岸”的潛力。

  而拾得的前半句“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流露出菩薩在無常世間的耐心,來包容他、善待他、開導他、啓發他、感化他。

  

  

  在《妙法蓮華經》信解品中有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輕人,窮困漂泊,一心只想找到一份填飽肚子的工作。

  有一次他誤打誤撞走到了一個大宅院的門口,遠遠地看見一位大富長者,威勢煊赫,財寶富饒,心中暗暗喫緊:“這裏不是我這種人所能工作求得衣食的地方,不如到其他貧窮的地方去,還能夠做做苦力。”扭頭就走了。

  正在這時,這位大富長者恰好也看到這個窮小子,他一眼就認出來,那是他走失多年的孩子,長者興奮不已,派人去將他追回來,這個窮小子慌張驚怖:“我又沒有犯什麼事,爲什麼要來捉拿我!”

  長者知道,孩子很難接受這一切,便展現出了無比的耐心,先派兩個人僱傭他到茅廁裏做清掃,甚至親自穿上粗陋垢膩的衣服,與他一起勞作,見他勤勞而有禮貌,慢慢地提拔他做了管家,並認他做了乾兒子……

  幾年過去了,長者見到孩兒的心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拖着老病的身體,將所有的家產都交給了這位“乾兒子”,這時候才告訴他真相:“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經中用這個故事來比喻佛菩薩的耐心與慈憫,面對衆生狹隘無知、心着弊欲的心量,他將每個有情都當成是獨生子一樣呵護、培養,以種種方便來引導孩子明白“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說來很慚愧,我在生活中經常有憤憤不平之處。有時候,師父會告訴我,不要去以嗔恨心斥責別人,而是應該努力做好自己,以自己的行爲去感化他。

  聽到師父的話,我一直都十分的詫異,真的可以感化他嗎?但我的的確確見過師父感化過許多人,這就是菩薩的可親之處吧。

  本文爲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