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達木

  首發丨騰訊佛學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漢語詞彙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僅漢語詞根因此而擴大,漢語表現也更加豐富而生動。

  許多佛教用語融入漢語詞彙,併成爲日常用語,如“時間”、“世界”、“醍醐灌頂”、“胡說八道”、“無事不登三寶殿”等。

  其實,“癡心妄想”也是源於佛教的詞語!

  

  

  “癡心妄想”中的“癡”,是三毒(貪、嗔、癡)之一,在佛教中被稱爲“無明”。

  《俱舍論》雲:“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

  其本意是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不明如實之事理”,是說衆生無始以來因爲無明而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產生“我執”“法執”而生起種種煩惱。因此,“癡”被認爲是一切煩惱之所依,一切煩惱之源,因之又被稱爲“根本煩惱”。

  故《成唯識論》在解釋“癡”時說:“於諸理事,迷暗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是說,一切煩惱的生起,都是因爲有“癡”。不明是非、不明善惡的染污之心,就是“癡心”。

  《大明三藏法數》解釋“癡心”是:“謂衆生由愚癡蔽覆於心,而無智慧於一切事,皆不能知,受着邪法,不起正見,是名癡心。”

  此心沉迷於某人、某事、某物,必然會煩惱、痛苦。而“心地無癡自性慧”,因此,佛教的教義認爲,修行就要斷滅癡心,消滅無明,最終顯發智慧,歸於寂滅。

  

  

  “癡心妄想”中的“妄想”,指的是虛妄顛倒、虛妄分別。

  因爲心有執着,而無法見事物之實相,便產生了錯誤的分別,因此又被稱爲“妄想分別”。

  諸法都是妄想和合而有,《大乘義章》雲:“言妄想者,所謂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辨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故經說言:虛妄分別名字及相,名妄想也。”

  人有妄想,是因爲有“我執”,從而生出世間等,《華嚴經》雲:“一切諸世間,皆從妄想生;是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妄想指的是虛妄的觀念,不合道理的念頭、想法,是錯誤的思考,因此,在《華嚴經》中,佛陀也說:“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着而不證得。”

  

  

  “癡心”與“妄想”連用,指的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或“愚蠢荒唐的想法”,想得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明代的小說中,已經有了“癡心妄想”的用法,如羅貫中《平妖傳》第五回:“誰知那道也自癡心妄想,魂顛夢倒,分明是癩蛤蟆想着天鵝肉喫。”

  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癡心妄想,時刻難過。”

  清代的佛教類著作中,也有了“癡心妄想”一詞的運用,如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雲:“外有三界,皆由衆生癡心妄想分別,名相而有。”

  淨庭《閱經十二種》:“五百個沒緊要的禪和,打作一團,終日癡心妄想,空生欄頭一問護念付囑,不免走入這夥伴裏。”

  《正源略集》:“若乃不死不活,癡心妄想,成佛作祖,豈不大錯?”

  

  

  如今,“癡心妄想”一詞已深入中國文化、百姓生活,並被廣泛應用,還成爲漢語中的一大成語,這反映了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對漢語詞彙、漢語文化的重要影響。

  本文爲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