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媒體來說,品牌延伸聽起來像一個「我也是」的跟風產品。通過模仿別人突破性的產品而退出的產品並不會引起媒體的興趣。只有你自己有突破性產品時,媒體才會感興趣。下面是一些例子:

Palm,第一種掌上電腦;黑莓,第一種無線電子郵件設備;極碟驅動器,第一種個人電腦高容量外部存儲設備。

快刀何:

「第一」是有語境的。通過對語境的定義,可以「製造」出來第一。比如「阿芙精油,淘寶雙十一銷量第一。」阿芙用2個參數限定了語境:時間參數,雙十一;空間參數,淘寶。

在講「第一」的時候,定位著作中強調要是「顧客心智中的第一」,不能進入顧客心智的、「自定義」的第一,是文字遊戲。比如「東半球最好的手機。」你按照東西半球定義手機市場嗎?顧客按東西半球定義手機品牌嗎?——並不。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縮小承載第一的基本面沒有意義。首先,Copy to China的品牌們,一樣會因為第一受到追捧。中國有個特殊情況,這片土地上從美國複製過來的商業模式,一樣會受到媒體關注。當然,最好是第一個複製過來的。比如百度,中國的谷歌;淘寶,中國的eBay;途家,中國的Airbnd;滴滴,中國的Uber。等等。

其次,可以使用某品類的區域心智資源來襯託品牌,即便該品牌並非市場份額第一。比如,義大利人最喜愛的橄欖油;紹興人最愛喝的黃酒;寧夏人心中最好的枸杞等等。(當然,由於廣告法的限制,要換個講法來表達這個意思。)

第三,可以變更衡量第一的參數維度,來定義第一。比如,你可以從價格維度考慮,推出比哈根達斯更貴「的冰激凌,如果配稱能夠支撐的話,吸引一批人嘗試是大概率事件。事實上,要首先思考高價側翼戰的可能,這是推出新品牌的優先路徑。沒有結構性成本優勢支撐,廉價可不是一個好主意。

但是,是不是一定不能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不是一定會失敗?如果如此,為什麼華為手機業務成為了國產手機第一?

品牌延伸不一定不可以,取決點仍然在於定位理論的心智和競爭。如果心智能夠接受,有利於競爭,品牌延伸是可以的。首先看心智能夠接受。比如談雲海博士談到認知半徑,在認知半徑內做一定延伸,顧客心智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旺順閣魚頭泡餅,賣魚乾、魚肉醬是可以的;賣泡餅的麵粉也可以;但是賣水果就遠了。

其次看競爭。如果對手也是延伸品牌,延伸打延伸是個平手。方太和老闆都延伸到洗碗機,大家平。但是如果一方啟用新品牌,就佔據先機。

第三,除了心智和競爭,還要看具體品類的經濟特性。強勢品類可以延伸周邊弱勢品類;季節性過強的品類必須延伸;全部都是小品類,則渠道品類會佔據強勢地位。

至於品牌延伸是否一定失敗?不見得。品牌延伸如干擾了心智,會增加失敗概率;但是品牌延伸是否失敗,仍然要看企業的兵力優勢和競爭態勢。畢竟商場如戰場,一切都是概率。違背心智規律的延伸,會大幅度增加失敗概率。

過去的情況是任何類型的公關總強過沒有公關。只有當市場有極少品牌,或大多數品牌認知度低的時候,這纔有效。

不是所有的品牌延伸都是公關災難。有些品牌延伸是公關的成功,但是是產品的災難。

當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新可樂時,公告打開了公關的水閘。那時可口可樂的公關公司估計,新可樂的推出可以製造約10億美元價值的免費公關。可是這10億美元的公關毀了這個品牌。在不到三個月之後,可口可樂公司意識到它的問題,撤退得比邁克爾·傑克遜跳太空舞還要快。為什麼可口可樂的公關公司沒人說:「等一下。可口可樂是正宗貨。它那叫做7X的祕密配方是如此值錢,以至於被所在亞特蘭大的保險箱裏。你想改變配方?那就像是推出一個新的改進過的上帝一樣。」可能他們這麼做了,但是我們的感覺是,公關人太聚焦新可樂的公關潛力,從而忘了品牌在心智中的定位。

快刀何:

不定位的公關,就像沒有瞄準靶子的射擊,聲音大,彈殼飛,但是不能解決問題;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射中煤氣罐,製造大問題。定位公關,先要用定位解決瞄準,再用公關解決射中。沒有瞄準,不要射擊。

里斯先生提到,有些品牌延伸是公關的成功,但是是產品的災難。天朝也是這種神奇舉措的一塊肥沃試驗田。前不久,王老吉推出可樂的消息再一次刷屏,這可能帶來了數億元價值的公關傳播,但是對王老吉的品牌有好處嗎?不僅沒有好處,還有傷害。

關於王老吉推出可樂,人們的評論是這樣的。

給我來個王老吉!

請問是要涼茶還是可樂?

涼茶!

請問是要現沖的還是包裝的?包裝的!請問是要罐裝的還是盒裝的?罐裝的!請問是要紅罐的還是黑罐的?——算了,給我來罐加多寶吧!

對此事最佳評論則是,這大概是加多寶臥底乾的

與王老吉推出可樂案例「相映生輝」的,則是傳播行業的知名案例——「凡客體」。凡客體是典型的「手術成功,病人死亡。」耗資數億元(一說3億元)的凡客體,請了韓寒、王珞丹等一大批80後名人代言,一時間傳播轟動一時,但是對品牌有幫助嗎?不僅沒有幫助,而且直接促進了品牌的衰落。

原因很簡單,凡客是什麼?在原點顧客心智中,它是100-200元的襯衫。凡客體在推什麼?韓寒穿的是20塊錢的T恤。凡客體不僅模糊了凡客襯衫最重要的品類歸屬,而且直接拉低了凡客品牌的品質(價值)錨定。

各位,價格是具有錨定效應的,一旦被顧客記住,基本上很難改變,尤其是降價的產品,想要提價、提升品牌品質感,難上加難。低價永遠和低質聯繫在一起。一旦被認為是低價的品牌,翻身比孫猴子在五指山下還不容易。

2010年凡客體喧鬧一時,凡客要看似走上巔峯;2011年,凡客虧損數億元,開始裁員,從頂峯的1萬多人,裁到300人。這個鍋,雖然不全是凡客體背(背後資本的意志也很重要,凡客彼時要衝交易量,號稱「要收購LV」),但是作為花大錢的傳播端,顯然也並不能完全免責。

正是基於這樣血淋淋的案例,再一次說明瞭:公關是開槍,定位是瞄靶。不瞄準就開槍,不瞄準就掃射,甚至閉著眼睛掃射——你要不要去射擊場真試試這種打法?閉眼掃射無異於自殺,槍支後坐力和彈頭反彈可能隨時殺死自己。

在公關歷史上,IBM個人電腦的推出將位於施樂914複印機和寶麗來照相機的推出之上,除了一件事。

施樂和寶麗來繼續前進成了大品牌。個人電腦帶給IBM的除了巨大虧損和全面撤退之外,沒有其他東西。品牌延伸容易導致這種局面。你以為在個人電腦推出前,IBM的公關公司為它提出了一個新品牌名稱嗎?不可能。但是這確實是今後公關公司必須面對的戰略問題。不要依賴廣告公司的任何幫助。一個廣告公司會喜歡品牌延伸的名字,因為這通常以為著它能夠繼續做這個品牌。一個新品牌名字通常意味著客戶也決定聘用一個新廣告公司。想想品牌延伸的後果。當你擴大你的品牌線,添加不相似的產品,你就失去了焦點。你不能為品牌產品線做廣告或公關,因為這一線產品除了名字之外沒有共通的地方。所以你必須為「延伸」做廣告或公關,那就製造了混亂。

快刀何:

在這裡,里斯先生提出2個洞察。

洞察之一,為什麼廣告公司偏愛品牌延伸?因為生意考慮。因為廣告公司是代理顧客的品牌的,如果在現有品牌下推出新產品線,則意味著他們可以自動獲得新業務。如果啟用新品牌,很可能會重複這個冬天你我看到的場景——忙不迭地招標和比稿。一旦招標和比稿,有可能就失去了這塊業務。

好吧,如果你認為里斯先生只是說了一個行業規則,那我們再問:為什麼那麼多廣告、公關公司喜歡提「整合營銷」?

營銷服務公司提「整合營銷」,與其說是幫助品牌方整合各種營銷動作,不如說是幫他們「整合營銷預算」。整合到哪裡去?整合到自己這裡嘛。整合營銷告訴品牌方,不要廣告一家、公關一家、促銷一家、數字營銷一家,多麻煩,一起給到Leading Agency嘛。

當然,也正是基於這種「整合」的假設,上市營銷服務公司紛紛併購,並看好併購前景。為什麼?因為人們往往慣性地認為,品牌方找了他們旗下某家公司做廣告、公關之後,也會把其他類型的業務交給集團旗下的其他公司。

我們再再問:所謂精準廣告,究竟精準在哪裡?精準廣告的生意本質是什麼?

有觀點認為,精準廣告是把三樓房子賣出了一樓門面的價格,然後適當打點折。你怎麼看呢?

當然,無論怎麼看,試圖尋找每一個生意的本質,這種思考本身是有意義的,它能幫助我們穿透迷霧,直抵核心。看對看錯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去看。

里斯先生的洞察之二,則是「你不能為品牌產品線做廣告或公關,因為這一線產品除了名字之外沒有共通的地方。」

從老何實踐的痛苦部分來看,許多源頭就在於此:想要說的東西太多,摻雜、糅合在一起;東一句、西一句,這一下,那一下,反而一個都難以說明白,一個都難以引發聽眾的關注。

公關源自聚焦。不僅是品牌的聚焦,也有公關話題的聚焦。你難以一場公關活動中講清楚所有「集團旗下企業」,即便你能講清楚,除了集團自己人,還有多少人對集團介紹感興趣呢?

這種「集團宣傳重症肌無力綜合徵」,可以通過聚焦傳播面來治癒。一次講一個品牌,一個產品,一次解決一個問題,事情就簡單了。

事實上,我們要把目標SMART原則從土裡挖出來再強調一下。無論做任何公關項目,都應該明確目標,而且最重要的目標都應該有且只有一個。這個目標必須具體、清晰、可衡量。任何時候,也必須基於目標,瞭解邏輯鏈條,找到瓶頸點,針對瓶頸點制定策略,生成創意。而在下達目標的時候,同時應該盡量明確產出物,明確成果的形態及要求。這樣才能提高效率。

三個日本汽車公司都推出了新品牌,雷克薩斯、謳歌和英菲尼迪。在推出時,三個品牌都從有利的公關中受益,並且每個新品牌在美國市場獲得了成功。

特別是雷克薩斯。今天雷克薩斯是美國銷量最大的豪華汽車品牌,銷量超過賓士、寶馬、林肯和凱迪拉克。現在你覺得叫做豐田BC的汽車和賓士、寶馬、林肯和凱迪拉克競爭的記過會如何?不太好。挑選正確的名字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營銷決定,正確的名字會促發有利的公關和有利的消費者認知。錯誤的名字導致一無是處。

快刀何:

里斯先生對名字重要性的強調可以為說是不遺餘力。乍聽之下,好像言過其實;細究起來,然而未必。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於進入心智的規律。

如果說定位是進入心智的方法,品牌要通過定位佔據已有心智資源,掛上心智資源的掛鉤的話,名字則是把品牌掛到掛鉤上的環。沒有這個環,或者這個環沒對準,或者對準了但是環的口徑不對,或者口徑對但材料不夠結實,最終掛到心智錨點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正因為名字的這個作用,它格外重要。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在一個品牌名字上放的產品越多,這個品牌就越虛弱。

當品牌延伸和一個無力的名字組合在一起時,結果甚至更糟。

快刀何:

不要稀釋你的認知資源。要讓你的品牌名可以代替產品品項甚至品類。

具體如何標誌可以替代?用品牌名做賓語和謂語試試。

比如說,買一罐加多寶。可以買到。這是強勢的。買一臺格力,也可以,這也是強勢的。買一臺海爾?很難。這是當賓語使用。能夠做賓語,說明品牌對應的品類、產品品項非常清晰,顧客心智中的關聯度非常牢固。

再比如說,百度一下,原來是可以的;如果外賣再幹下去,會越來越不可以。現在送外賣,能不能美團一下呢?老何心智也可以;打車的時候,滴滴一下呢?可以。(當然,滴滴在自動駕駛時代面臨巨大的技術更替挑戰。)品牌能否成為動詞,應該是努力成為強勢品牌的檢測標準之一。

默克公司銷售的保列治治療前列腺肥大,保發止治療男性禿頂,兩種葯都有相同的成分——非那雄胺。(如果主張品牌延伸的人接觸這些產品,他們可能會使用一個名字,主題是「從頭到腳,這是你需要的葯。」)

快刀何:

第一,處方藥品營銷不像之前想像的那樣「學術」。第二,本土法律要求藥品註明主要成分,導致藥品營銷中的「命名」方式受到限制。第三,在美國廣告業興起之處,所謂「專利藥品」、保健品也是一個重要的營銷領域,可口可樂剛開始就是一種藥品。中國藥品領域中也有所謂的蒙派營銷,至今活躍在舞臺上。對於營銷人來說,藥品、保健品營銷是「高道德風險」的領域,涉及到專業知識,營銷人缺乏分辨能力時,要十分謹慎地選擇項目。

在決定是否與草晶華破壁草本合作之前,快刀何團隊的同事把過去10年這個品牌發表的學術文章都蒐集、整理了一遍,列印成冊。學術期刊發文歷史與數量,可以看做是不是忽悠的標誌之一。一個品牌連續做了10年科研,相對來說忽悠的成本就非常之高了。這是我們的選擇方法之一。

沒錯,品牌延伸抑制了公關。儘管新可樂和IBM個人電腦製造了大量的媒體報道,但品牌延伸通常抑制公關報道,而新品牌名稱會促進公關報道。

一個新名字可以更加強調新品牌背後的人和環境。而且,媒體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你為何使用一個新名字而不是IBM?」一個好例子就是土星。「一家不同種類的公司。一輛不同種類的汽車。」即使土星僅僅是通用子公司的名字。從戰略角度看,當然一個新名字能幫助品牌在心智中建立起新品類的領先者形象

快刀何:

換個鉤子,就要換個掛環。

廣告人常常持相反的意見。他們稱建立一個新品牌的成本太高。當然,他們的意思是,試圖用廣告建立一個新品牌的成本太高了。

當我們建議用新名字時,「成本太高」是我們得到的最大的反對意見。公司把新品牌等同於耗費巨資的新的廣告策劃。他們不應該這樣。對一個新品牌來說,廣告沒有可信度,當品牌通過公關建立可信度後,然後纔可能使用廣告,但是一個新品牌幾乎從不應該用廣告推出。

快刀何:

首先,建立新品牌的成本當然很高。用廣告很高很高,不用廣告業成本也高。成本除了金錢成本之外,也要計算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其次,建立品牌成本高是壞事嗎?不是。正如之前老何對困難的分析,如果你難別人也難,就不是困難,是生活。當建立品牌成本很好的時候,意味著你建立品牌之後,城牆也就越高,這有什麼不好的嗎?

第三,如何有效降低建立品牌的成本?或者說如何有效使用建立品牌的費用?公關比廣告當然省錢。用廣告砸錢做品牌,死的案例還少嗎?最近的案例之一,是金立手機瀕臨破產,打60億廣告,血本無歸,欠供應商幾十億賬款。像這種打大廣告,負債纍纍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大廣告上孤注一擲的品牌,都忘記了——廣告建立品牌,從來都只是一個假設而已。廣告未必能夠建立品牌。尤其是缺乏信任基礎的新品類。你的確應該按照《品類戰略》建議的,用公關啟動,滑翔式起飛,並投入時間和耐心。

你讓像土星那樣的品牌狹窄聚焦時,你就製造了很多公關機會。在該車推出三週年時,公司在田納西州的斯普林希爾工廠為土星車主舉行了「回家」活動。大概4.4萬個車主和家庭到場,另外17萬人參加了經銷商的活動。

土星所做的(在它迷失之前)和哈雷·戴維森做得是一樣的事情——建立一個忠實的車主羣體,他們會把這個品牌推銷給他們的朋友和鄰居。HOG(哈雷車主俱樂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俱樂部,在全世界有超過60萬會員和1200個分部。

快刀何:

注意,聚焦創造公關機會。

如果你是一個醫生,這沒有什麼新聞價值。如果你是個牙醫呢?也沒有。但是,如果你是專門拔智齒的呢?有一點了。如果你專門拔智齒,而且拔完完全不腫,立即可以上鏡拍廣告呢?是新聞。並且,如果你是這種牙醫,你的顧客一定有大批明星、政要、富商。你註定會有高層圈子的口碑傳播。

土星為什麼推出更大更貴的車型L系列呢?他們想,當他們的顧客長大有了家庭並想要更豪華的汽車時候抓住他們。這聽起來有道理,但這卻是個有漏洞的戰略。

當一個顧客在生活階梯上爬行時,他把品牌當臺階用。單身的人可能會買土星,因為它漂亮並且便宜。升職後,他可能會買寶馬。結婚並有了孩子後,他可能會買沃爾沃。當他離婚後,妻子撫養孩子,擁有房子和沃爾沃,而丈夫就會買一輛法拉利。沒有聚焦的品牌不能和生活解題的臺階相匹配。當你想吸引每個人時,結果是你吸引不了任何人。

快刀何:

在汽車品牌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奢望:希望消費者在自己的品牌序列中不斷升級、更換產品。當然,這也並非完全不可能。老何的合作人就從福特福克斯,換到了福特探險者。但要注意的是,當你的產品線覆蓋過多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會趨於虛弱。擁有完全的產品線是領導品牌的奢侈,當你不是領導品牌的時候,一定不要去模仿領導品牌。

有些品牌不願意成為顧客的一級階梯,他們希望自己就是一部梯子。但是,請注意,更多品牌連一級階梯都沒有成為。所以,當你是新品牌,還沒有佔據品類領導地位時,先努力佔據一級解題吧。問自己,你的顧客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哪個上升層級,會用到你呢?

是賣給學生?還是畢業之初的白領?還是中層管理人員?企業高層?還是小創業者,小老闆?還是中小企業老闆?搞清楚自己要切入顧客生命的哪個階段,比沒有搞清楚好。

戰略對公關比對廣告更重要。即使你的戰略一塌糊塗,你總能播廣告。但是公關不同,如果戰略糟糕,公關就不存在。

「廣告業務每況愈下,」大衛·奧格威說,「那些創造它的人正在把它拉倒,那些人不知道如何銷售產品,他們在一生中從未曾賣出過產品,他們看不起銷售。他們的使命是炫耀他們的聰明,並誆騙顧客的錢去展現他們的原創和天分。」

快刀何:

此處里斯先生觀點之一,公關與廣告不同,戰略不行也能做廣告,戰略不行就不能做公關。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因為戰略是公關的前提,只有戰略正確,纔有新品類、新特性的誕生,纔有公關、有新聞基礎;其次是因為,當決定有效戰略形式後,無論是防禦戰、進攻戰、側翼戰還是遊擊戰,對戰略形式的有效落實,本身會製造新的新聞事實;第三是因為有效的戰略往往是聚焦的,當聚焦只有,企業資源在一個點上釋放,就能超越競品和同行,這種能量的釋放將推動品類進化,這種進化能夠帶來新事實、新信息,製造新聞。

此處里斯先生觀點之二,是要尊重銷售。營銷界的咄咄怪事之一,就是做營銷策劃的人不去銷售現場,不去汽車展廳看顧問怎麼賣車。不瞭解怎麼銷售,還做什麼廣告?拿廣告主的錢來炫耀自己的聰明,是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我們不能助長這種不正之風。因為這已經導致了廣告的疲軟,正如奧格威所謂,創造廣告的人正在把它拉倒。

說到底,公關和廣告都要服務企業最終存在的目的:創造顧客。

快刀何

2018年2月1日21點30分,初稿於海口到北京的航班上

2月5日22點59分,完稿於冬日江西,手指半凍僵中敲完鍵盤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