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5周年校庆启动仪式在上海和北京同步连线举行。数百位中欧教职员工、校友、学生以及合作伙伴代表一齐出席,共同见证此次仪式。

  1994年,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联合创立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启了中国管理教育的先河。短短25年,中欧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亚洲领先、世界知名的商学院,在上海、北京、深圳、苏黎世、阿克拉五地设有校区或教研基地,22000多名校友遍布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MBA、Global EMBA课程双双名列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排行榜全球第五。

  作为中欧创办的奠基人,89岁高龄的吴敬琏教授也亲临会场,并发表了题为“我的中欧故事”的演讲。

  他说:“只是去传播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到了我们中欧在上海建立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的更加突出了。因为1994年正好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决定。以后进行的各方面的改革,包括企业的改革,这时候面临着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中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就需要密切地结合中国的实际,后来就形成了我们两大使命,叫做“中国深度、全球广度”。

  他说,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正在深入,我们遇到的、面临的问题比起二十一世纪越发复杂,面临了很多问题,特别是面临了很多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经济工作者、我们的教授、经济研究者需要做出回答。

  吴敬琏说:“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怎么履行它的社会责任的问题。中欧从来就比较重视人的培养、企业家行为的培养,所以我们在1995年ENBA开班的时间就设立了一门必修课,关于商业伦理的必修课。在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单要履行企业上的责任,不管是董事会还是股东,不但要为股东争取更大的引领,而且要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第一部门的政府、第三部门的民间组织一起来解决日益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问题。”

  “中欧的两大使命之外,还要加上两大使命——对于社会的责任、对于股东的责任。”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到:“我们的任务不但是培养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商业领袖,而且这些商业领袖要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就我自己来说,我对于原来企业的性质和任务的看法有了新的改变,或者有新的提高。在我们原来,在八十年代那个时候研究的企业理论主要是针对在八十年代以前,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和中国改革中出现的一个偏差,就是内部人控制。于是就强调了公司对于股东的责任,对于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利润的责任,当然90年代末期我们的理论界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去年我讲过的开始有一部分学者提出,公司不但要对领导者负责,同时对其它的利益相关者,首先是员工、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负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