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曾(1525-1596)涇陽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官吏部左侍郎。因得罪執政張居正,罷歸,居正死後,又任南京戶部右侍郎、右都御史,督倉場。不久,又以南京戶部尚書,致仕。火落赤、直相入犯洮河,復起為兵部尚書,總督陝西、延、寧、甘肅軍務。因功加封太子少保。哱拜反,煽諸部作亂。他連戰失利。被彈劾玩寇,逮至京,奪職為民。任事不顧勞累。曾上灌城招降之策。未逾月,城壞而大軍入,賊破滅。敘功,以原官致仕。居家數年卒。

李世達 涇陽人。嘉靖進士。官戶部主事、文選郎中。萬曆時,累升刑部尚書,以法論獄。改任左都御史。與吏部尚書孫鑨同主持考覈官員,斥逐政府私人殆盡。吏部侍郎趙用賢以絕婚事被攻擊,世達辯白其無罪,被彈劾,乞休去。歸七年卒。贈太子太保。

張問達 涇陽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歷任高平、濰縣知縣、戶部尚書、左都御史。任知縣有惠政。曾彈劾李贄,使贄被逮死獄中。光宗病重,偕大臣同受顧命。天啟初任吏部尚書。歷更大任,「挺擊」、「紅丸」、「移宮」三大案都經他手,持議平允,不激不隨。屢疏乞休,詔加封少保,歸。魏忠賢擅政,被彈劾,削籍。復被誣貪贓,命捐貲助軍餉,家遂破。不久,卒。崇禎初,贈太保。

張芾(?—1862)陝西涇陽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工部、刑部侍郎。道光中,先後督江蘇、江西學政,供職南書房。鹹豐二年(1852)出任江西巡撫,與太平軍戰於瑞昌、南昌。後被革職,僑居紹興,赴安徽練團勸捐,屢敗太平軍,復官至左副都御史,督辦皖南軍務。再敗罷官歸籍。鹹豐十一年,督辦陝西團練,防剿太平軍、捻軍、回民。次年被回民殺害。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

吳宓(1894-1978)教授。涇陽人。字雨僧。1921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東南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國學研究院主任,西南聯合大學、武漢大學教授。建國後,在任重慶大學、西南師範學院教授。專於西洋文學與《紅樓夢》研究。

高鴻(1918-)化學家。涇陽人。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系。1947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專於分析化學。

李若冰(1926-)散文家。陝西涇陽人。1938年到延安,參加延安抗戰劇團。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建國初轉業到西北文聯,1956年參加中國作協。1979年後任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作協陝西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等。

鄭國渠首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即今王橋鎮的船頭村西。

雷抒雁----陝西涇陽縣人,當代著名詩人,代表作〈小草在歌唱〉等。

韋 昭:三國孫吳雲陽(今陝西省涇陽縣)人,為當時著名學者。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等職。西元258年,孫琳廢孫亮,立孫休為吳國皇帝,改年號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開南京設國家中央學府之始,為古代南京大學之起源;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西元264年孫休亡,孫皓即位,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僕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


王徵

(1571~1644)明代

科學家

。字良甫,號葵心,又號了一道人,了一子、支離叟,明西安府涇陽縣魯橋鎮溫豐鄉盈村裡尖擔堡人。天啟、崇禎年間,任直隸廣平府推官、南直隸揚州府推官及

山東

按察司僉事等職。從政後留心經世致用之學,後以經算教授鄉裏,致力於傳授西方學術,為最早的陝籍天主教徒之一。

王徵對明末西方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曾起重要作用。他早年喜愛古器和機械。出仕以前,研製過水力、風力和載重機械,寫成《新制諸器圖說》。後又與瑞士傳教士鄧玉函一起編譯《遠西奇器圖說》,天啟七年(1627)出版。主要敘述西方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靜力學知識,包括地心說,重心及其求解,求水體積、浮體體積,比重,簡單機械及其聯合使用。《遠西奇器圖說》是中國第一本有關西方力學的編譯著作。王徵對傳播西方科學、促進文化交流卓有貢獻,被譽為「南徐(光啟)北王」。[1]

  • 中文名王徵
  • 別名字良甫,號葵心
  • 國籍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鹹陽涇陽縣安吳鎮王家村
  • 出生日期1571年
  • 逝世日期1644年
  • 職業明代科學家、機械學家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傳播西方科學、促進文化交流

    徐光啟

    並譽為「南徐北王」
  • 代表作品《學庸義解》、《兩理略》、《辯道說》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