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死了多少人?我相信,在大多數國人的想像中,如此偉大的革命,至少得死個十萬八萬,血流成河才夠逼格。說實在的,我讀大學時,跟同學為此事打賭,他就是這麼回答我的。

  事實上,根據所有不含善意的目擊者(例如當時住在彼得格勒的西方大使們)的報道,十月起義發生時,所有各方的犧牲者,總共只有十個人。那就是偉大的十月起義的犧牲者總數。

  指導這次起義的人--列寧、托洛茨基以及軍事革命委員會的成員--已經考慮過暴力和非暴力的問題,他們在組織這次異乎尋常的劇變時,對於敵人和己方人員的生命,有著深切但未明說出來的關懷。

  俄國革命從名稱上看來,似乎充滿著暴力,其實,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具有相同規模的變動當中,它乃是最不具有暴力的一次行動!

  那麼,沙皇被滅門,又是怎麼回事呢?

  從現在的史料來看,列寧對此是脫不了干係的。托洛茨基當時在指揮作戰,未曾與聞,事後雖然不以為然,但也表示默認。後來他的傳記中為列寧辯解。

  由各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干涉戰爭,使俄國產生了西方的大人先生們難以想像的破壞、貧困、飢餓和疾病的大悲劇。所有這些所導致的恐怖,在蘇俄發生了。人們失去了平衡。甚至連領導者也失去了思維和心靈的清醒。他們在極度不人道的壓力下行動。對此,請沒有過錯的人們去扔第一塊石頭吧,反正我不想審判他們。

  現在,很多中國青年很同情沙皇尼古拉第二,覺得他已經退位了,很可憐。當然,我也不認為處決沙皇全家是正確的。但沙皇的暴行,也確令人髮指。

1905年俄歷1月9日,約7.2萬工人沒有聽取布爾什維克的不去冬宮的宣傳和勸告,抱著孩子、舉著聖像和沙皇的相片,跟著加邦牧師到冬宮向沙皇請願,結果,冬宮門前早已準備好的哥薩克騎兵和軍隊瘋狂開槍鎮壓,當街打死1000餘人,打傷3000餘人,頓時鮮血橫流,一片殺人屠場的恐怖!這就是著名的「流血星期日」。後來1917年初,沙皇又下令向罷工工人開槍。

  當沙皇政府把俄國拖進戰爭的深淵,引起軍隊怨聲載道,鎮壓工人罷工,再加上社會混亂和飢餓的時候,俄國人民痛恨沙皇,轉而支持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這是無可指責的。在1918-1920年的3年國內戰爭的期間,蘇維埃的保衛者們,主要是工人,有的地方甚至每天只能分到一口麵包,但他們都堅持下來了,蘇維埃政權沒有垮台。這足以說明新政權得到人民支持,否則,僅僅用布爾什維克「搞陰謀」的說法無法解釋。

  即使在內戰當中,布爾什維克又怎麼做呢?他們又一次試圖在爭論、說服和暴力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在這種平衡當中,他們仍然把說服和爭論看作遠比暴力來得重要。純粹從軍備方面來看,他們絕對不如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這些人給俄國的白軍輸送軍隊和軍火)。托洛茨基那時所帶領的紅軍,可就差得太多了。後來如何呢?他們對於干涉國的軍隊裡面的士兵和穿制服的工人的理智加以鼓動、加以籲求。被遣送來鎮壓革命的法國海軍,在敖德薩(Odessa)起而叛變,拒絕攻擊布爾什維克:這是非暴力的內戰中的另一次勝利。水兵的這次叛變,是所謂的布爾什維克宣傳的結果,但是,這種「顛覆」防止了暴力。(1920年,英國在蘇波戰爭的干涉中,倫敦的碼頭工人舉行罷工,拒絕運輸軍火對抗蘇俄,使得倫敦的碼頭無法調動--這也是非暴力。)

  俄國革命的悲劇在於,在國內外的各種因素作用下,使得馬克思主義的非暴力意義受制於斯大林主義。斯大林之含蓄地指責列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有關國家逐漸消亡的想法,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正是這個想法,集中表現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的非暴力性質。斯大林主義政權不能夠容許、不能夠忍受那個夢想的殘存。它為了替自己的暴力作辯護,必須從人們的心目中把這個夢想搗碎。

  我這麼說,無意把整個事情歸罪於某個個人,例如斯大林。事情要複雜得多。我們必須看到,在同時代,在基督教傳統中被帶大的納粹們,把六百萬基督同鄉的後代,投入殺人的毒氣層內。

  我們還必須看到,發生在中國的暴力已經遠小於發生在蘇俄的暴力。這能不能說明,毛澤東比斯大林更理性,更仁慈呢?或許這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革命不是第一個先鋒,不是孤立的革命:它已經得到斯大林主義蘇聯的幫助,正是這一點減少了非理性的程度。毛也說過,要文斗不要武鬥。其實事情很簡單,武鬥的話,左派不是官僚集團的對手。

  在20世紀的狂暴的歲月里,革命可能免不了使用暴力,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革命並不等於暴力。我再重複一遍,在某些時候,暴力也許是革命的助產婦,但它決不是革命本身。到現在這個時候,如果還要說沒有暴力手段,革命就無法順利誕生,那麼就讓它再多等些日子吧。我相信我們會比20世紀的人更聰明些。

  而且我認為,隨著革命的擴散,隨著革命社會在工業和科技的進展,隨著它們財富的成長,隨著它們生活標準的提高,以及隨著人民大眾的相對滿足,非理性因素自會減少。當社會主義進階到先進國家時,馬克思主義的非暴力美夢,就可以得到最後的證實。但是,如果別人先打了你的左臉,我們是否應該把右臉送上呢?我想,你不會這麼傻吧。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